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父親在公司受到老板的批評,垂頭喪氣回到家后,把在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罵了一頓。
孩子莫名其妙地受到一頓痛罵后心里十分窩火,轉身便狠狠地踹了一腳正在身邊打滾的貓。
貓委屈地逃到街上,正好迎面遇上一輛卡車,卡車司機為了避讓對面的貓,卻把路邊玩耍的孩子給撞傷了。
一個失落的靈魂能很快殺死你,遠比細菌快得多。
新近研究發現,惡劣情緒與病毒一樣具有傳染性。
而美國密西根大學心理學教授詹姆斯·科因曾做過的一項研究證明:
只要20分鐘,一個人就可以受到他人低落情緒的傳染。
帶有傳染性的情緒病毒,在社會中肆意蔓延并進行裂變式傳播,并牽連許多無辜的人。
這些負面情緒往往會沿著等級和強弱組成的社會關系鏈條依次傳遞。
而憤怒傳遞鏈條的最終受害者,往往最無辜、最弱小,也受氣最多,譬如故事中的貓和孩子。
這種對弱于自己或者等級低于自己的對象發泄不滿情緒,而產生的連鎖反應,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踢貓效應。
它告誡我們:
壞情緒會傳染并牽連無辜,只有學會控制情緒,切斷傳遞鏈條,才能避免“踢貓效應”。
1
壞情緒會傳染
在廣告公司做營銷策劃的朋友小尹曾向我講述過一段她的親身經歷。
小尹的同事白雪是公司的行政人員,所有行政審批的業務單子,都需要由白雪經手辦理。
因審批單子積壓多日,業務無法正常進行,客戶又催得緊,小尹只好去催促白雪,希望可以按照程序盡快辦理。
誰知白雪直接甩臉子,沖她大吼:“有什么好催的,煩死人了。”
小尹當即就蒙了,心中委屈萬分,她的情緒也好似被白雪傳染了似的,一整天看誰都不順眼。
以至于下班時還情緒低落,騎電動車與人發生刮擦事故,賠了一大筆錢不說,自己的小腿還留下一個傷口。
當天晚上,小尹接到白雪的道歉短信,解釋說自己正處于經期,又因被領導數落并要求加班而內心十分不爽,所以就情緒上頭語氣沖了些,請她原諒自己。
小尹雖理解白雪的情緒,接受她的道歉并原諒她的暴躁,但卻始終對她心有余悸敬而遠之,坦言再也不會愿意和白雪這樣的人深交了。
她說:
一個無法控制自己情緒、抓住機會就隨意發泄的人,就像是一顆移動的定時炸彈,隨時都有爆炸的可能,不僅會自燃炸傷自己,還會轉移情緒攻擊傷害身邊人。
人是社會化的物種,我們都生活在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網絡中,每個人都可能是踢貓效應的潛在實施者或者受害者。
一旦不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僅會牽連無辜,還可能為自己的人際關系帶來顛覆性的傷害。
俗話說,“脾氣人人有,拿出來是本能,壓下去才是本事”。
就像何炅說的:
能夠不將負面情緒帶給他人,才是真正的修養。
2
壞情緒會失控
2015年3月,溫州一家醫院里,出生僅僅11天的小如意因搶救無效離開人世,而罪魁禍首竟是自己的親生父母。
事發時,小如意的父母吵了一架。
男人工作不順,回家看到家里亂糟糟的便對著妻子發泄憤怒。
妻子本就對男人的不體諒心有埋怨,一怒之下,竟將小如意抱起,重重摔在地上。
因傷勢過重,無辜的小如意進入重癥病房后就再也沒醒來。
壞情緒從丈夫傳遞到妻子身上,妻子又將怒氣發泄在孩子身上,悲劇的釀成只在一瞬間。
無獨有偶。
上海的一個小區也曾發生過一起讓人瞠目結舌的事件,一位媽媽在和丈夫發生爭吵后,居然將自己出生僅6個月的孩子拋下5樓,接著也跟著跳下樓。
而兩人發生爭吵的根源正是由于負面情緒的交叉傳染。
一個指責,另一個抱怨,原本的受害者也轉而成為劊子手。
壞情緒就像一把刀,破壞夫妻間的親密關系,影響家庭和諧,傷人傷己又殃及無辜。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提出過一個著名法則:
生活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的,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的。
如果說惡劣情緒的開端是個無法控制的意外,那么隨后一系列不幸,百分之九十都是由于個人的情緒失控所造成的。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每個人都會有壞情緒。
倘若人人都將自己的壞情緒發泄于他人,那么人人都將成為一個踢貓者和被踢者。
正如奧里森·馬登在《一生的資本》一書中所說:
任何時候,人都不應該做自己情緒的奴隸,不應該使一切行動都受制于自己的情緒,而應該反過來控制情緒。
無論境況多么糟糕,你應該努力去支配你的環境,把自己從黑暗中拯救出來。
3
壞情緒會殺人
壞情緒不僅會傳染,還會殺人。
《西點軍校最昂貴的課程:你如何練就強大內心》中說:
一個成年人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那后果可能是災難性的。
如果讓情緒控制了你的大腦,那你就可能會喪失了清醒的思考力,判斷力,意志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誰還沒有一點喪情緒呢?就算真的曾經被生活虧待過,也不應該將惡劣情緒轉移到他人身上。
有能力控制情緒的人,才有能力掌控人生。
胡適先生就是精神自由之人,他一生挨罵多年,卻始終心緒平和,從來不曾生氣過,更加不會將負面情緒轉移他人,他說:
我挨了四十年的罵,從來不生氣,而且歡迎之至,因為這是代表了中國的言論自由與思想自由!
高曉松也曾在《奇葩說》中表示,被網友言語辱罵后他從來都不生氣,如果罵人能讓網友變快樂,那么他就當自己被罵是在做慈善。
尼采說:
獲得真正自由的方法是要學會自我控制。
如果情緒總是處于失控狀態,就會被感情牽著鼻子走,喪失自由。
所以那些精神自由,保持獨立思考的人也正是擅長于控制自己情緒的人。
如果一個人影響到了我們的情緒,我們的焦點應該放在理性控制自己的情緒上,而不是影響我們情緒的人身上。
4
轉變態度和認知,不踢貓
電影《The Upside of Anger》中有一句臺詞:
憤怒和憎惡讓你在原有軌跡上停下來。
它并不需要什么燃料,僅是把空氣和生活吞噬、浸沒……但它是真實的。
它會改變你,塑造你,把你打造成不同于原本的樣子。
其實負面情緒本身并沒有錯,發泄情緒也并無不妥。
恰恰相反,壞情緒反而能成為一個人成長路上塑造人格的利器,重點在于情緒的主人如何對待并轉化這種情緒。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埃利斯有一套關于情緒的成熟理論:ABC理論。
該理論認為外界事件是A,人們對于外界事件的認知是B,情緒和行為反應是C。
而引起人們情緒和行為反映C的并不是外界發生的事件A,而是人們對事件的態度、看法、評價等認知內容B。
所以,要想控制好情緒,不讓負面情緒傳染、轉移,最關鍵的就是明白負面情緒轉移的危害,并有意識地改變自己的態度和對事物的認知。
聰明的人都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踢貓、不被踢,不讓自己為負面情緒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