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月以來讀完的第二本書,早之前就想要讀這本書,不知道是從哪篇文章中看到說曾國藩是一個很值得學習的人物---天資不夠聰慧,但是個人付出了超凡的努力,最后在清朝做到了德高權重的位置。所以在去年讀完了一些小說之后,不想再看小說的我,又打開了人物自傳。感覺讀書到了一定程度,對人物自傳有種偏愛,他們的故事鼓舞人心,不同于只會帶來一些虛幻概念的雞湯文,人物自傳好像教會我們相信一些東西,這些東西會讓浮躁而又急功近利的心穩定下來,然后去關注一些腳下的事情,在了解人物一生的故事時,我們獲得了一些穩定自我內心的力量,畢竟總是會看到他們耗盡一生都在做那么一兩件事,而當下的我仍然還是比較“朝三暮四”的。不管怎么說,這本書也是在我感到有些焦慮的時候打開然后讀完的,感覺很好。
首先說一下這本書,可以看得出作者還是很偏愛曾國藩的,不能說作者是百分百的公正,因為書中對作者的贊美真的是比較多的。當我讀完這本書去打開了同時期的其他人物的傳記的時候(比如慈禧太后,李鴻章等),我看到在別的人物那里,同樣的故事可能就是別人的功勞了,而不是曾國藩。不過看書的時候,更多的是了解曾國藩本人的經歷,這其中肯定會有作者的思考,但是我們作為讀者,也可以有自己的思考,畢竟人們向來對歷史人物的評價,都是多元的,就看讀者自己的吸收程度了。
首先是曾國藩考了科舉考試考了七次才考上了秀才。他一直跟自己的父親一起考試,但是他的父親在他之前一次考過了,但是他依舊落榜。他整理自己的心情,通過超人的努力彌補了自己雄心與頭腦智慧之間的差距。艱難的考試過程塑造了他獨特的人生哲學---“尚拙”,就是崇尚笨拙。這是我讀到的第一點感悟,他說“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現在的人大多崇尚用巧妙而又高效的方法來解決問題,但是工作學習中,都是需要笨拙地執行一些很小很小的事情,才能取得穩定的進步。網絡的發展總是讓我們認為成功好像是一件很簡單很快速的事情,但是呢,只有還在笨拙地默默堅持的人才知道取得新的進步需要付出多大的精力和時間。
等到考中秀才之后,曾國藩通過其他考試開始了京官之旅,看到那時候他們經歷的考試之多,我真的覺得我們現在,至少于我而言,有時候會因為舒適的環境而比較安于現狀的,因為外部力量不逼迫我們面對那么多的挑戰,都靠內驅力。在開始做官的這段生涯中,曾國藩開始不管的反省自己的各種毛病。他總結了自己的一些毛病,比如生活不規律,靜不下來;為人傲慢,修養不好;虛偽等(指他在社交場合會不由自主的順情說好話,發出一些言不由衷的贊美,喜歡夸夸其談,不懂裝懂等,日后反思起來又后悔。---這多像某些時候的我們啊...)。在自我反省的時候,曾國藩開始寫日記,這一寫就是好多年,直到他去世,他都還在記錄自己的狀況。而且他把寫日記當做一件非常有儀式感和正式的事情再在做,對寫作的格式還有字體都有嚴格的要求。日記幫助他反省自己,是他想成為圣人的基礎。
關于他的一生,不得不提的就是組建湘軍,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曾國藩為官從道光年間到咸豐皇帝再到同治時期,清朝的軍隊都不成體系,懶散散漫,不敢沖鋒殺敵,一旦失敗,都是四散逃走,等到失敗過去,又回到軍隊,拿著俸祿,欺壓百姓。面對太平天國運動,曾國藩知道不能依賴那時候的清朝軍隊,所以在他做了幾年京官之后(因為在為官期間,面對沒有魄力的皇帝和沒有作為沒有紀律的大臣們,曾國藩多次上奏談及這些問題,但是沒有得到正面解決,他感到大志不得,最后選擇離開京城),找到機會回到了湖南,花了幾年時間組建了一支紀律嚴明,敢于對抗的隊伍,這是一個偉大的舉動,因為對于一個沒有任何帶隊作戰經驗又缺少參考模板的文人來說,這無異于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就是這樣一支隊伍,最后歷經重重困難,花費了十多年的時間,終于鏟除了太平軍。值得提及的一點就是湘軍的作戰方案就是圍繞要攻打的城池挖溝壑,從而阻斷城內的糧食供給,等到將要斷糧時,城內的敵人會主動出擊,而早早準備好的湘軍積極迎戰,從而取得勝利。我覺得這也是很符合曾國藩崇尚笨拙的特點,雖然每次攻下一座城池都需要花費巨大的時間,但是就是這樣不取巧去盲目攻打敵人的精神,贏得了更多的勝利。
