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審美與建筑設計
選擇木材這種植物性材料作為結構的基本用材,不但切合于中國這一農業國的觀念,也較好地、較快地滿足了大一統政權對營建活動作為現世需求的器用性要求。中國木結構乃至整個建筑體系的技術與藝術成就都是在這一歷史選擇基礎上發展變化的。
1.實踐理性精神與建筑審美趣味發端于禮樂傳統的華夏美學同樣充滿著實踐理性精神,與歐洲古典美學相比,缺少狂歡與情感奔泄,是非酒神文化,它既注重感情的表達,也注重感情的節制。用世的仍是維持既有秩序的“禮”的準則,并以此準則為善的標準。
(1)審美準則建筑,“夫宅者,陰陽之樞紐,人倫之軌?!?。善與真,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統一也表現在建筑過程內部的矛盾上。
①善——合目的性善,
合目的性反映在建筑的設計需要便于合理與快速的施工。如李誡在《進新修<營造法式>序》中所說的,營建之要務是依規矩準繩操作,即處理復雜木構結構問題時,要先注重研究木作施工的規則,以規定圓,以曲尺定方角,以懸垂定垂直線,以水平器定水平線,遵循施工規則,處理一切木構問題,方能稱善。
②真——合規律性
真與合規律性則要求營造活動中,審美風尚中要去除淫巧之俗,提倡節制。在中國建筑中,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善與真是密不可分的。游離于善與真之外的形式美從來沒有構成過獨立的范疇,中國建筑尤其是中期以前的建筑,結構構件本身多半就起到了裝飾構件的作結構構件本身多半就起到了裝飾構件的作用。
(2)形式美
形式美是客觀存在的,雖不曾在中國作為范疇單獨提出,卻以中國特有的方式存在于古代的優秀建筑實例中。
①特點
a.從屬于中國的禮的秩序要求。如黃色納入等級制度,成為皇家與宗教建筑專用,百姓只好放棄;再如建筑規格,佛光寺東大殿各間立面比例接近正方形,但受不中不尊的觀念影響,明間卻略略加寬。
b.遵循實踐理性原則。對于重要的建筑以及可能駐足觀賞到全貌的重要建筑,比例才被推敲,并經受實踐的調整以通過實踐可體驗到為歸宿;而在大量的院落空間中,因為遮擋,也因為中國特有的屋頂的影響,立面比例的意義削弱了。
c.含蓄性與模糊性。
第一,屋頂比例的大致符合。
第二,構件尺寸趨求吉數。
②“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是中國自身審美觀照的根本要求,即要求多樣的統一而不是單一,且這統一表現為對立因素的相濟。這種對和諧秩序的追求同樣體現在建筑藝術中,其效果通過兩種途徑獲得:
a.微差
大同善化寺七佛殿中,七尊佛像以肉眼難以覺察的微小差異,由中間排向兩側,既適應了建筑的開間微差,也體現了七世佛的等價關系。
b.對仗以內在的相輔相成構成完整和諧的群體。
(3)意境美意境美是中國宋元山水畫發達以后日顯突出的中國傳統審美要求,既包含著人的自然化,也包含著自然的人化。在建筑上要求設計者在充分駕馭與解決基本矛盾的同時,朝向創造環境氛圍特色這一更高的層次拓展,表現為:
①古代中國的匠師在依靠較為相近的單體建筑組合群體時,往往使用環境小品以至綠化去完成對建筑性格的環境烘托,類似于古詩中的“無我之境”。
②在園林設計中,則直接將建筑自然化與將山水樹木人化,類似于詞曲與繪畫中的有我之境。
③中國的楹聯匾額、書法、金石等文學要素則作為環境要素,直接以比、賦、興等方式營造詩意的環境??偠灾?,主體與客體的交融,自然與人文的交融,構成了包括中國建筑在內的中國藝術特色。
2.空間與屋頂藝術只有通過對建筑自身特殊矛盾性的分析,才能認識中國建筑的特才能認識中國建筑的特點。其特殊矛盾性體現為:
(1)空間層次中國建筑的第一特殊矛盾性表現在它的空間層次上。
①表現具體分析中國建筑群可進一步看到,在古代茅茨土階的條件下就用屋頂出挑的部分創造了一個檐下空間,以及亭廊等下部的廊下空間,形成了中國特有的空間層次,即在古代中國人的室外自然空間與室內生存空間之間橫亙著院落空間、檐下空間、廊下空間等多重屏障。
②意義兩極之間的多層次中性空間正是中國建筑群多層次的具體表現,與中國山水意境中追求“山外青山樓外樓”的多層次性是相接續的。
(2)屋頂藝術中國建筑的另一特殊矛盾性是碩大的屋頂。
①表現不同于歐洲古典建筑中的神廟,中國古代建筑中的屋頂將兩端向上反翹,有的民居脊飾以至整個屋面在縱向都有這種兩端上翹的趨勢,在橫剖面上也存在著大量通過舉折或舉架形成的“反宇”作法。
②重要技藝
