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 29

三、佛塔經幢

1.佛塔

(1)概述

①地位仿我國傳統的多層木構架建筑,出現較早,是我國佛塔中的主流。

②歷史發展

a.《后漢書》的記載是目前所知有關我國木塔的最早文獻。

b.北魏時的樓閣式塔使用了木建筑的柱、枋和斗栱,并且逐層向內收進,結構和外觀都已中國化。

c.南北朝至唐、宋,是我國樓閣式塔的盛期,分布幾乎遍于全國,尤以黃河流域和南方為多,還影響到朝鮮、日本和越南。d.現存的實例,也以宋代最多,元代以后漸少,但從各種塔的絕對數量看,仍居首位。

③結構變化

a.塔的平面,唐以前是方形,五代起八角漸多,六角形為數較少。

b.早期只用一層塔壁結構,剛度欠強,后改用雙層塔壁,并增加一些加固措施,使塔身強度大為增加。

c.材料的使用由全部用木材,逐漸過渡到磚木混合和全部用磚石,完全用木的樓閣式塔在宋代以后已絕跡。

(2)樓閣式塔

①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

a.概述在應縣城內,又稱應州塔,建于遼清寧二年(1056年),是國內現存唯一最古與最完整之木塔。

b.布局結構

第一,位于寺南北中軸線上的山門與大殿之間,屬于“前塔后殿”的布局。

第二,建在方形及八角形的2層磚臺基上,塔身平面也是八角形。

第三,底層的內、外二圈柱都包砌在厚達1m的土坯墻內,檐柱外設有回廊。

第四,內、外柱的排列,如佛光寺大殿的“金廂斗底槽”。

第五,位于各樓層間的平坐暗層,在結構上因增加了柱梁間的斜向支撐,使得塔的剛性有很大改善。

第六,各層檐柱與其下之暗層檐柱結合使用叉柱造,上層暗層檐柱移下層檐柱內收半柱徑,其交接方式為纏柱造。

第七,外觀上形成逐層向內遞收的輪廓,各層都設平坐及走廊,全塔共有斗栱60余種。

②江蘇蘇州虎丘云巖寺塔

a.興建時間

建于五代吳越錢弘俶十三年(公元959年)。

b.結構布局

第一,塔平面八角形,塔體可分為外壁、回廊、塔心壁、塔心室數部,底層原有副階周匝已毀。

第二,塔高7層,大部用磚,僅外檐斗栱中的個別構件用木骨加固,塔身逐層向內收進,一至四層檐下斗栱用五鋪作出雙抄,五、六層用四鋪作單抄;補間斗栱每面二朵,栱頭卷殺均為三瓣。

