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本篇是《山海獸神錄》特別篇的最后一篇,咱們來說說《山海經》中記載的上古傳說。
《山海經》中記載二十多個上古傳說,可不知道為什么,除了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寥寥幾個,絕大部分都沒有在民間流傳開。
也許是因為它們要么過于匪夷所思,突破了大多數古人的認知能力,要么是用極簡的筆法記錄復雜的事件,導致損失了太多的細節,難以形成有趣的故事。
《山海經》中記載的上古傳大致可以分成4個主題,分別是:戰爭、傳奇、趣事和傳承。每種找兩三個有意思的給大家說說。
【戰爭】
關于戰爭的上古傳說都是部落之間的,但因為對各部落首領的神化,所以參戰的各方也多有神的參與。這本該是最有看點的,可惜記載得太過粗糙,我們無法從中得知具體的過程,只能從只字片語中腦補那一場場驚心動魄又慘烈無比的洪荒戰爭。
《山海經》中最出名的戰爭就是黃帝戰蚩尤了。據《大荒北經》記載:“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魃不得復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為田祖。魃時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決通溝瀆。”
從這段記載中可以看出,在《山海經》中,黃帝戰蚩尤這個故事的主角既不是黃帝,也不是蚩尤,更不是跑龍套的應龍和風伯雨師,而是黃帝的女兒魃。魃當時已經是天神級別,她為了幫黃帝打敗蚩尤動用了太多的神力,導致無法回到天庭,變成了可怕的旱魃,天帝最終不得不將其發配至北方極寒之地。
這是一個非常悲傷的故事,卻也反映出古人對待“絕對力量”的警惕。哪怕初衷是好的,可一旦力量失控,一樣會禍害人間。感嘆于古人的智慧和可悲可嘆又鮮為人知的天女魃,我之前為此寫了一個短篇《山海獸神錄(十四)颙· 天女魃》作為紀念,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除了黃帝與蚩尤這場關乎天下大勢的戰爭之外,還有兩場戰斗也比較有趣,第一場是除惡的壽華之戰,第二場是平叛的刑天爭位。
據《海外南經》記載:“羿與鑿齒戰于壽華之野,羿射殺之。在昆侖虛東。羿持弓矢,鑿齒持盾,一曰戈。”
鑿齒是上古時期居住在南部沼澤地帶的怪獸,長著像鑿子一樣的長牙,雙手各持一面大盾和一直鋼矛。因為鑿齒經常掠食人類,兇殘無比,當時掌管人間界的堯帝就派遣手下大將羿前往討伐。一番激戰,羿打敗了鑿齒,并在他要逃跑時,用弓箭將其射殺。
這是個除暴安良的故事,而且是上位者主動所為,并非依靠民間力量,古人借此樹立優秀君王和英雄的典型形象。三皇五帝成為明君的楷模,是天下人要求后世帝王效仿以自律自省的標桿,都要依靠對這類故事的不斷傳承和解讀。
同樣的,刑天爭位的故事則滲透著古人對秩序與混亂的理解。《海外西經》記載:“刑天與帝至此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
意思是:刑天與天帝爭奪神位,天帝斬下刑天的頭,把他的頭埋在常羊山。可沒了頭的刑天依然不罷休,他以乳頭做眼睛,以肚臍做嘴巴,一手持盾牌一手操大斧,繼續對抗天帝。
天帝是世界的主宰,代表秩序,刑天反叛天帝的統治,代表混亂。秩序是常態,所以天帝會勝。但混亂永遠不可能被徹底消滅,所以刑天即便沒有了頭顱也依然能繼續作亂。秩序與混亂是規則的兩極,相互作用才能造就充滿活力的世界。后世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說法,也是這種認知的體現。
這些看似情節簡單的戰爭故事,其背后則展現出了古人的世界觀。
【傳奇】
戰爭類的故事反應了古人的世界觀,而從傳奇類的故事中則能看出古人的價值觀。
傳奇類故事最有名的是夸父逐日。《海外北經》記載:“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有神人名叫夸父,他與太陽賽跑,一直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仍然沒追上。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黃河、渭河喝水。可黃河、渭河的水不夠喝,夸父又跑去北方喝大湖的水。結果還沒趕到大湖,就在半路渴死了。夸父臨死前丟棄了他的手杖,手杖化成了鄧林(桃林)。
夸父逐日的故事從古至今有無數種解讀,其中被大多數人認可的說法是:反映了中國古代先民了解自然、戰勝自然的愿望。但我卻不這么認為,因為不合邏輯。
如果是為了表現戰勝自然的愿望,那應該是一個好的結局,至少也應該是個開放性的結局。可夸父明明沒有追上太陽,反而自己掛了,還戰勝個毛線。你能想象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結局是:孩子將大石頭砸向缸,結果被反彈回來,反而把孩子給砸死了……然后得出結論說孩子急中生智……這難道不是個笑話嗎?
