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學中醫的經歷(五)

《素書》云:信足以一異,義足以得眾。

意思是說:

當你的信、義都很足的時候,就能夠把所有的矛盾都統一起來,變成一股更加強大的力量,而用到中醫上,就是融匯各家學說。

在這個中醫網的兼職期間,做了很多事,而每一件都對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有次在中醫群里看別人討論醫案,深刻體會到了陰陽變化之道。

那是兩位中醫在一起討論一個醫案,討論到后來兩人發生了爭執,其中一位比較年輕的就說:“這個病,按照我三十年的行醫經驗,應該這么治才行,你那個方法不對”。另外一個中醫一聽,勃然大怒,道:“你才三十年,我都有五十年的行醫經驗,吃過的鹽比你走的路還多”。

接著兩人就都不吭聲了,恰好這時我突然發了個表情出去。

他們二人就同時看向我說:“小子,你說我們倆誰說得對?”(各家學說不就是如此么?)

當時我就想啊,這個問題真不好回答。你說這位中醫對嘛,就得罪了那位中醫,說那位中醫對吧,就得罪了這位中醫。此乃陰陽消長之機,怎么回答都不好。那要怎樣才能讓他們陰陽和合,終始其意。都認可我,讓他們拿出自己的本事,足夠我學習,這樣想才是真正的運用陰陽。

因此對于這個提問,就要跳出來看待陰陽,因為跳出來后,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才能更好的捭闔陰陽。如同推著牛走,牛不會走,但是在牛鼻子上前根線,你往哪走牛就往哪走了。

因此我想了一會說:“二老啊,你們問我到底誰對誰不對這個問題很好啊,從這中間我學到了很多東西,作為前輩,是不是先指點我一下?”

他們兩人愣了一會同時說:“那你說說你從中學到了什么東西?”

我立馬答道:“你們二老都是德高望中之人,為了中醫的傳承而爭論不休,這種精神深深的感染了我,為此我也要努力學習,你們看這樣好不好,把你們治病的經驗和思路教給我,我以后在臨床中去驗證一下,有效果都是你們教導有方,沒效果是我學藝不精,如何?”

經歷了這事后,他們更加看重我,就介紹了更多的朋友給我認識,而這些人對我以后產生了更加積極的作用。

就在這時,上面給了我一個任務,讓我線下去組織一場中醫活動,并把活動的照片、過程、學術交流等內容放到論壇之中,這是一件非常有挑戰的事。

你想,中醫學院的學生,就跟現在的中醫愛好者一樣,有人信滋陰、有人信扶陽、有人信傷寒、有人信溫病,真是眾口難調啊!

但是這事我還是去做了。

我叫上了同校的小伙伴們,一起來讀醫案,討論醫案。那個醫案具體記不清了,就隨手舉例如下:

某某,女,35歲,已婚,因某某不適半年求診,癥狀是某某,脈某某。

于是小伙伴們就開始討論了,

甲說:這是陽虛,理由是啥啥啥。

乙說:這是陰虛,理由是啥啥啥。

丙說:這是腎虛,理由是啥啥啥。

丁說:這是外感風寒,郁而為病,理由是啥啥啥。

戊說:這個病就是在皮膚上,要刮痧拍打。

我一聽完,一個頭四個大。我還能說什么比較好?聽誰的靠譜?

如何才能調和眾口?

不過現在想想,也挺感謝這份工作的,在很大程度上鍛煉了我,而要把這個問題說清楚,就得先扯點其它的。

以前有段時間,有朋友給我講:“我覺得中醫是經驗醫學,需要靠經驗、靠時間來積累,你覺得啦?”

我想了一會就說:“是啊,就是需要靠經驗、靠時間來積累。以前我知道一個老中醫,有四十年的行醫經驗。有一天有個人來看病,他用他四十年的行醫的經驗,把別人給看掛了,你聽說了這件事么?”

他一聽到我的話,大吃一驚,就問到:“你啥意思?經驗還能把人給看掛?”

我神秘一笑,就跟他說:“古人說德為本,術為末。就是在告訴我們,技術越厲害,經驗越多,人就越容易肆無忌憚,驕奢淫逸。你看古往今來各色人物,都是聰明反被聰明誤,毀在了自己的專業技術上,遠如華佗、扁鵲,近如很多民間中醫。”

他想了一會說:“你說的很有道理,但是我沒聽懂你到底想表達什么,能詳細一些么?”