第三,塔心壁亦八角形,四面開門正對外壁塔門。各層內部走道用磚拱券,使塔外壁與塔心壁連為一體,加強了塔身整體的堅固性。

第四,塔內枋上用“七朱八白”,走道天花用菱角牙子、如意頭,栱眼壁用套錢紋、寫生花等,裝飾內容頗為豐富。

③江蘇蘇州報恩寺塔

a.概述又稱北寺塔,建于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

b.結構布局

第一,塔高9層,平面八角形,木外廊磚塔身,是“雙套筒”式磚砌結構。

第二,塔身外壁四面開門,門側用槏柱。

第三,塔內用瓜楞柱及圓梭柱,柱下有石礩。

第四,內檐斗栱五鋪作出雙抄,或以單抄托上昂。

④福建泉州開元寺雙石塔

a.概述在開元寺大殿前,東塔名鎮國塔,西塔稱仁壽塔,原為木構,創建于唐末五代之際,南宋淳祐間(1241~1252年)全部改為石建。

b.仁壽塔

第一,平面八角形,高5層,下施具石階及勾闌之八邊形臺座。

第二,臺為須彌座式樣,刻有蓮瓣、力神、佛教故事等。

第三,塔身每面都以槏柱劃分為三間,中間開門或窗,兩側雕天神像。

第四,塔轉角都置圓倚柱,柱間有闌額無普拍枋,一、二層出綽幕枋,很短。

第五,斗栱用五鋪作雙抄偷心造,補間鋪作在一、二層每面二朵,以上各層一朵。

第六,各層均設平坐及勾闌。

第七,塔身全部用大石條砌成,比例較粗壯。

⑤南京報恩寺琉璃塔

a.興建時間

始建于明永樂十年(1412年),歷時19年建成。

b.結構布局

第一,塔下有八角形臺座三重。

第二,塔身平面八角形,高9層,底層建有回廊,每層八面均開圓拱門。

第三,塔室為方形,塔身外皮全部用琉璃構件鑲砌,外壁白色,塔檐、斗栱、平坐、欄干則用五色琉璃。

(3)密檐塔

①概述

a.特點

第一,底層較高。

第二,建塔材料一般用磚、石。

b.歷史發展

第一,最早出現于北魏,以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為代表。

第二,遼、金是它的盛期。

第三,元以后除云南等邊遠地區外,幾乎沒有發現。

c.分布地區

以今日黃河以北至東北一帶為多。

②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a.概述

我國現存最古的密檐式磚塔,建于北魏正光四年(523年),塔頂重修于唐。

b.結構布局

第一,塔平面為12邊形,建有密檐15層,最下為低平臺座。

第二,上建劃為二段之塔身,下層塔身平素,無門窗及任何裝飾,上層塔身壁飾以火焰式尖瓣之拱門及小龕,龕下置有壺門之須彌座,轉角立蓮瓣倚柱。

第三,密檐出挑都用疊澀,未用斗栱,塔心室為八角形直井式,以木樓板隔為10層。

第四,塔身外輪廓有緩和收分,呈一略凸之曲線。

第五,塔剎用石構成,形式為在簡單臺座上置俯蓮覆缽,束腰及仰蓮,再疊相輪七重與寶珠一枚。

第六,密檐間距離逐層往上縮短,與外輪廓的收分配合良好,使龐大塔身顯得穩重而秀麗。

第七,檐下的小窗,既打破了塔身的單調,又產生了對比作用,是較好的處理手法。

③陜西西安薦福寺小雁塔

a.興建時間武則天文明元年(684年)建寺,景龍元年(707年)修塔。

b.結構布局

第一,塔平面正方形,未見基座,徑建在磚砌高臺上。

第二,底層壁面簡潔,未置倚柱、闌額、斗栱等,僅南、北各開一門。

第三,塔室為正方形,以上各層壁面俱設拱門。

第四,密檐均以磚疊澀挑出,上再置低矮平座。

④山西靈丘覺山寺塔

a.興建時間建于遼大安五年(1089年)。

b.結構布局

第一,塔平面八角形,由外壁、回廊及塔心柱組成,密檐13層。

第二,塔下有方形及八角形基座二重,上置2層須彌座。

第三,第二層須彌座上有斗栱及平坐,須彌座束腰角部及壺門間雕刻力神,壺門內浮雕佛像。

第四,平坐欄板飾以幾何紋樣及蓮花,形制精美,平坐以上以蓮瓣三重托八角形塔身。

第五,塔底層轉角置圓倚柱,并隱出闌額、普拍枋、斗栱等。南、北設圓券門,東、西為假門,余四面假窗,壁面無其他裝飾。

第六,塔心室八角形,室中央建塔心柱。

第七,在外觀上,從第二層起,層高和層寬均有遞減。

第八,各層挑檐已用斗栱,底層檐下斗栱五鋪作出雙抄,補問鋪作僅一朵,但出斜栱,二層以上的斗栱均減一跳,其他做法相同,檐上俱不出平坐。

(4)單層塔

①概述

多用作墓塔,或在其中供奉佛像,唐代時外形大力模仿木構,隱出柱、枋、斗栱等各種構件,塔的平面有方、圓、六角、八角多種。

②河南安陽寶山寺雙石塔

a.西塔

第一,興建時間為道憑法師墓塔,建于北齊。

第二,結構布局平面方形,南側辟有圓券之火焰門,門側立方倚柱,柱頭刻蓮瓣三枚,柱下施蓮瓣柱礎。其余三面塔壁俱平素無飾,塔心室作方形,塔身上置方澀二道,再上為山花蕉葉兩層及覆缽。

