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周國平先生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當代著名學者、作家、哲學研究者,是中國研究哲學家尼采的著名學者之一,特別喜歡周國平先生的文字,優美的文字中飽含著人生的哲理,每一次讀都感到清風徐徐撲面,精神陣陣爽快!
《我喜歡生命本來的樣子》是周國平先生畢生散文精華,全書采用四色印刷、配以大量精美的圖片,在完美的視覺體驗中感悟生命的智慧。先生說,我唯愿保持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夠安靜聆聽別的生命,也使別的生命愿意安靜聆聽的純真。在歷盡生活的滄桑后,還能擁有一顆熾熱柔軟的心、一雙明亮的眼睛、依然追求清風明月、依然保留著對美好事物的感懷,依然對美好情感的向往,這就是純真,如何保持?先生在書中為我們娓娓道來。
1.生命的意義
在茫茫宇宙間,每個人都只有一次生存的機會,都是獨一無二、不可重復的存在,你死后,沒有人能夠代替你再活一次。人是唯一尋求意義的動物,沒有意義也要創造出意義,于是就產生了哲學、宗教、藝術。然而,人生到底有沒有意義?不知道。生命的意義我常常在想,生命的過程就是一個人赤裸的來到這個世界體驗生活的全過程,這個過程是否精彩,是否有意義,是否有價值,取決于對生活的態度和認識。
2.人生的三個覺醒
人在世上生活,必須做選擇和決定,也會遭遇疑惑、困難、挫折,皆需要力量的支持,在一切力量中,最不可缺少一種內在的力量,就是覺醒。人生有三個基本的覺醒:生命的覺醒、自我的覺醒、靈魂的覺醒。生命的覺醒,就是要透過這些社會堆積物(財富、權力、地位、名聲等)去發現你的自然的生命,牢記你是一個生命,對你的生命保持一種敏感,經常去傾聽它的聲音,時時去滿足它的需要。自我的覺醒就是要負起這個根本的責任,做你自己人生的主人,真正成為你自己。靈魂的覺醒就是透過肉身自我去發現你身上的更高的自我,那個和大我相溝通的精神性自我,認清它才是你的本質。
3.認識你自己 成為自己
在希臘圣城德爾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就是“認識你自己”,哲學家蘇格拉底領會了箴言的真諦,他認識自己的結果是知道自己一無所知。世界上最困難的事就是認識自己,復旦大學教授陳果說認識你自己其實是中國傳統文化、東方思想、儒家、世家、道家、一言以蔽之的話,它的思想便是明心見性,要看清自己的心,要看清自己的性情。唯有你明心見性,你才能在自己明鑒心性的基礎之上,在自我了解的基礎之上,修心養性。有人認為他當然了解自己的性情,性子急的人,碰到事情會比較焦躁;性子緩的人,本來開會遲到了十分鐘,既然遲到了,那就遲到更久吧。我們好像很了解自己的心性,其實未必!先生也認為,在世上行走,首先應該成為你自己,如果一個人總是按照別人的意見生活,沒有自己的獨立思考,總是為外在的事務忙碌,沒有自己的內心生活,那么,說他不是他自己就一點兒也沒有冤枉他,因為確確實實,從他的頭腦到他的心靈,你在其中已經找不到絲毫真正屬于他自己的東西了,他只是別人的一個影子和事務的一架機器罷了。正如童話《小王子》所說的那樣,生命中真正重要的東西是眼睛看不見的,只能用心去發現,愿我們每一個人伴隨著生長,越來越了解自己、越來越活成自己,最后成為自己。
4.當好自然之子
人是自然之子,唯有置身在大自然之中,自然之子的心情才會油然而生,面對山林和大海,你會越來越感到留在城市里的那一點名利多么渺少。現代人為了追尋更奢侈的生活,往往不遵循自然的節奏,總想著今天播種,明天就能收獲,事實上,一切偉大作品的誕生,都一定經過一個孕育的過程。美國作者梭羅回歸自然,獨居瓦爾登湖畔兩年多,并將這兩年多時間里的所見、所聞和所思,用文字記錄下來,才有了這內容豐厚、意義深遠的作品《瓦爾登湖》,梭羅自己在瓦爾登湖的實踐和他的作品中都有一個貫穿始終的主張,那就是回歸自然,他說:"大多數人,在我看來,并不關愛自然。只要可以生存,他們會為了一杯朗姆酒出賣他們所享有的那一份自然之美。感謝上帝,人們還無法飛翔,因而也就無法像糟蹋大地一樣糟蹋天空,在天空那一端我們暫時是安全的。"
5.恰到好處的愛