我又仔細的思考了一下,就說了:“我們大多數人學中醫是這樣的,先學的是方藥,然后用方藥去治病,治好以后用理論來包裝,我這是符合《傷寒論》的,我這是符合《黃帝內經》的。要是沒治好,就會說你這是命該如此,這是你生活習慣不好,各種忽悠。因此很多時候真不是技術有多高,而是這個方子真的很好用。你說現代有多少人去真正研究過醫理的?”

又補充到:“所以技術這東西,沒有德的輔助,人的心會變得更加肆無忌憚。這個德并非是說醫德,而是人內心的祥和與淡定從容。你想想開開始學中醫的時候,治不好病就算了,一開始有效果后,自己的內心是不是開始發生了變化,只是這種變化吉兇尚未可知。”

他這是突然就發問到:“你如何看待理論與經驗的問題?”

我想了一會說:“用理論指導實踐最差不外乎吃不死人,治不好病。而用經驗最差的結果就不好說了。比如用附子90克,學理論的人,會想附子大熱有毒,是不是得配點熟地、麥冬等滋陰或甘草等解毒的藥。而用經驗的人多數都懶得想了,直接就上了90克附子。你說差異在哪?”

他愣了一會,恍然大悟道:“在辯證,在思維方式的差異。確實如此,現在我們多數人考慮疾病首先想的是這個病用什么方子治療比較好,一切圍繞以是否合于這個方子為中心。而重診斷的人首先想的是這個病應該去如何認識、如何去分析,有多少種方法可以治好它,選哪一種比較好!”

“所以,經驗與理論有差異么?”,我反問道。

“沒差異,他們屬于陰陽關系,應該辯證統一來看,來用。”他答到。

這個問題解決以后,再回頭去看小組的討論,就發發現,他們五人的回答都是對的,對自身來說,只要把各家學說當做診斷來看就很好理解了。當你把各家學說都當成診斷來看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你的技術會得到很大的提升,只不過我們多數人在討論中醫的時候,都喜歡當成用藥來看。

這里面涉及到兩個方面的技術,第一個是如何聽?古人講:德之術曰勿堅而拒之,許之則防守,拒之則閉塞。高山仰之可極,深淵度之可測,神明之德術正靜,其莫之極。右主德。

也就是別人說話,你就聽著,不管里面的東西好或不好,不要輕易的拒絕或反對,而是學習里面有價值的地方。

比如討論中醫,你一旦拒絕或反對(如你說這是經驗不足,你還需要鍛煉,你要來點實際的,少吹點牛,你這想法不對,你這方子不好等等),那下次別人就不跟你一起玩了,不會再跟你討論中醫問題了,有啥好事都不會想到你。同理,有些病人就是屬于話癆型,這個時候有時間就聽他們講,講完就覺得這個醫生好細心,診斷好詳細。如果沒時間,也有沒時間的處理方法。

第二方面的技術待續!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引子 公元1771年臘月初一。 京城大雪。 城中百姓都沉浸在新春的喜慶氣氛中。 誰也沒有注意到,有一老一少兩個人,...
    沙漠里的海綿閱讀 14,368評論 3 11
  • 如果需要原文檔(因文體限制,部分表格無法呈現)請聯系QQ1769090563 本文由中醫仲景協會整理收集 《內經選...
    陶墨閱讀 34,797評論 0 33
  • 吃午飯時,朋友在餐桌上大罵某個司機,細聽之下才知道是早上上班路上遇到的那個。 看著他滿臉怒氣、義憤填膺的樣子,我便...
    墨客聞人閱讀 186評論 3 4
  • 喜歡做有規律,帶點儀式感的事情。不是特別能用語言描述,舉個栗子。某個暑假,在學校里,一個多禮拜都在做面,每天在宿舍...
    余小唰閱讀 653評論 0 0
  • 我本無心,你贈我一顆石頭心,我欣喜不已;但是,后來慢慢發現:這顆心無論我捂的有多熱,不經意間松開,瞬間便已涼透……
    清心明志閱讀 237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