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一天都經歷著未知事物的變革,很多新穎的詞匯不斷充斥到我們面前:網紅、大V、區塊鏈、大數據、云計算、AI智能、無人駕駛……仿佛你不懂,就會被下一秒的時代所拋棄;也仿佛,稍不留神你就錯失了一個又一個風口。
這一切,讓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顧不上思考,變得被動又浮躁!
看著別人一個個在風口上賺得盆滿缽滿:今天有一個網紅粉絲破千萬了,明天有一個大V寫一篇軟文賺了幾十萬,后天又有一個大號融資2000萬……
就像上個世紀90年代,2000年初,房地產爆發時代一樣,很多人到現在回想起來,可能都悔不當初,一個勁兒的拍大腿。
然而,你有沒有靜下心來仔細思考,這些機會,所謂的風口,真的屬于過你嗎?為什么不屬于?
不要相信“抓住風口,連豬都能飛”的定論,如果有這樣的豬,那這只豬也一定是在風口來臨前,已經在風中練習飛了一萬個小時,甚至十萬個小時。
事情或機會,永遠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不管是能力的,知識的,資金的,頭腦的,還是其他的。
所以,你沒逆勢你沒成功的問題的關鍵和本質,不是你沒有看到或抓住某個風口這種表面的問題,而是你根本就不是一個有準備的人的本質問題。
什么是有準備的人?
其實這個世界上從來不缺少機會和風口。互聯網自媒體時代兩個女性成功者的典范,咪蒙和黎貝卡。很多人只看到她們借力自媒體的時代起來了。
而大多數人可能不知道:
咪蒙在成為自媒體大V以前,是山東大學中文系的碩士和南方都市報深圳雜志部的首席編輯,此前就寫過很多篇有影響力的文章。
黎貝卡,成為美妝博主之前,是《南方都市報》首席記者,做了8年的時政記者,奔波于國家大事的第一線,之后又進入了南都娛樂的部門,讓各路大牌明星敞開心扉與她徹談,并成為一檔娛樂訪談節目的策劃人。
所以,在自媒體時代來臨時,她們才能寫出篇篇10萬+的爆文,而迅速走紅。
從普通職場來說,經常看到很多大公司在招聘這樣的員工,有著什么樣的經歷,之前做過什么樣的項目,做出過什么樣的成績,有著什么樣的能力。這其實就是機會,就是這家公司給求職者提供的機會。
只是在這個浮躁喧囂的時代,有這種經歷,做出這種成績,有所準備而且準備充分的人少之又少。
準備的過程,是知識和能力儲備的過程,是“止于至善”的過程,是在正確的道路上不斷精進、不斷修行的過程。
你要做一個這樣有準備的人,才有可能在機會來臨時,剛好抓住。
如何成為一個有準備的人?
曾子《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止、定、靜、安、慮、得,這就是成為“大人物”的必經之路。
兩千多年前的智者,早早已經告訴我們后人如何成為一個“有準備的人”了。
止:愿景
――認識自己,樹立愿景
懂得自己是什么樣的人,處在一個什么樣的階段,正確看待自己,這非常重要。
所謂“自知者明”。你的真正專長是什么?最大的本領是什么?你的優點是什么?缺點又是什么?
正確地認識自己的長處,關系到自己做出正確選擇和確立自信心。認識自己的短處,才能知道在哪彌補或者規避。人一般對自己的長處比較敏感,而對于自己的短處則容易忽而不見。
怎么認識自己?一自省,二“旁觀者清,當局者迷。”要想具有自知之明,要“三省吾身”,還要跳出自我的小圈子,站在旁觀者的立場來分析和評價自己。
認識自己之后,給自己做出客觀判斷,你適合做什么,你能把什么做好。然后根據認識做出一個遠大的愿景。愿景不同于目標,它可以理解為你的人生最終訴求,核心信仰,是長遠的,但又是可期的。
一旦樹立愿景,就把它作為你做事的核心動力。心中裝著愿景,就始終朝著這個方向走,也就不會沒有目的,朝三暮四,總是迷茫沒有方向性了。
所以,不要在還沒有衡量清楚自己的能力、興趣、經驗之前,便一頭栽進了一個方向(愿景)了,這往往是與他人攀比而定的,而不是在認識自己基礎上,根據自己的客觀情況判定出來的。所以,即便你總是信誓旦旦,總是給自己加油打雞血,愿景不正確不符合自己,其他后面的全是徒勞。
定:目標
――制定階段性定目標
根據你的愿景,制定目標,而且要細分到階段,否則也還會是一頭霧水,走哪算哪。
哲學家羅伯特·梅杰說,“如果你沒有明確的目的地,你很可能走到不想去的地方去。同時,目標過于龐大或者遙遠也是無益的,因此成功者都善于將大目標分解成階段性的小目標。”
如何設定階段性小目標?