b.東塔

形制與西塔基本一致,尺度稍小,塔上無銘文,為北齊時物。

③山東歷城神通寺四門塔

a.興建時間

最遲建于隋大業七年(611年)。

b.結構布局

第一,平面方形,中央各開一圓拱門。

第二,塔室中有方形塔心柱,柱四面皆刻佛像。

第三,塔檐挑出疊澀5層,上收成四角攢尖頂,最上置山花蕉葉托相輪,全高約13m。整個風格樸素簡潔。

④河南登封會善寺凈藏禪師墓塔

a.興建時間建于唐天寶五年(746年)。

b.結構布局

第一,全由磚砌,平面為八角形,單層重檐。

第二,塔壁南向辟圓拱門,北面嵌銘石一塊,東、西面各置假門,其余四面均隱出直欞假窗。

第三,塔下有低矮須彌座,塔身轉角用五邊形倚柱,柱下無柱礎,柱頭有闌額無普拍枋。

第四,柱頭鋪作為一斗三升,補間鋪作用人字栱,并上承托疊澀出檐。

第五,塔頂殘缺較多,但可看出曾施有須彌座、山花蕉葉、仰蓮、覆缽等。

(5)喇嘛塔

①概述

分布地區以西藏、內蒙一帶為多,多作為寺的主塔或僧人墓,也有以塔門形式出現,內地喇嘛塔始見于元代,明代起塔身變高瘦,清代又添“焰光門”。

②北京妙應寺白塔

a.概述

在西城阜成門內,又稱白塔,建于元至元八年(1271年),是尼泊爾著名工匠阿尼哥的作品。

b.結構布局

第一,建在凸字形臺基上。

第二,臺上設亞字形須彌座2層,座上置覆蓮與水平線腳數條,承以肥短的塔身、塔脖子、十三天與金屬的寶蓋。

第三,塔體為白色,與上部金色寶蓋相輝映,外觀壯偉。

③西藏江孜白居寺菩提塔a.概述建于藏歷陽鐵馬年(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因塔內供奉大量佛像,又稱“十萬佛塔”。

