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第一次看到《色戒》的時候,我覺得就感到旖旎中有種淡談的悲哀。愛情是無法輕易控制,當它與時代、信念、命運相捆綁的時候,它就像懸崖上開出的花,不定飄搖。王佳芝不覺中愛上了易先生,卻也失去她原有的機會。我覺得略微的感傷在心里蔓延。仿佛看到一絲張愛玲的影子。
? 張愛玲是我非常欣賞的女作家,不僅是因為她的作品也因為她的瀟灑不拘。在那個亂世的年代,她穿著自己喜歡顏色的衣服,寫著自己喜歡的文章,她總是很自信還帶著淡淡的高傲。她按照她喜歡的樣子生活。對于愛情,她知道愛了便是愛了。
? 于千萬人之中,遇見你要遇見的人。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遲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輕輕地說一句:哦,你也在這里嗎?(引自張愛玲《愛》)
? 這是張愛玲在1944年一篇僅三百多字的短篇小說《愛》的一段話,簡單卻細膩。張愛玲的一生就像是亂世中盛開的一朵花,清冷孤傲,卻也抵不過命運的浮沉。
? 張愛玲1920年出生于上海,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李鴻章的長女。她的出身并不低,但是她卻并不幸運。她14歲時,父親與她后來的繼母結婚,但她和繼母的關系并不好。或許是她過于聰慧和早熟才讓她的性格有點孤僻。據她弟弟回憶說,她總是一個人,不愛說話,她的眼神也讓人感不到溫暖。
? 她這樣一個人,朋友很少,但是她的才華卻是掩不住的。她少年成名,19歲時曾先后考入香港大學和英國倫敦大學。與蘇青、關露,潘柳黛并稱當時的“四大才女”。她瀟灑,性格也是狂傲不拘。她偏愛紫色和金色,很濃烈、耀眼的顏色。時人評價說她好“奇裝異服”。
?23歲時,她的《沉香屑》、《傾城之戀》、《心經》相繼發表,在文壇造成轟動也讓她成為在上海炙手可熱的人物。而她也遇到了那個在她一生中,最美好的年華里第一個放進心里的男人,胡蘭成。
? ?這兩人都是在當時意氣風發的人。汪偽頭目胡蘭成,在現今看來不過是一個漢奸。但在那時,他卻是很懂張愛玲的人,他風流倜儻、紳士有理、幽默風趣,帶這名士的氣質。他也是,敢于漠視張愛玲的清冷而去鉆研她的人,他寫給張愛玲的情書熱烈而頗具文采。
? 他們很快相愛,愛的熱烈,灼人。他們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結婚了,他們的結合在當時是整個上海茶余飯后津津樂談的事,便是當真“傾城”之戀了。
? 然而,一朵紅花若是過于鮮紅耀眼便易灼痛人眼。虛浮的煙花太過燦爛便易消逝。
? 張愛玲愛上了胡蘭成。她說“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里。但她心里是歡喜的,從塵埃里開出花來。”她那樣的性子遇見了胡蘭成也愿意放下一身的矜持。
? 胡蘭成和張愛玲結婚了,但是他的風流仍保持單身。他婚后不久便與別人的曖昧不清,這讓張愛玲感到心殤。她曾期待他會回到從前那個人,那個看著她,眼里會閃著星星的人。
? 然而,再回放一次的煙火難道能跟前一次的軌跡重合嗎?胡蘭成依舊是那個胡蘭成。他們的感情來的濃烈,但卻像曇花一現,難長久。高傲如她,便是寧愿心傷也不愿丟棄自尊,她愛胡蘭成,但是她也個是瀟灑的女人。一年后,時局動蕩,汪偽頭目胡蘭成匿名出逃。她沒有在他最落魄的時候選擇離婚,在他出逃期間,她甚至把她的絕大部分的稿費都寄給了他。
? 她畢竟還是愛他的,但是婚姻不是陶泥想捏造就可以捏造的。在1944年的中短小說《紅玫瑰與白玫瑰》 中寫到。也許每一個男子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成墻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 ,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朱砂痣。
? 兩年后,1947年,張愛玲與胡蘭成離婚。她在書中寫道,“經的起風雨,卻經不起平凡。風雨同舟,天晴便各自散了。”,但她也說“愛,便是不問值不值得”。或許連她這么個靈慧通透的人也不得不陷入這樣的矛盾之中。
?1950年,她30歲的時候,她寫了《色戒》,然而這部小說她1978年才出版,在將近30年里,她修改了很多次,這不太符合她一貫的干凈利落的風格。小說寫的是王佳芝本打算行刺漢奸易先生,在最后卻被易先生為自己買戒指時感動,選擇犧牲自己讓易先生逃跑的故事。我總覺得在看李安的這部電影時看到了張愛玲和胡蘭成的影子。若是她,或許也會讓易先生逃跑的吧?愛情哪里輕易的被對錯下定論呢?
? ?何為色戒,而她又為何“戒色”呢?在那個風雨飄零的年代,她又是如此孤高清冷的人,于她,“自將萎謝的花”是救不回來的,死了也罷。
? 1955年,張愛玲去了美國。在此后40年,她都在那度過。1995年9月8日,她在洛杉磯寓所死亡,當鄰居發現她時,她已死亡一個星期了。同年,友人按她的遺囑,在她生辰的那天將她的骨灰灑向太平洋。在那日生,在那日死,人生不過一個輪回。
? 她說,人生是一襲華美的袍,上面爬滿了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