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是成年人了,應該懂事了,不能因為一點小事就和親人、朋友、戀人冷戰,無論錯在誰,你都應該主動擺出和解的態度,不要再高喊我是這樣的人我就這性格改不了!性格決定你活多久,狹隘和壞脾氣不能被如此包裝并泛濫。你應該相信,你能成為那個主動化解冰封的人,而你的舉動則會讓自己和對方從尷尬中解脫 ,并得到溫暖。”
這種寫滿成熟的雞湯文非但沒有讓我滿腔熱血,反倒讓我疑問連連:就因為你被冠上“成年人”三個字,就要承受那么多平白無故的壓力嗎?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是第一次做人,每個人都是一路走來一路成長,所以,別用標簽讓他人活得太過辛苦。
02
前幾日看到一則新聞:一個不滿一歲的寶寶在高鐵上不停哭鬧,一男乘客回頭怒視多次,說了句:“能不能安靜點,我們都很累。”不料孩子的父親用水瓶怒砸該乘客。事后,有網友指責該男子和嬰兒一般見識,不是漢子。
在普世價值觀里,也許男子是不該和一個嬰兒一般見識的,這會顯得他一點都不成熟,跟一個啥都不懂的小嬰兒計較,算啥成年人。
可是,大家也可能都忘記了這樣一件事,小嬰兒有哭的權利,可同處在一個空間下的其他人在面對外界嘈雜干擾時也有表達訴求的權利。一個嬰兒有不開心的體驗,ta會用哭來表達與發泄,而作為一個成年人,即使ta的年齡和思想已經發育得很成熟了,但這并不意味著ta不可以再有情緒波動了,一個人的成長,只是完善了自身的自控能力,并不是說沒了直接的所有情緒與情感體驗。
如果當時雙方都能退讓一步,都能站在對方的位置為他人考慮,那么,原本只是瞬間的不良情緒體驗在彼此的體諒下,也是可以立馬化解的,彼此也就不必受那么多委屈了。
在一起學做人的時候,請一定懷著想要他人體諒自己的心體諒別人,來人世間走一遭不容易,能盡量不為難他人與自己,就盡量不要!
03
在這樣一個條條框框的社會里,每個成年人好像沒有給自己設定一個成熟懂事的形象,就是不合格。
他們總是用社會的常用標準來要求自己,面對家人他們會想:我這么大了,不該讓家里再操心了;面對愛人他們會想:或許這只是件小事情,能夠自己消化,不想把不開心的一面讓對方知道,讓ta擔心;所謂懂事的人就是這樣,總是先要考慮別人,然后再來關心自己開不開心,只有這樣才符合社會常態化標準。
看過《花兒與少年》的人應該都有這樣一種感受,節目中的許晴在旅行中全程一副少女心,充滿了天真與浪漫。相對來說,劉濤則要懂事得多。在整個花少團隊中,許晴可以任性,遇到困難發發小脾氣,撒撒嬌就有人來解圍了,但劉濤卻要處處替他人著想,時時刻刻擔任著大姐姐照顧一眾弟弟妹妹的重任。所以劉濤承受的東西肯定要比許晴更多更重,活得也更辛苦。
每個人都會給自己在眾人面前設立一個人設,然后,根據這個標準來要求自己,以此來斬獲他人對自己的好感,這在心理學上可以稱之為“他我”,對“他我”的過分看重,會讓“自我”的作用逐漸減弱,所以,違背本意生活也就成了家常便飯的事。
04
都是第一次做人,別太委屈了自己。
別被“男兒有淚不輕彈”的謬論框住了自己,“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才是王道。
別把自己標榜為圣母瑪利亞,沒人對你的付出,時時刻刻行跪拜禮。小作怡情,并且見好就收,才是應該設立的最好自我邊界。
該好好投資自己就別省吃儉用委屈了自己,該好好愛自己就別思想分叉委屈了自己,我們都是第一次做人,沒有人能懂事到什么都不計較,什么都能忍受。
都是第一次做人,請寬容一點愛他人,也請好好愛自己,人生短短,別讓自己活得太過委屈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