禮貌無須花費一文而贏得一切。
——蒙田
說到禮貌,中國“禮儀之邦”的稱號曾響徹全球,不過在外國人不斷接觸到中國以及中國人以后,慢慢發現好像不是這回事兒,也就不提了。
中國人自己也會納悶,對啊,我們是禮儀之邦啊,怎么感覺我們這周圍不像啊?我們的先人很講禮儀,經常三拜九叩的、請安拜神的,不過這些作為“封建余孽”早被民國時的新青年們摒棄了,而我們學西方的貼面禮、握手又學得不是很到位,現在就變成東不東、洋不洋的了。
禮儀演化到了今天,更普遍的意義上講的是禮貌:生活中是指禮貌,正式場合是禮儀。如果禮儀代表的是國家形象的話,禮貌代表的則是國民的形象。
中國人的缺少禮貌的形象近些年一直被批評,至今不絕,且不說我們出國游被世界各地人民嫌棄講話大聲、行為粗魯、不守紀律、隨地吐痰、隨地大小便(唉,這真是無言以對)、插隊等等,就我們身邊能看到的國人素質水平也都如出一轍。看看周圍人再想想出國的同胞們,就知道好不到哪兒去,我們自己都受不了,何況外國人。
我們曾經引以為傲的傳統文化精神,以為外國人都是“外國列強”那一副副可憎的面孔和無惡不作的行為,結果現在我們接觸到的、電視上看到的外國人卻是一個個紳士形象,不是紳士大部分也都很客氣很有禮貌,讓我們很想知道他們人高馬大的模樣是經歷了森么能這么有禮貌。
是文明。
中國不能說文明程度低。中國千年古國,文明源遠流長,當美國的爺爺都不止,流傳下來的文明與傳統,夠繞地球好幾周了。但現在的我們是怎么了呢?我們的文明與禮貌哪兒去了?
我們的文明不是沒有了,而是被太多的東西沖擊了。我們需要重生和再繼承,我們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這不是要把三磕九跪再學起來,而是要學古人的彬彬有禮;不是要學繁文縟節,而是要學知書達禮;不是要墨守成規,而是要與時俱進。
很多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有識之士也說,中國目前的狀況與他們多少年前的情況是一樣的。多少年前,臺灣人也不排隊,美國人也是出國旅游時吵吵嚷嚷,歐洲人也是走遍天下惹人煩。他們也是逐漸改變的,不是天生的就十分有禮貌,而是整個社會和自身有意識地去改變的。
一些國人行為令我們不可忍受,這些現象并不是如今才冒出來的,而是我們的文明意識開始萌芽了,對這些行為越來越不能容忍了。我們的社會不是退步了,而是到了需要改變的時機。
我們不再只是注重經濟等物質的發展,我們更有文化上的追求,我們希望擁有讓人精神上得到放松和享受的社會環境,希望每個人都得到尊重,希望過得像個文明人,而不是停留在粗魯蠻人、鄉野鄙人。
我們希望社會上經常聽到“請”和“謝謝”、看到他人的微笑,而不是無禮和冷漠,希望看到每個人都行為得體、禮儀有佳,而不是亂扔亂吐、
禮貌與愛相關,當你愛這個社會、愛自己、愛生命的時候,你會不自覺地對這個世界表現出禮貌和善意,“有一種內在的禮貌,它是同愛聯系在一起的。它會在行為的外表上產生出最令人愉快的禮貌。”(歌德),這樣的禮貌不是做樣子、不是假笑,而是發自內心的享受生命的美好,并給予別人以美好。
禮貌與尊重相關,“尊敬別人,就是尊敬自己”。也只有一個人尊重自己、尊重這世上每個人的生命價值時,才會由衷地體現出禮貌。
不要看不起自己,也不要看不起別人。這就是我們為什么要禮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