在看書時候,讓我淚目的一點是在歷經十多年,曾國藩及其隊伍在終于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之后,想要寫信通知到當時在位的咸豐皇帝,這個消息還沒送出去,曾國藩就收到了咸豐皇帝駕崩的消息,一時痛苦不堪。曾國藩和咸豐皇帝之間有著很微妙的關系,一方面曾國藩絕對是一個忠臣,但是他又不能單純地只是服從咸豐皇帝的指揮,因為咸豐皇帝總是喜歡“亂指揮”,哪里有緊急的戰亂,他就想下令曾國藩派出隊伍去支援,沒有長期的規劃和戰略,曾國藩當時因為人又不在京城,最后就想到用一個“拖”字方法解決問題,即每次都說等幾日就出兵這類的話回復皇帝,然后在這幾日內,局勢會發生變化 ,到時候就沒有再出兵的必要了。曾國藩這樣做也是想要先好好訓練軍隊,按照計劃先攻打敵軍要害城池,布下長遠戰略等。就是在兩人這種互相博弈的狀態下,咸豐皇帝因為京城被洋軍攻陷而逃到了其他地方,曾國藩一心在攻下當時的南京城。等到南京城這漫長的一戰結束,取得最后勝利的時候,咸豐皇帝卻看不到最后的勝利,不能喜悅這個他從上位就在操心著的巨大問題得到根除的好消息,令人唏噓感嘆。
在咸豐皇帝駕崩之后(文中描述說咸豐皇帝最后是放棄了為國家操勞的那種緊繃的心態,投入到了玩樂之中,因為他從繼位開始就面臨著太平天國還有洋人等巨大問題,一心努力解決卻十多年來遲遲沒有起色,因此才墮入放棄斗爭,投身歡愉的狀態中,最后也是因為身體不佳而慢慢走向死亡),咸豐當時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所以在去世之前安排了掌管國家大事的大臣來幫助年僅個位數大的同治皇帝打理朝政,但是因為咸豐安排的大臣中卻沒有親信的慈禧太后還有慈安太后,奕圻,所以這些人后來發動了政變,奪取了朝政掌管大權。在這種情況下,因為曾國藩沒有得到咸豐皇帝特殊照顧以及沒有與那些咸豐皇帝指定的大臣們有特殊往來記載,反而讓他處于一個比較安全的位置,他因此可以繼續在原來的基礎上效力于慈禧太后等人。這后來,他做了很多事情,比如鏟除當時隸屬于朝廷管理的綠林軍中的一些不好的勢力,對付曾經在戰爭中過河拆橋的人等,一點點穩固了自己的地位。
曾國藩做的很多事情中,讓我尤為感慨的就是他對后輩們的培養,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就是李鴻章了。也許是在那個權力競爭的年代,培養年輕人為自己效力是非常重要和有必要的。他能給到這些年輕人好的鍛煉機會,并且耐心糾正錯誤,還有考試評分的操作,讓我實在是佩服和羨慕。我認為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這樣的導師真的很少,大家都是更加的冷漠或者自私,更多的人都只想著自己的地位和能力,而不愿去帶領后輩們,有時候即使后輩遇到了這樣的伯樂我相信他們心里面也還是抱著戒心,因為這并不是我們這個社會上廣泛傳播和學習的指導模式,我們聽到的更多的東西都是前輩對后輩的壓迫。我非常希望能遇到一些志同道合有很溫暖的人,促進大家一起進步和發展。
關于這部書,我有感受的幾點都描述如上了,在看人物傳記的時候,我很高興我對這些時代又有了一些了解。曾國藩是一個很有大局,很堅韌的人,畢生都奉獻給了他的事業,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不過我也知道,能做官做到這么大,把人際關系處理得這么好,也少不了他對別人的“奉承”以及使用一些殘忍的手段對付敵人從而鞏固自己地位。
最后附上文章中對曾國藩這一生的一段評價:
這個人的一生,起點極低而抵達的高度很高。他的智商平常,一個秀才考了7次。身體稟賦很差,醫生與多種疾病相伴。出身也很平常,祖上幾百年間都是平頭百姓年輕的時候,性格中有很多毛病,比武自我管理能力比較差。他通過不懈的個人努力,完成了脫胎換骨,超凡入圣的變化,達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境界,這個過程是非常富有啟發意義的。
本讀后感暫時就寫到這里了,零零星星也記不得多少了,第一次寫歷史人物書籍的讀后感,要是與紀實有相違背的地方,莫要見怪,請直接指出,立馬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