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此之前有寫關于“國際書協副主席”書法的短文,然后發現評論區真的是很多人挺驚訝的——有一個“中書協”都了不得了,怎么又冒出個“國際書協”來了呢?
看來,雖然“國際書協”聽著挺大牌的,但作為一個創立至今不過十五年的書法組織,在名氣上還真是不夠它的名稱那般有規模,知道的人實在是不多,那么咱們就來掰扯掰扯這兩大書協——中書協和國際書協,作個小小的比較,看看它們有何區別。
但從這兩個“書協”的名稱來看,區別是一目了然的,一個是“中頭”、一個是“國際頭”,按照普遍的認知來說顯然“國際頭”的更牛,比如說一家企業要是冠上個“國際頭”就會給人一種跨國公司的感覺。
所以如果說要拿“中書協”和“國際書協”作比較,就有網友說這咋比呢?人家這“國際”兩個字擺在這兒,不是一個層次呀?因此很顯然,在名稱上“國際書法”似乎占了個便宜,有妥妥地壓了“中書協”一頭的既視感。
從兩個“書協”的人才配備來說呢,看著也是旗鼓相當,之前咱們也大概地介紹過,“國際書協”里邊挺多重量級的書法家,好多還是出自“中書協”里的大佬,像劉正成、韓天衡一路數下去可以數出很多來,以前“中書協”里邊的什么二把手三把手在“國際書協”這邊也是頭牌身份。
所以,就目前這兩個“書協”成員的水準來看,自然也分不出太多的好壞來,比如說這兩個“書協”的當家人,“中書協”的蘇士澍和“國際書協”的劉正成,他們兩位在書法界的評價大家也都很清楚,硬要分個高下估計也不過是上下幾分的差別而已。
其次呢,因為有“國際”這個名號,“國際書協”里邊的國際書法家也不少,除開咱們不認識的那些國際人士之外,還有咱們特熟悉的張鐵林這樣的巨星,因為有國際人士這樣的身份,也的確為“國際書協”的“國際”二字增色了不少。
在很多人看來,洋貨就是比國貨洋氣,但是呢,至少這話如果用來比較“中書協”和“國際書協”,就不對。
大概在四年前呢有一份相當權威的名單,專門曝光那些拉大旗作虎皮的山寨社團,咱們這個看著挺“洋氣”的“國際書協”就名列其中。
這么一來呢,“中書協”和“國際書協”的區別,在官方眼中就有了天差地別的區別,這個區別,咱們可以聯想一下正規大學和那些“野雞大學”的區別,這么看來,網友說這兩個書協“不是一個層次”也沒錯。
不過呢,盡管有如此權威的名單來證明“中書協”和“國際書協”的正統與非正統之別,但也并沒有影響“國際書協”的發展。
首先是因為“國際書協”里邊的這些書法棟梁,都是實打實的名家,多數還是出自“中書協”這個窩窩里邊,其中還有不少是棄“中書協”而且另投“國際書協”的,比如說劉正成和王鏞就被視為是“棄暗投明”的典型。
但是如果要說這些原本就出自咱們正統“中書協”的人才,只不過挪騰了個地方整出來的“國際書協”就硬是低人一等,好像也說不過去。
其次呢,關鍵的原因或許還是在于正統的“中書協”在人們眼中似乎也沒高檔到哪兒去。
長期以來,對于“中書協”的存在可謂是充滿了褒貶之爭,特別在近十余年,“中書協”于書法的真實作用到底是正是負更在網絡上常被人討論。
但不得不承認的是,“中書協會員”這一身份覺得算得上是當代書壇里挺有分量的一個身份認證,至少在書法收藏市場上,有此身份書法家的身價,是的的確確要高于沒有此身份的書法家,它能給書法家們帶來實實在在“利”的意義。
所以有行家戲言這大概也是“中書協”給書法家們最大的現實意義了,盡管難免有失偏頗,但話糙理不糙,細細一想你也很難找出其他“中書協”帶給大家的實際意義在哪兒。
從這點來看,顯然“國際書協”目前是難做到這一點,拿一個“國際書協會員”的本兒,最多讓人圖個心理上的樂呵——好歹也混成了國際書法家,那這也算是能給書法家帶來“名”的意義了。
不管是“中書協”還是“國際書協”,除開“名利”之外,你還能想出它們帶給書法的實際意義嗎?如果沒有,那么比較這兩個“書協”,也就難怪有網友給它們的最終評語就是:半斤八兩。當然,如果有,你還可以在留言評論里邊補充說明。
在很多人看來,不管你是“中書協”還是“國際書協”,能夠給書法藝術帶來除開名利之外的其他積極意義,都是好書協,就比如,咱們村里屯里辦個“村書協”“屯書協”,只要干了點有益于社會有益于書法的正事,那么“村書協”“屯書協”也算是好書協,您覺得是這個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