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從周三起一直帶孩子外出,最重要的7件事因情境改變,只完成1項,性格測試完成2個。
反思本周脫稿的原因,主要還是因為家庭內部溝通不到位,導致和老人之間關系緊張。雖然我一直覺得“日子是自己過給自己看的,沒必要在乎別人的看法”,但是現實并不像我想的那樣。當接到語氣強硬的電話時,我的情緒瞬間激動,內心翻騰起的是過往種種不愉快的回憶和感受。當我陷入強烈的負面情緒之中時,本能的想逃避現實。這就是所謂的系統1吧。在經歷了近2個小時后,嘗試用《非暴力溝通》中的方法,問自己此刻是什么感覺,恐懼、焦慮、無助,我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因為我渴望自己的努力被認可,希望老人能真誠接納我,能像對待自己的女兒一樣對待我。想到最后這一句我自己就呵呵了,這樣的要求現實么?傾聽完了自己,再來感受老人,他為什么生氣?因為他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什么需要?晚輩的時時重視、關照和想常常見到孫子的需求。他怒氣沖沖的話語背后希望我怎么做?我能在外地回來的第一時間去看他們、盡快見到孫子。而我為什么不愿意滿足他的需求?因為我覺得發生的很多小事,讓我感到被排斥,感到他們對我的成見,感到他們對我的批評不滿很多,卻極少認可我做出的成績,即使說,也是一種很不情愿承認的口氣。為什么我在他們眼中的價值這么低?為什么在幼兒園老師眼中我卻是媽媽們中愛學習、愛分享、有見地的標桿?問題就出在,我在老人面前從來不會說出自己的努力和成績,即使說起來也是以牛牛在校表現如何好而終止,不會提及自己做了哪些、經歷了什么問題,是如何思考、解決的。價值是需要自我彰顯的,當你默默不語時,難保不會被人當作啞巴。所以從這件事情中,我得到的教訓就是,不要用“謙虛”來掩蓋自己的努力,不要讓別人以為成績是偶然的——分享不僅讓自己通過回憶再次梳理過程,更讓別人知道你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