b.結構布局

第一,外觀由塔座、塔身、寶匣、相輪、寶蓋、寶瓶等組成。

第二,塔基平面呈四隅折角之“亞”字形,南北長度略大于東西寬度,依高度自下而上逐層收進,共4層,每層四周均建有佛殿及龕室。

第三,各層檐部均采用藏式平頂做法。

第四,塔身圓柱形,四面各辟佛殿一間,殿頂坡度甚平緩。

第五,殿門為雕飾繁密之“焰光門”式樣,上施漢式斗栱承淺短出檐。

第六,寶匣平面亦“亞”字形,四面中央各辟一龕,龕門方形。

第七,全塔以白色為基調,唯相輪及以上則為金色,另輔以木構件之多種彩畫及“焰光門”之繁密雕刻。

(6)金剛寶座塔

①概述在高臺上建塔5座,僅見于明、清二代,為數很少,臺上塔或為密檐塔,或為喇嘛塔。

②北京正覺寺塔

a.興建時間創建于明永樂間,原名真覺寺,因有五塔,故又稱五塔寺,塔建于明成化九年(1473年)。

b.特點模仿印度的菩提伽耶大塔,但在塔的造型和細部上全用中國式樣。

c.結構布局

第一,在由須彌座和5層佛龕組成的矩形平面高臺上,再建5座密檐方塔。

第二,臺座南面開一高大圓拱門,由此入內,可循梯登臺。

第三,臺上中央的密檐塔較高,13層;四角的較小,11層。

第四,臺座和塔上使用的雕刻題材有:四大天王、金剛杵、羅漢、獅子、孔雀、梵文、佛八寶(輪、螺、傘、蓋、花、罐、魚、長)、象、馬、卷草等。

③北京西黃寺清凈化城塔a.興建時間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

b.結構布局

第一,基座較矮,僅施須彌座2層。

第二,臺前列四柱三間3樓石坊1座。

第三,臺上建塔5座,中央為一較高之大喇嘛塔,四隅各建似八邊形石幢式小塔1座,小塔表面遍刻經文。

(6)傣族佛塔

①概述見于云南傣族地區,外觀較細高而秀逸,極富當地民族風格,塔多單建,亦有群建者,現存實例均未早于明代。

②云南景洪曼飛龍塔

a.概述位于景洪縣大勐籠之曼飛龍后山上,為我國云南傣族南傳上座部佛教(又稱小乘佛教)極具代表性之佛塔。

b.結構布局

第一,由大、小佛塔9座組成,總體平面之排列呈八瓣蓮花形。

第二,形體高大之主塔位于中央,其余諸小塔分置于八隅。

第三,最下置平面圓形之低矮塔基2層。第四,其上砌八邊形須彌座式塔座,座上每邊中部建一具兩坡頂佛龕,用供祭奉。

第五,各塔均另有塔座,座上建鐘形覆缽,再上置蓮瓣、相輪及寶瓶等,組成塔剎。

第六,比例細長,形狀高聳,與內地佛塔形制迥異。

第七,在建筑色彩方面,最下之塔基呈灰色,中部之須彌座及佛龕以紅、金二色為主,塔身皆刷涂白色,塔剎施金色。

第八,建筑各部之裝飾,如蓮瓣、檐飾、脊飾等,均采用具有濃厚當地民族傳統之形式。

2.經幢

(1)含義經幢是在八角形石柱上鐫刻經文(陀羅尼經),用以宣揚佛法的紀念性建筑。

(2)發展過程

①始見于唐。唐代經幢形體較粗壯,裝飾較簡單,以山西五臺佛光寺乾符四年(877年)幢為代表。

②宋、遼時頗為發展。宋代經幢高度增加,比例較瘦長,幢身分為若干段,裝飾更加華麗,以河北趙縣北宋景祐五年(1038年)幢為代表。

③元以后少見。

(3)組成部分一般由基座、幢身、幢頂三部分組成。

(4)河北趙縣陀羅尼經幢

①幢基座分為3層

a.底層是方形低平須彌座,由蓮瓣、束腰及疊澀二道組成,束腰以束蓮柱將每面劃分為三間,中刻火焰式拱門、佛像、力神及婦女掩門等雕飾。

b.第二層八角形基座是上、下各用3層疊澀的須彌座,束腰用間柱和坐在蓮瓣上的歌舞伎樂。

c.第三層八角形基座用寶裝蓮瓣與束腰作成回廊建筑的形式,回廊每面三間,有柱礎、收分柱和斗栱,當心間前并刻有踏步,其他各間分刻佛陀本生故事。

②幢身也分為三段

a.下段包括寶山、刻有經文的八角幢柱和施纓絡垂帳的寶蓋。

b.中段包括有獅象首和仰蓮的須彌座、八角幢柱和垂纓寶蓋。

c.上段由2層仰蓮、八角幢柱、有顯著收分的城闕(刻釋迦游四門故事)組成。

③寶頂段有帶屋頂的佛龕、蟠龍、八角短柱、仰蓮、覆缽和寶珠等。

④幢各部比例勻稱,細部雕刻精美,在造型和雕刻上都達到很高水平,是國內罕見的石刻佳品。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第8章古代木構建筑的特征與詳部演變 一、臺基、踏道、欄桿、鋪地 1.臺基依照使用功能和外形,大體可分為普通臺基和須...
    槑槑啊閱讀 2,322評論 0 1
  • 1) 十三天 —— 構成佛塔頂端相輪的層狀結構。 2) 三角尖頂 —— 兩弧間形成的突起,特別指石造的...
    槑槑啊閱讀 702評論 0 1
  • 年輕的時候喜歡紅樓夢里的黛玉、晴雯和探春。喜歡之余對探春也有幾分不滿,不明白探春為何那般對待自己的親生母親,...
    寫在時間前面閱讀 522評論 0 0
  • 文題是寫下這些的日子,高二。 高中三年,每晚都盯著上鋪的床板子或者天花板抽著煙度過。 人每一次的選擇和出逃都不...
    趙朵兒閱讀 240評論 0 2
  • 受讀書群之約,本周閱讀《向前一步》,以下是本書的思維導圖與感想: 感想: 幾乎所有的流行文化,都在鼓勵著膚淺的性別...
    奇小娜閱讀 1,109評論 0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