注意一個細節,夸父是在路上被渴死的,還是喝了那么多水依然被渴死。從這個奇怪的情節來看,先民分明是想通過這個故事警示后人,不要做自不量力的事,人類自以為擁有的力量,在真正強大的存在面前其實不值一提。
并不是什么事都能靠決心、信念、努力和堅持就可以搞定的,哪怕你還有極為豐富的資源,也一樣無濟于事。夸父如此努力,最終落個渴死道旁的下場,反而是他死前放棄的手杖,卻變成了一大片桃林,恩澤后人。這不就是在說,別沒事兒瞎折騰,手上的資源利用好才是正道。
另一則明顯帶有價值取向的故事是“商祖王亥”。王亥是商人這個職業的祖師爺,這個故事也是對商人最早的記載。《大荒東經》記載:“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殺王亥,取仆牛。河念有易,有易潛出,為國于獸,方食之,名曰搖民。”
意思是,有個叫王亥的人,把一群牛販運到有易族和河伯族的領地。有易族人見財起意,殺死了王亥,奪取那群牛。河伯族顧念與有易族人的交情,幫助有易族人出逃。后來有易族人在野獸出沒的地方建立國家,叫搖民國。
據甲骨文記載,王亥是夏朝商丘人,他馴服了野牛成為家畜,因此不僅他自己富甲一方,還帶動整個商部落都越來越富有。隨后,部落的剩余物資越來越多,王亥就引領商丘人用牛車拉著貨物,到其他部落去搞物資交換,于是就發展出了商業。王亥開創了商業貿易的先河,久而久之人們就把從事貿易活動的商部落人稱為“商人”,把用于交換的物品叫“商品”,把商人從事的職業叫“商業”,這就是現今商業用詞的來源。當然,這都是后話。
這則記載的有趣之處在于,河伯族不僅沒有對殺害王亥的有易族心生不滿(斷了貿易來源),反而還顧念交情幫助他們出逃了。這充分說明了,從商人這個職業出現在華夏大地開始,其地位就極為低下,是可以被掠奪的對象,并非后來各王朝重農抑商的政策所致。這可能是農耕民族在大多數情況下都能自給自足的生存特點造成的。
【趣事】
除了爭斗和傳奇這兩類故事,《山海經》中還記載了一些有趣的傳說,從中能隱隱看出上古先民的政治智慧。
比如“無頭夏耕”的故事。《大荒南經》記載:“有人無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尸。故成湯伐夏桀于章山,克之,斬耕厥前。耕既立,無首,走厥咎,乃降于巫山。”
夏耕是夏朝最後一任帝王夏桀的部將,負責鎮守章山關隘。成湯(商湯)討伐夏桀時,夏耕戰敗,被砍掉了頭。夏耕的魂魄害怕被夏桀追究,就逃去了巫山,但他的尸體雖然沒有腦袋,卻依舊手操戈盾,屹立不倒。
很多人解讀這個故事都說,這是在用夏耕的戰敗來反襯商湯的成功形象,原因是夏耕的魂魄逃亡巫山,是不敢擔責任的表現,是反面形象,自然也就是為了襯托商湯的正面形象。但在我看來,這個故事更像是先民在用夏耕來豎立忠臣的形象。
《大荒南經》成書大約在戰國時期,這也就是說,編這則故事的人要么是商朝時期的人,要么是周朝時期的人(春秋戰國也算周朝),那么,編撰者有沒有必要特意用一個前朝(或前前朝)的敗軍之將來襯托本朝(或前朝)皇帝的豐功偉績呢?應該是沒必要的,因為勝利已成事實,根本無需襯托。反而是豎立一些前朝的忠臣形象更有利于當朝的統治。
這就像清朝對于明末抗清的將領大多都是褒揚的態度,乾隆皇帝就親自命人編寫《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表彰當年的抗清名將,史可法、孫承宗等都記載其中。反而是將洪承疇、祖大壽等一大批立下大功的明末降將編進了《貳臣傳》,打入另冊不得翻身。
至于夏耕的魂魄逃去巫山,也可以解讀為是沒臉見夏桀,而不是逃避責任,這也與尸體的不倒在邏輯上是合拍的。如果尸體倔強的不倒下,魂魄卻懦弱的躲起來,這就太糾結了。
再比如“窫窳被害”的故事,也很有政治陰謀的味道。據《海內西經》記載:“貳負之臣曰危,危與貳負殺窫窳。帝乃梏之疏屬之山,桎其右足,反縛兩手(與發),系之山上木。”
意思是:有個叫貳負的神,他的臣子叫危,危與貳負合伙殺死了一個叫窫窳的神。天帝便把貳負拘禁在疏屬山中,并給他的右腳戴上刑具,還用他自己的頭發反綁上他的雙手,拴在山上的大樹下。
單看這則故事好像沒什么奇怪的,不就是神之間的內斗嗎。可如果跟另一個類似的記載對比看就有意思了。《西山經》中記載:“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鐘山。其子曰鼓,其狀如人面而龍身,是與欽?殺葆江于昆侖之陽,帝乃戮之鐘山之東曰鰩崖。”
