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金娘果實,也叫稔子、山稔。算起來也有十多年沒有吃過了,記得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里,山稔子可是最喜歡的零嘴,還沒有之一。
這是山上的一種野生植物,山地路邊、荒地和灌木叢里比較常見。小時候的我比較皮,時不時領著大院里的小屁孩搞事情,滿大院里玩膩后還跑到附近山里玩,累了渴了隨手摘幾顆野果解渴裹腹。夏日的稔子,是山上能吃的野果中最受歡迎的一款。
蘇東坡晚年被貶到南方時,就曾對之贊不絕口:“吾謫居海南,以五月出陸至藤州,自藤至儋,野花夾道,如芍藥而小,紅鮮可愛,樸藪叢生,土人云倒捻子花也。至儋則已結子如馬乳,爛紫可食,殊甘美,中有細核,并嚼之,瑟瑟有聲。”
山稔樹春天開花,花形像桃花,花開時節漫山遍野都是粉紅、玫紅,甚是好看。等到夏秋時,山上的稔子樹會結滿大小如櫻桃的漿果,果實越紅越近成熟,長到紫黑色最為甘甜。
山稔子成熟期通常有幾周,若不到山上采摘,去集市上也能買到。也不需要按斤稱重,賣家很佛系地用個竹筒就能計量,一毛錢一筒,買山稔子的多為孩童,撩起衣服下擺兜起那把山稔子,就可以邊走邊吃了,真是又便宜又好吃的零嘴。
不過吃稔子很考驗吃相,稍有不慎,滿牙、滿嘴、滿臉、滿手、滿身都可能染上黑乎乎的醬紫色。于是乎,每每偷偷上山玩都被大人們抓個正著,還偏偏無法圓謊,因為一個個跟畫了鬼臉唱大戲的樣子,說沒上山玩沒摘稔子吃都沒人信。
現如今再想起童年“吃稔子”這個事,即便被大人們責罵過無數次,記憶里留下的大多還是有趣的往事,當然還有山稔子的清甜可口。若非小孩們吃得過量到便秘,其實大人們也不會對染上紫色的衣物太較真,畢竟山稔還是民間常用藥材,想來他們所顧慮的,可不僅僅是吃了幾顆山稔子,更擔心孩子們偷偷跑山上的安危。
據說山稔子的藥用功效也很牛。山稔最早的藥用記載可追溯到唐代,由最初對果實“暖腹,益肌肉”的簡單認識,到發現果實能明目養血,花能行血,葉能止血止痢治疳積,根能治心痛等,后來還發明了用山稔果子釀酒,“稔子酒”也是極好的果酒……總之,山稔的全株均可作藥用,還被冠上了“中藥特種兵”的稱號。
今日恰巧收到好閨蜜捎來的大盒山稔,輕輕咬開爆漿的感覺無比親切。清甜的味蕾記憶再一次打開,不由又想起了和小伙伴滿山奔跑,一起吃山稔子的童年時光。
興奮之余沒忍住在朋友圈秀了一波美圖,純天然的山野果子,果然吸引來不少圍觀和羨慕。喜歡山稔子的朋友,估摸著都曾有過吃山稔子的幸福童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