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盛在認知三部曲里提到,
認知,幾乎是人和人之間唯一的本質差別。技能的差別是可量化的,技能再多累加,也就是熟練工種。而認知的差別是本質的,是不可量化的。
技能的差別可以作為社會分工等級化的依據,而取得技能背后的驅動力則是認知,看某個公眾號里提到一句話:不是知識改變了命運,而是轉化為能力的那部分知識改變了命運,在信息復制和傳播零成本的大背景下,之前由于信息稀缺而產生的對信息追求的熱情褪去,這時面對海量而且有用的信息,大多數人不不去利用,并不是沒有方法去利用,而是不愿意去利用。
大家都知道看書對人有益,但有的人是真正意識到它的用處,有的人則停留在形而上的有用層面,這種偽認知,也是傅盛提到的大多數平庸人所處的狀態:自以為自己知道。李笑來說這是一個悖論的循環,有些事堅持到一定程度才能看見效果,前期可能相當艱辛,一類人在前期沒堅持到加上目光短視放棄掉結果享受不到益處從而以后遇到同樣的事也不會再做,另一類人第一次就堅持到了終點,嘗到了甜頭,日后便即使艱辛也覺得前期吃苦是值得的,從而不斷前進。兩種人不知不覺中差距拉大。進入兩個不同的循環體系,最根本的差異也是認知的不同。
分享經驗有時候也是一個類似的悖論,人家辛辛苦苦實踐中得到的方法結論大多是基于其場景下的,普適性有限,妄想利用他人認知的結果作為靠近目標的捷徑其下場大多是由于人的貪念作祟不斷的渴望著下一個成功的方法。所以闌夕在文章中評論,知識付費是大眾版的巴菲特的午餐的比喻是十分恰當的。
但分享經驗是人類的天性,而語言作為傳遞思維的不足之處就是不能完整的表達出認知,他人的總結和經驗都是根據自身的前車之鑒與經歷得出來的,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遑論兩個人的生活經歷,所以很多時候看他人的分享,在判斷其結論實用可否之前要考慮所處的場景是否相似,考慮后的結果就是所有結論拿來用后的效果都要打個折扣,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雖然聽起來像句廢話,其內涵還是鞭辟入里的。
文字的一大力量就是能夠調動人的情感,人經歷的千差萬別導致一類人文字的描述對另一類人有著莫大的吸引力和調動作用,雞湯就是如此,評價雞湯更多是因為其效果而不是文風,從這一點來看很多公號文章也可作為另類雞湯了,或者僅僅是滿足人們焦慮下對信息的追求,娛樂至死里邊波茨曼提到自從電報電話電視發明以來,人類輸入信息產生行動的比值在不斷變小,反思當下,甚至感覺接受信息不僅沒有產生任何行動,反而有增強不愿意行動的趨勢,很多時候人們更多選擇陶醉在信息里,這樣也不會遭遇行動帶來的不確定性和焦慮。
再看前邊提到的那句話,改變命運的不是知識,而是轉化為能力的那部分知識。暗時間里也提到過,衡量投入的不僅僅是時間的多少,而是投入時間與效率的乘積。在生活被八十比二十法則統治之下,我們能做的更多的不是放棄那百分之八十,而是有意識的專注在那百分之二十。
所以更多的還是行動,自己的對事務的經歷,一個國外留學生給一個高中生介紹學英語的方法結果肯定不會太理想,對英語的認知就不同,一個面向使用,一個面向考試。方法更多是作為信息源來拓展消息,而知識的取得沒有多少捷徑,該啃的單詞還是要啃,該用耳朵去熬的聽力還是要熬,吃苦這方面的時間省不得,否則最后吃虧的就是自己。
2017.7.18晚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