你看,同樣是神之間的互殺,鼓和欽?殺死了葆江就被天帝直接處死了,而貳負和危合伙殺了窫窳,就只是被囚禁。而且也只禁錮了右腳,還用貳負自己的頭發幫他自己的手,這待遇差別也太大了。
我猜測其原因可能是因為兩個主犯對天帝來說,有不同的政治意義。要知道,天神之間不可能是鐵板一塊,必然也有派系之分,所以政治平衡的手段就非常必要了。
鼓是燭龍的兒子,而燭龍是一位實力強大的神,天帝為了打壓燭龍,就會嚴懲鼓,從而降低燭龍這一派的實力。而貳負和窫窳很可能是同一個種族的神(都是人面蛇身),屬于種族內斗,這反而符合天帝的政治利益。
另一個記載也能佐證這個推測,同樣是《海內西經》記載:“開明東有巫彭、巫抵、巫陽、巫履、巫凡、巫相,夾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藥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貳負臣所殺也。”
天帝一方面只輕微的處罰殺神的主犯貳負,另一方面又派了六位大巫用珍貴的不死藥復活窫窳,這是啥意思?細思極恐呀。
【傳承】
《山海經》各篇章中,《海內經》比較特別,它記載了很多事物的發明者。這些發明者基本上都是神或神的后裔,這也很好理解,上古時期連文字都還沒有,是不可能記載真的發明者,所以后世《海內經》的作者就只能讓某位神或他們的后代來領取這份殊榮了。
比如,《海內經》記載:“炎帝之孫伯陵,伯陵同吳權之妻阿女緣婦,緣婦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為侯,鼓、延是始為鐘,為樂風。”
意思是:炎帝的孫子叫伯陵,伯陵與吳權(不知道是誰)的妻子阿女緣婦私通,阿女緣婦懷孕三年,這才生下鼓、延、殳三個兒子。殳發明了箭靶,而鼓、延二人發明了鐘,還創造了樂曲和音律的規則。伯陵這三個私生子各個都是發明家,不知道被帶了個大綠帽子的吳權知道這事兒是該憤怒還是該羞愧。
再比如:“少皞生般,般是始為弓矢。”少皞(部落族長名)生了一個叫般的兒子,這位般發明了弓和箭。這可了不得,正是因為弓和箭的發明,讓上古人類最大限度的避免了與野獸近身肉搏,不僅大大增加了狩獵的成功率,還減少了傷亡,整體上大幅降低了生存壓力。而只有生存壓力減小到一定程度,才會有文明發展的機會。
還有后稷,是農業的祖師爺。《海內經》記載:“后稷是播百谷。稷之孫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后稷嘗試各種谷物的人工種植技術,而他的孫子叔均則發明了用牛耕地的技術。這爺孫倆對農耕文明的貢獻無以復加。
上面這幾位的功勞都不小,但最狠的還要說帝俊家族。《海內經》記載:“帝俊生禺號,禺號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為車。”
大意是,帝俊的曾孫番禺發明了船,而番禺的孫子吉光發明了用木頭制做的車子。這兩個發明都極大的拓展了人類的生存空間,其作用一點也不小于弓箭和耕牛。
這還不算完,話說帝俊這家伙很能生育,子孫繁盛,而且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個家族的基因特別強大,智慧程度高出同時代人一大截,他的后代中出了有很多發明家。
帝俊有一個叫晏龍的兒子,這位晏龍發明了琴和瑟兩種樂器。而帝俊的另外八個兒子,他們一起設計創作出各種歌曲和舞蹈。于是,先民的文化生活被極大的豐富了,也讓文明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帝俊還有個叫三身的兒子,三身生了義均,這位義均便是所謂的巧倕,他發明了世間的各種工藝技巧,可謂是工匠們的祖師爺。從此手工業也進入了歷史舞臺,成為農耕文明強大的推動者。
好了,《山海經》的特別篇到此結束,我的好日子也到頭兒了。下一期恢復短篇寫作,希望能創作出更有意思的故事,也希望看到的人能喜歡。
2021.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