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母親的家門口,我遇到了自己的小學同學雅培。是第一眼認出的,因為我們曾經坐在同一間教室里學習了五年,在每個課間一起玩過許多游戲,去過彼此的家吃飯睡覺打撲克。這次見面,我們聊了許久。
談話結束的時候,我有點兒意猶未盡。好奇怪,為什么我們談這么多,唯獨沒有聊到自己的婚姻和孩子呢?這不是同學相見應該經常吐槽的話題嗎?
當我理不清思路的時候,就換個角度思考問題,我們談了什么?
亞培談她的繼母。雅培的母親去世了,父親又找了新的老婆,她有了繼母。每個月,她付給他們500塊錢的生活費,這在我生活的農村,是個不小的數字。
原本不期望很多的,只是想著父親老了,而他們工作很忙,有一個人愿意和父親一起生活,給他做飯、洗衣,多少能減輕她對父親不能及時行孝的內疚。不成想,這個繼母卻成了她的孩子們最喜歡的人。
繼母勤快。現在每次在公園偶遇父親,細心的她發現無論何時父親的衣服鞋子總是干干凈凈的。父親的臉色很好,比母親在的時候還要紅潤,最可貴的是父親從早到晚總是樂呵呵的,一副幸福快樂的模樣。
受益的不僅是夫妻,還有他們。無論何時,一家三口去看父親的時候,繼母總是在后廚忙進忙出,不到一個小時,一大桌子菜就擺上桌了。每次回家,繼母總會讓他帶一瓶自制的黃豆醬、酸豆角,現在他們的味蕾全被這兩樣東西征服了。逢年過節,繼母總是帶著他們去集上買衣服買年貨,就連過年的蒸饃、油繩、餃子餡都是繼母親手做的。
亞培很矛盾,她很感激繼母對這個家的付出,但是每次看到父親幸福的樣子就會情不自禁地想到離開人世間的母親。如果母親看到他們現在其樂融融的場面,心里肯定會不舒服的吧!
我也跟他聊我的父親。一輩子的辛勤所得都給了兒子,但是在兒子的婚姻問題上一點勁都使不上。不太會與女方的父親母交流,懶得去打聽女方家的真實情況,他習慣于坐在家里等媒人上門。唉,好多地方,他又那么天真可愛!
我們談了好久好久,但是唯獨沒有對自己的婚姻和孩子提出哪怕一絲兒的問候和關心。是我們人到中年對婚姻失去了期待,對孩子的未來也茫然無知,干脆做一只鴕鳥把自己藏起來嗎?應該是有這個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