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和辛巴的pk,誰贏了?
最近的動畫片挺博人眼球的,不管是來自國外而中規中矩的《獅子王》,還是出自本土卻不同以往的《哪吒之魔童降世》,都收到了良好的口碑。暑期檔竟然因為“辛巴”“哪吒”這些動畫人物的強力PK而炒的火熱,這種場面也是多年未曾見到過的。
趁著難得的假期,帶著孩子重溫自己兒時熟悉的動畫片,這就是一種陪伴,更是一種傳承。而更讓我驚奇的是,電影院里除了年幼的“小觀眾”之外,也有很多三四十歲的“小屁孩兒”,他們也和我一樣,時不時熱淚盈眶,時不時開懷大笑,心潮就這樣一直澎湃著。
仔細想想,時光如水,一晃多年過去,為什么動畫片總能帶給每一代人永遠難以忘懷的回憶?其實電影本身給出了最完美的答案。《獅子王》的故事很簡單,“辛巴”的復仇歷程,讓我們懂得了人不能被仇恨蒙蔽,更不能因懦弱而逃避,要學會勇敢面對現實、主動承擔責任,而成長的過程必然伴隨著困苦和磨難,唯有保持“哈庫那,瑪塔塔”的良好心態,才能在“生命的輪回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
《哪吒》的故事也是耳熟能詳,這位中國神話人物中少年派的杰出代表,外表雖顯“另類”,但與“生即是魔”命運抗爭的拼勁卻是滿滿的,“叛逆”也許并不是一個純粹的貶義詞,它教會了我們“若命運不公,那就和它斗爭到底!”人之初性本是善是惡,并不重要,關鍵是要勇于奮斗,做好自己。
哪吒和辛巴的PK,到底誰嬴了?兩個不同的動畫電影,都在說明同一個道理:孩子的成長,父母或者家庭教育是關鍵!動畫片對孩子來說是一笑而過的歡樂,對我們這些為人父母的更像是一堂教育課。自古英雄出少年,每個孩子都有成為超級英雄的潛質,當然也包括那些在我們身邊,被無端扣上大帽子的“熊孩子”。這讓我聯想到,如今的很多人都在想盡辦法、絞盡腦汁的“改造”自己的孩子。為什么用改造這個詞,是因為很多父母并不認可“天性”能夠自然而然的促進孩子成長,反而會造成孩子自由散漫甚至叛逆,而這些在大人眼中都是絕對不允許的,在令行禁止和嚴防死守的過程中,“天性”中的率真、善良、無邪、求知欲、創造力被扼殺在搖籃中,本該開心玩的年紀,卻為了所謂的“人生起跑線”累的上氣不接下氣。
那么,問題來了。人生的終點在哪?既然沒有既定的終點,那么給孩子們設置起跑線又有何意義?不難發現,爭奪起跑線的行為,其實并不是孩子本身的想法,而更多體現了家長對社會的焦慮。急于求成、相互攀比的思想滲透在社會的方方面面,每個家長既是受害者,也是迫害者,一邊被這種拼娃的心理所控制不能自拔,一邊因為害怕孩子還沒比賽就輸了就拼命“折磨”孩子。
就是在這種復雜、對立的矛盾心理中,孩子逐漸長大了,這樣的學習培養、家庭教育、社會影響,不出問題是很難的,即使當前相安無事,以后還是會爆發更大的“火山”。所以說,教育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潤物無聲的過程,絕不是一蹴而就、一勞永逸、一廂情愿的。教育就像一個工程項目,這個項目絕不是搭個帳篷那么簡單,而是一棟需要多年施工和維護的摩天大樓。萬丈高樓平地起,孩子的教育也理應遵循人們成長的基本規律,智育德育兩手抓、智商情商一起漲,這就需要不斷凝聚社會、家長、學校等多方資源,逐漸把父母、老師、朋友等多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這樣孩子才能健康的慢慢長大,家長也會收獲其中的快樂。
少一些揠苗助長、多一些科學培養!
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順其自然!
少一些束縛枷鎖,多一些童真快樂!
各位“父母”以及未來將成為“父母”的同仁,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