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早上開始,朋友圈就被吳曉波老師的文章刷屏了,《敢死隊猶在,特種兵已死》,這像是一篇對深度調查新聞的挽歌,看的時候心里不免帶著嘆息。文中的特種兵說的是在復雜新聞事件的爆發期,能夠以專業的追蹤和分析能力,告訴公眾表象背后的真相與事件邏輯的新聞工作者。吳老師舉出了最近的“萬寶”之爭作為例子,用數據說明在這件事情上傳統媒體失聲,而新媒體的文章屬于隔靴撓癢,根本沒有記者深入臺風眼去調查事情的真相。我不知道真相,我也不是新聞工作者,但是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很敬佩那些追求真相的記者,也曾經因為他們的堅持,讓我看到了很多有價值的新聞。今天的新聞環境可能真的走到了一條窄路,紙媒漸漸衰落了,影響力的確不如以前,人人都是自媒體的環境縱然是造就了一大批意見領袖,但是使得信息爆炸,一些有價值的新聞反而被忽視了。新的媒介不斷出現,網頁,客戶端,微博,微信,他們分散了讀者的注意力,反而造成了沒有更多的資源去支持勇于走在一線記者的現象,因為他們的成果很多時候是不受保護的,歷經艱辛跑出來的新聞,很快,各大網站就會爭相轉載,然后爆發出更具爆點的新聞事件。那些事件可能是對流言的捕風捉影,但是大家的注意力就是這樣被稀釋了。于是越來越少人愿意走到一線去,原來越少的資源分到這里,漸漸的人們都要不記得對真相的那種渴求了,而新聞人那種自豪感也漸漸地消失。全民發聲,但是沒有事實支撐的聲音總會越來越弱的。是不是這樣走下去,那些有理想的記者就會消失了呢,曾經的特種兵沒有出路了嗎?我倒不這樣認為的,我覺得他們永遠都在,只是現在算是韜光養晦,他們在尋求另一個發聲的平臺,他們在等待秩序的重塑,但是并沒有人停下來。
我第一個想到的是柴靜,那個睿智,勇敢的記者,她在這個每天都大張旗鼓地談論環保的時期,自費做了一項偉大的調研,公布了北京的霧霾對人體究竟有怎樣的損害。花費巨大,落人口實,但是最后視頻還是出來了,我看完了兩遍,之后就被刪除了,怎么也找不到了。但是這個視頻沒有意義嗎?不是的,或許它里面說的不是全對,但是我是從這個視頻開始,知道霧霾為何物,怎么形成,如何才能消除。雖然它里面說到消除霧霾的方法可能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幾十年里都沒有辦法成功實施,但這并不代表這個真相沒有用,我無法改變,可我有知道的權利,畢竟,那些空氣我也在呼吸。我無法改變,但我可以重新衡量我的選擇。
我第二個想到的是鳳凰衛視,我說它是言語最犀利的一家電視臺,我相信沒有人會有異議。遇到很多具有爭議的新聞事件,鳳凰臺總是會從不同角度客觀分析,派出記者到一線去采訪。他們會跟蹤報道,請評論員分析,即使是很敏感的問題也不會避重就輕。它建立了自己的公信力,在新聞界,這樣的媒體永遠不會被觀眾放棄的。
第三個想到的是財新網,一個原創的財經新媒體,我覺得它很多時候都擔起了特種兵的角色。敢說一直是我對這個媒體的印象。或許他們沒有在網上廣為流傳的文章,沒有篇篇都是10萬+閱讀量的報道,但是我覺得它在讀者心目中的排行榜會一直占有一個重要的位置。這個是他們的堅持,讀者是會看到的。
紙媒的衰落并不代表新聞人的衰落,更不會代表著讀者對真相的放棄和忽視,相反,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對內容更苛刻,對真相更渴求,新聞人他們只是經歷著轉換舞臺的陣痛,但是這個陣痛不會一直持續下去的。我覺得以后會發展出一個更健康的閱讀環境,有追求的媒體人會有更全面的發聲平臺,新媒體的秩序會重塑,版權會被重視起來。讀者對內容的重視會不斷增強,從而推動各個媒體重新思考記者的重要性。原創會被保護,對各種傳播渠道要有洗牌,必須要有自己的原創內容才可以一直發布下去,如果只是靠轉載就有關停的時間限制。我覺得這樣,新聞人的原創信息才會被最大程度的保護,才會激勵記者去挖掘事情背后的真相,去追求他們的新聞理想。
我不相信特種兵已死,或許他們現在暫時的睡著了,但是他們永遠不會消失,我也相信有理想的新聞人永遠不會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