a.隱角梁“反宇”的藝術追求,結合加強翼角穩定性的構造需求,經過上千年的不斷改進,終于使原來僅僅由于角梁斷面高于椽子斷面所形成的微不足道的翼角升起發展成為宋代以后北方的隱角梁作法及明以后南方不足道的翼角升起發展成為宋代以后北方的隱角梁作法及明以后南方的嫩戧發戧等做法。
b.屋蓋層在中國建筑群中制約著周圍空間的是屋蓋層,設計尺寸的順序或者至少是設計的思維順序是先決定上部的屋蓋然后決定梁架布置,然后再斟酌下部的柱網布局與尺寸,屋蓋部分是設計的核心部分與起始部分。宋以后,檐下鋪作層的縮小更使屋蓋層的審美重要性提高。
③影響
a.中國建筑屋頂的美麗側影促使園林亭榭大量使用歇山、攢尖等屋蓋形式。
b.晚期城市風水將屋脊視作來龍,一旦發現營建住宅后使他人宅之屋脊及其脊獸對著自家,即為“犯沖”不吉,故營建時要躲開別人屋脊。因此,在建筑布局時,人駐足停留之處要避開其他屋脊及屋角成了中國建筑一大特點。
3.模數制與結構體系
(1)模數制
①模數制的概念中國建筑的模數制集中反映在《營造法式》中“以材為祖”一句。以材為祖,是指木結構中的許多尺寸“皆以所用材之分,以為制度焉”,即這些尺寸是根據設計時對該建筑所選用某一等級的“材”及其相關尺寸為依據來確定的。
②“材”的內容
a.指的是設計時選用的作為制約全建筑主要尺寸的木構件的等級。
b.指的是以反映該等級的標準斷面的木構桿件。
c.以該標準斷面桿件為基礎的木構構件。
③具體運用:等級
a.等級的高低雖然各個等級上構件用材的規定相同,但不能認為高等級的建筑是低等級建筑的按比例放大。在宋代,用不同的材等反映不同的間數,常以間數與等級相關聯。間數不變而只將尺寸放大不算提高等級。
b.等級的提升
第一,由于木材材料本身的限制,無論是梁和檁或是椽的跨度,都不可能無限制加大,例如木結構建筑中梁在簡支時的跨度從來沒有超過13m的,因而間廣、步架長及梁跨都不可能永遠按比例加大或縮小。
第二,當材由三等增至一等時,其單材尺寸增大至原來的1.2倍,若所建建筑均為殿閣,其梁栿斷面增大至原來的1.44倍,截面矩則增大至原來的1.728倍,而檁及同架數的梁栿都不可能將跨度增大至原來的1.728倍。
c.等級的意義
第一,用材等級的提高意味著高等級建筑中的梁栿等構件更粗壯,安全度更高。
第二,同一材等時,一棟建筑中自下而上,柱、梁、檁、椽結構構件逐漸減小安全度,保證下部構件維修最少。
④模數制的特點
a.直接為禮制所要求的等級制服務,通過提高材等、加大重要建筑的安全系數來提高建筑等級。
b.為設計和施工者保留了充分的靈活性,這主要反映在對構件斷面作出規定,而對構件長度不作規定或很少規定。
⑤模數制的影響
在這種模數制的定位下,大量中國古典建筑立面,尤其是廊立面較多呈現為橫向的矩形,在總體上強調水平感,因其結構原型為中國古代的木構層疊式或模擬與表現這種結構形式上多重水平線的外觀,大大弱化了這些垂直式建筑的豎向的意味,顯示了中國建筑文化在總體上立足于此生此世的實踐理性精神。
(2)結構體系
①重要問題
木構的框架體系雖然可以通過榫卯節點及構件的變形來抵抗包括地震、臺風等巨大外力,具有“墻倒屋不坍”的優點,但結構在受外力作用后如何維持縱向和橫向的穩定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②斜向構件早期木結構中存在著不少斜向構件,除斜昂、叉手、托腳等之外,在殿閣等高規格的建筑作法中有交叉的或三角形的斜向桿件,如山西五臺佛光寺大殿之平梁與叉手,與側腳做法一道都較好地起到了結構穩定的作用。
③缺陷
a.在中國方位觀中的四象概念、禮制中的中正概念及施工中的層疊式鋪設需求的影響下,斜向構件一方面隱藏在墻體或暗層中,一方面又逐漸退化而以別樣的構造措施替代。
b.中國建筑的內部構架及后期建筑的可見部分都呈現一種橫平豎直的基本秩序和穩定感,缺少可靠的解決穩定的支撐體系,尤其是懸山及硬山式的排架式構架,一旦榫卯松動,傾斜就經常發生。
4.地域文化與建筑的鄉土性中國的一統只是政治上的,而在文化上、在實際社會生活中,從來不曾一統,從來不曾只有一種亙古不變的文化。其表現為:
①即便在漢族活動區域,因源于各地原有古老民族的文化差異及地域環境的差異,漢族建筑也如語言、戲曲、服飾那樣千差萬別。
②對于不占人口多數但分布在西北、西南廣大地區的少數民族而言,他們在接受正統中土文化影響并與之相融的同時,更多地保留自己祖先的文化傳承或更多地接受域外文化的影響,其建筑從結構到布局皆與漢族地區有其大的差異,形成強烈的地域特色。因此,在總體上,中國建筑不僅有歷時性的變化,顯示了漢之古拙,唐之雄大,宋之規范,元之自由,明清官式建筑形制化的特點,更存在著共時性的地域文化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