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柯臨
上個月也就是9月份,算是自己今年以來最忙的一個月。工作、生活多線程任務并行,縱橫交錯。恰逢水逆,又更加雞飛狗跳麻煩不斷,體驗了一把久違的在鋼絲繩上手腳并用頭頂羅盤的感覺。
我一直以來,談不上是個時間管理的達人,只是經歷這一波“看著鄰居家的秋田犬在曬太陽,都心生羨慕”的日子,感受到平時所忽視的時間的極大彈性:當你覺得“沒時間”的時候,恰恰就是最高效的時候(想想你小時候考試結束前最后一分鐘就知道了)。
今天就來聊聊如何讓“沒時間”與“高效”成為好朋友吧。
01羅列計劃,明白輕重緩急
在9月份,我要實現的目標有:
1、開始負責2個全新且陌生領域的產品
2、準備2門跨專業考試
3、確保每周至少2篇2000字以上的發文
4、保持每周的運動時間
5、籌備旅游簽證等等事宜
根據自己實際情況,優先級的順序為:工作上的2個新產品>考試>簽證>碼字>運動(當時簽證出了一些狀況,可能導致預定的機酒等費用泡湯)。
我做事比較功利,偏好目標導向,所以習慣先考慮結果對自己的重要性。話說,很多所謂“沒時間”,不過是那件事對你不重要而已。
明白輕重緩急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讓自己知道取舍。當資源有限的時候,自己愿意拿出哪個部分去換取另一個目的的順利實現。
02給時間分等級
我們每天都有整塊時間和碎片時間,也有狀態好 OR 狀態爛之分。給時間分個三六九等,分別做適合的事情。
由于工作上新接手2個產品,加班占用了一些下班后時間,剩余的時間劃分就更得斤斤計較。 比如每天晚上和周末的大塊“黃金時間”,我安排一半用來準備考試、看書做習題,一半按照計劃乖乖碼字。
晚上11點后,效率相對較低,就爬到各個媒體平臺上編輯發布文章、查看回復留言評論。
平時走路打水等電梯這樣的間隙時間,考慮文章框架、素材等邊角細碎,方便提筆寫的時候不至于在構思上花費太多時間(話說自己寫文章的速度實在是慢的可以)。
另外,原本有運動的習慣,在后來的幾個星期將原有騎車上下班的方式變為走路,每天就有1個小時左右的快走時間。
最后幾天因為要去出差2次,我就把考試材料打印出來,并將電子版放在手機里,這樣就能利用來回坐動車的時間看看資料。
順便說下,整塊的“黃金時間”一定要珍惜,至于如何珍惜,只有三個字:“專注力”。
自己屬于做事有些心猿意馬的類型,為了加強這點也有依靠工具,刻意練習。具體方法后續也會專門分享給大家。
03允許不按照計劃
不少人在執行計劃時候,追求每一步完全按照計劃,不允許有任何偏差。這樣看似能保證進度,卻也很難達到。
為什么呢?
先不說人都是有惰性的,即便是控制力再強的人,也難免遇到沒狀態、身體不舒服等情況。如果強迫自己執行原定計劃,效果也都差強人意,充其量只是“打卡簽到”而已。
就像街上的出租車司機,每天賺到固定的收入金額就打完收工,或是晴天多工作雨天少出車,你會選擇哪個?
在狀態好的時候努力壓榨自己,在狀態差的時候學會松口氣。畢竟“勻速前進”對于人類自主行為來說幾乎就是天方夜譚。我們都不是圣人,無法按照機器預制程序一般去按部就班地實現,根據自己實際狀態調整計劃執行,也是確保目標最終能順利實現的重要方法。
04學會復盤
這一波手忙腳亂的日子過去后,靜下心來復盤看看以下3點:
哪些是有價值的?
哪些是時間投入產出不成正比的?
哪些是窮忙?
在生活節奏鼓點密集敲打時,很容易忽視過程中的細節。因此得通過復盤來避免踩過的坑,今后又踩一次。
比如在復盤時發現,原本有個材料,我和在異地辦公的對方前期一起準備時,由于信息不對稱溝通也不及時,導致返工了幾次。直到Deadline倒計時,才忙的四腳朝天,各種順豐快遞快馬加鞭,最終3天搞定了全部。這種就是因為自己一開始沒有考慮周全,而導致浪費不少時間。
05給自己發糖
快節奏的生活到一定程度,都會產生疲乏。停下來,給自己發個糖唄。這個糖,可以是吃一頓大餐、買一件喜歡的衣服、做一件“浪費時間”的事(自己很喜歡看公園池子里的錦鯉啊烏龜啊什么的,真是老年人的生活)。
近期自己喜歡吃的“糖”是——做泰式開背。除了放松,而且……對我勞損到快爆炸的肩頸和腰部也有好處(果然是老年人,嚶嚶嚶)。
最后
以上,是這段“沒時間”日子里的時間管理心得。很容易做到,也很不容易做到。
簡書彭小六說過:“邁出第一步是最艱難的,其次是堅持去做。兩個問題足以淘汰掉99%的人了。”
唯時間和金錢不可辜負,每天24H對每個人都公平的。從這個角度看,時間又何嘗不是一種閃閃發光的硬通貨?
謝謝你的閱讀,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