人性的劣根性之一是拖延,所以給階段目標設下時限,用急需時限來集中注意力,可以幫助完成目標任務。因此,最好能將目標拆為幾個階段,在指定時間內做到什么程度。
打個比方,你要運營一個公眾號,先圍繞定位、建立、內容、拉新、留存、促活幾個方面制定有具體實現時間的分階段目標,第一個月達到多少閱讀量,第二個月達到多少……再比如,我們國家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偉大目標,國家制定了“十一五”,“十二五”計劃(階段性目標)。
像爬階梯一樣,一步一個腳印的去攀登。
靜:靜心
――靜下心來,心不妄動
愿景方向和階段性目標捋順后,人生就有了方向,在你的口中也就不會總出現迷茫這個詞了,這樣你才具備“靜心”的條件。
俗話說,心靜好做事。無論處于什么樣的環境,人只有靜下心來,才能把事情做好。欲速則不達,做什么也不能急,也不要受外界的干擾,堅定自己的目標。最忌諱,今天看這個項目好,明天看那個行業有發展。
如何做到靜心?
以下幾個方法你可以試試:
培養自己的覺觀,對外在事物保持覺性,如觀察一個事物時,看清楚,聽聲音的時候,注意聽清楚,心無旁騖;
通過練習動中禪,將念頭只注意當下;
經常冥想,放空內心,保持寧靜;
加強鍛煉,譬如跑步或瑜伽;
多讀好書,讓自己有機會接觸高人的智慧。
安:安詳
――身心安詳,從容有度
國學大師王國維,字靜安,被稱為靜安先生;在上海還有一個廟,叫做靜安寺,他們的名字中都含有“靜”和“安”兩個字,想必也含有希望達到“靜安”所體現的意味。
我們要想做到“靜”和“安”其實不容易,要先從“止”開始,然后做到“定”,然后達到“靜”和“安”。只有達到靜和安的時候,你再考慮問題、你的思維和心智,才能夠達到一種優良的狀態,而不是那種不假思索的、低質量的思維狀態。這個時候,你的思維質量足夠高,你的應對方法才能是高品質的。
安,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狀態。
關于如何獲得“安”,作家王蒙先生在《說安詳》里給出了一些建議。比如多接觸,注意,欣賞,流連大自然,當我們經常接觸大自然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感受到為什么大自然要冠之以大。與此同時,我們還要多欣賞藝術,尤其是音樂。還有一個方法是,遇到問題多想自己的缺點、多想旁人的優點。還有一個看似細節,但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睡好覺。
要獲得安寧,一定要注意勞逸結合,注意大腦皮層興奮作用于意志作用的調劑。該玩就玩玩,該放就放放,該趕就趕趕,該等就等等,永不氣急敗壞,永不聲嘶力竭。
慮:思考
――思慮周到,深度思考
深度思考就是撥開事物的表象,去發現別人看不見的深層次的本質,埋在冰山下的部分。
一件熱點事件出現后,大多數人扮演吃瓜群眾,跟著圍觀湊熱鬧。睿智的人會冷靜的分析:這件事為什么會火?是自然引發共鳴,還是有人幕后策劃的營銷手段?它是如何一步步引爆的,以前是否發生過同類的事件……
花短時間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這是《教父》里的一句臺詞,這也道出牛人與普通人之間的差別:看穿本質,思考到點上的洞察力。
所以,要想成為牛人,你要怎么思考,從哪些角度思考,你對問題有多少敏銳度(執行力當然很重要)就會有多少回報給予。你的視野不同,你所看的問題也就不同,這都會讓你今后的人生截然不同!而且,沒有一個人的敏銳度是一蹴而就的,它一定是日積月累的成果。
看一下身邊的牛人或你周邊的成功者,他們是不是對事物保持了高度的敏銳度?遇到自己不了解但是有非常有價值的信息,一定會記錄下來,并隨后通過書本、搜索引擎或其他途徑獲得更進一步的信息。
得:收獲
——遞進后的自然收獲
以上,止、定、靜、安、慮、得,是一個遞進關系,最后才是“得”(收獲),少了上面的五個中的任何一環,你都不可能成為一個有“得”之人。
我的領導,也是一位良師,上面所有的思路出自于他給我們上的一堂《六證》課。他經常跟我們說,“要想成為一個行業的贏家就要先成為這個行業的專家,在你所專注或從事的領域,把業務做到極致,這樣才能成為贏家。”正所謂,止于至善。
只有前期的準備功夫做足了,才有可能獲得滿意的結果。沒有人能一步登天,世界上也沒有那么多無緣無故的一夜成名。
你羨慕的那些站在風口上的成功者,已經準備了很多年。
只是在有生之年,遇到了風口而已。
而于我們,如果做好了以上,你也就不會太在乎什么風口不風口的了。自我強大起來的人,在什么時代都差不了。如果風口來了,我們抓住;如果不來,我們也能好好的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