愛,無處不在,如何愛?愛,就是沒有理由的心疼和不設前提的寬容,愛是一份伴隨著付出的關切,我們往往最愛我們傾注了最多心血的對象,凡是正常人,都兼有疼人和被人疼兩種需要。在愛情中,我們需要真誠、信任和包容,愛一個人的最好方式是:把他當作獨立的個人尊重他,把他當作最親的親人心疼他;在婚姻中,最重要的原則是不要企圖改變對方,兩口子爭吵,多半是因為性格的差異,比如你性子急,我性子慢,你細心,我粗心,還有就是坦白不夠,你不說,讓我來猜,怎么可能猜得透呢?理想的夫婦關系是情人、朋友、伴侶三者合一的關系,兼有情人的熱烈、朋友的寬容和伴侶的體貼。我們需要親密,但不要無間,人與人之間必須有一定的距離,相愛的人也不例外,婚姻之所以是難事,是因為沒有了距離感。我們需要適當給予對方空間,自由,彼此成長,這樣隨著年歲的增長,兩個人的生命已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肉相連一般地生長在一起了,也就越來越有夫妻相,相濡以沫,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對孩子的愛,首先要有好的家庭環境,父母相愛,家庭和睦,讓孩子在愛和快樂的氛圍里度過童年,童年快樂,那他的人生就有溫暖明亮的底色,可保心理健康,情商良好;其次父母要繼續學習,提高自身素質,給孩子以心智上的熏陶,同時有一個相對自由寬松的童年,可保人格健康心智發育良好。父母引導孩子的正確目標是,讓孩子既能明白公共生活的若干基本準則,培養自制、友愛、仁慈等美德,又能學會分析復雜的社會現象,培養自信、勇敢、正義等美德。我們對孩子的愛的無條件的,要做到和善而堅定,和孩子相處,最重要的原則是尊重孩子,最高的境界是成為孩子的知心朋友,做孩子的朋友不易,讓孩子也肯把自己當朋友更難,多少孩子有了心事,首先瞞的人是父母,有了知心的話,最不想說的人也是父母。對于我的孩子,就如先生所說,我愿孩子在因閱歷和教養而成熟以后依然天真,我愿我們的親情歷盡歲月的磨難始終純粹。
6.面對逆境
生活中,難免會遭遇挫折、失敗、災禍、苦難,這時候,我們要改變心態,不論多么悲慘,都當作命運接受下來,不要去想從前的好日子,那已經不屬于你,你現在的使命是在新的規定下把日子過好。《逆商》中有一個真實的故事,1996年5月10日星期五,來自五支探險隊的31名登山者在登珠峰時遭遇風暴,數小時后,一些人得以生還,另一些人則不幸遇難,其中甚至包括舉世聞名的登山向導。貝克.威瑟斯也倒在雪中不省人事,但數小時后,他從極寒中蘇醒過來,憑借著超高的意志力和對家人的向往,他強撐著走向大本營,即使他丟了御寒的手套,即使他意識到他大概只有三四個小時的生命期限。萬幸的是,他遇見了隊友,熱水袋和他的頑強的意志讓他得救了。作者是保羅.史托茲,作者把面對逆境的人分為三類:放棄者、扎營者和攀登者,放棄者隨遇而安、貪圖安逸、喜歡逃避和放棄。扎營者也曾經努力,但在他們獲得了一定的地位和成就后,他們便松懈下來,在原地安營扎寨。而攀登者們不光是為了暫時的頭銜或者地位,他們清楚而堅定地仰望他們的追求,忍受住諸般苦難,一直往前。人生沒有假如,對已經發生的厄運,只有面對它、接受它、做攀登者,才能找到新路。
7.面對死亡
死是公正的,對誰都一視同仁,死并不孤單,全世界與你為伴。在雪萊的一篇散文中,失明老人語重心長地對女兒說:“沒有時間、空間、年齡、預見可以使我們免于一死,讓我們不去想死亡,或者只把它當作一件平凡的事來想吧。”俗話說,閻王要你三更死,誰敢留你到五更,無常和意外常伴我們的左右,只有明白了死,才知道了怎么樣活,面對死亡,我們順其自然。一個人只要認真思考過死亡,不管是否獲得使自己滿意的結果,他都好像把人生的邊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了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如此他就會形成一種豁達的胸懷,在沉浮人世的同時也能跳出來加以審視,他固然仍有自己的追求,但不會把成功和失敗看得太重要,他清楚一切幸福和苦難的相對性質,因而快樂時不會忘形,痛苦時也不致失態。
8.珍惜平凡的生活
世代交替,生命繁衍,人類生活的基本內核原本就是平凡的。生兒育女、親情、家庭,這些都是平凡的生活,一個人活在世界上,一定要有相愛的伴侶、和睦的家庭,知心的朋友。你再忙也一定要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吃晚飯,餐桌上一定要有歡聲笑語,這比有錢、有車、有房重要得多。法國哲學家蒙田說:一個人能夠和家人和睦相處,這是人生的最大成就。生命原本是單純的,許多時候我們不是作為生命在活,而是作為欲望、野心、身份、稱謂在活,不是為了生命在活,而是為了財富、權力、地位、名聲在活,我們甚至為之耗費了一生的精力,也聽不見生命本身的聲音了。人很容易被日常的生活消磨得麻木,對生命不敏感,有必要經常提醒自己,不要忽略和錯過了人生中那些最珍貴的價值,只有把平凡生活真正過好,人生才是圓滿的。
先生說,生命有它本來的模樣,生命要求每個人要學會孤獨自省,要獨自成長,要用力去愛,要去擁抱,要探索靈魂,真正成為你自己,活出你獨特的個性和價值來,擁有善良的心、豐富的心靈、高貴的靈魂、這樣才無愧于人的稱號,你才是作為真正的人在世間生活。很喜歡這本書,讀先生的書,內心總是充滿了力量,往后余生,愿時時感受生命本來的樣子,做好自然之子。正如年輕的加繆所說:“每當我似乎感受到世界的深刻意義時,正是它的簡單令我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