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沒事,翻看八下語文課本,突然發現語文課本里的課文竟然有那么多的悲劇故事,這一重大發現,突然讓我心動過速,電光火石般釋然,疲憊的心靈終于找到一個出口。
原來,一天一天地備課上課,一年一歲的抑郁層層累積,讀別人的故事,流自己的眼淚,怪不得我看人生無奈越來越淡漠,對世事無常越來越感慨,對閑情逸致越來越渴望,對成敗得失越來越隨心隨緣。
《小石潭記》柳宗元被貶官到永州,那是一個出產毒蛇的蠻荒之地,雖有小石潭風景優美,但也“凄神寒骨,悄愴幽邃,其境過清,不可久居”。這是一位被悲慘經歷虐成的文學家,坎坎坷坷地在抑郁中過完一生。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一生的凄苦,一生的顛肺流離,身無半畝田卻心憂天下人,杜甫的情懷非我們凡人能懂,他是苦難的土地上開出的艷麗的花朵,是暗黑星空里熠熠閃爍的繁星。
《賣炭翁》,可憐的底層勞動者,太平盛世歌舞升平的大唐王朝,竟然容不下一個勤勤懇懇勞作的老人,不知道他兩手空空地回家怎么面對家中妻兒,怎么度過這個寒冷的冬天。
《石壕吏》三男鄴城戍,二男新戰死,兒媳婦出入無完裙,乳下孫在啼哭,老婦被帶走去河陽備晨炊,太悲劇的一家人!
《最后一次演講》,聞一多在李公樸先生追悼會上,面對反動派的手槍,拍案而起,憤怒演講,痛斥反動派特務的無恥行徑,在演講回去的途中慘遭暗殺,同時死去的還有他的兒子。嗚呼,悲催,無法可想!
官場黑暗,奸臣當道,民不聊生,無法面對殘酷的現實,最后只好把美好的理想寄托在《桃花源記》里,這是一個美好的世界吧,人人平等,自由勞動,衣食富足,熱情好客??墒?,太守尋訪,找不到任何蹤跡;劉子冀高高興興地尋訪,不久就大病而亡。在那樣一個世外桃源,是不是意味著只有死亡才能避開現實真正解脫呢?
再聯想其他年級的課文,同樣也是令人落淚的悲劇。
節選自《城南舊事》的“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再也不是小孩子了”,十歲的女孩失去父親,突然間長大了懂得人間疾苦了,想想就忍不住流淚;
朱自清的《背影》,“在晶瑩的淚光中,我又看見那個穿著黑布棉袍青布短褂的背影”,流淚總是長大以后的懷念,又淚目了;
《我們看海去》,我分不清海和天,也分不清好人和壞人,莫名流淚。
《孔乙己》被恥笑的孔乙己,被打斷了腿的孔乙己,在那個寒冷的冬天,大約已經的確死了;
《孔雀東南飛》,相親相愛的小情侶生生被拆散,涕淚零落地告別,一個舉身赴清池,一個自掛東南枝,怎不讓人心生悲切絕望到死?
《我與地壇》,壓抑得想號啕大哭;
《秋天的懷念》“我懂得母親沒有說完的話,妹妹也懂,我倆一塊要好好活著……”? 淚眼婆娑。
《項脊軒志》,“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與妻書》“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只讀幾句就哭成了淚人。
魯迅先生說,悲劇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所以說,悲劇更加震撼人心,更能引起讀者的深沉思考,從而更好的從文學作品中汲取營養,來擴展自己的人生高度和廣度,豐富自己的人生內涵。
只是,我不知道,十幾歲的不諳世事的孩子能從文中領悟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