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這幾周昆明氣溫驟降,家庭會議討論后,一致決定出門躲避。于是請假、訂酒店、做攻略......一輛小破車,載著全家向地處熱帶的西雙版納進發。
有了女兒果凍,旅行不再是想走就走,這個小拖油瓶,耗費了行李箱大部分空間。要考慮她吃什么、穿什么、生活改變能否適應、突然生病怎么辦、如何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不影響他人等等問題。
版納有個“世界頂級民族秀”——傣秀,它的劇場就是為這場表演而設計的,劇場雖然不大,但表演中聲光影的運用,堪比奧運會開幕。后來我才知道,原來劇院的設計師,正是北京奧運會、倫敦奧運會開幕式藝術總監——Mark Fisher。
這樣高水準的表演,我們肯定不能錯過啊。于是,果凍又成為一個大麻煩。
一個小屁孩,哪里能看懂劇情?要在劇場哭鬧影響演出如何是好?還有果凍會不會被音響嚇到?
硬著頭皮,我們還是把果凍帶進了劇場。萬萬沒想到,果凍竟然看得無比投入。不但隨著音樂來回搖擺,目光還會準確落在舞臺焦點,大家鼓掌,她也跟著鼓掌。舞臺情緒舒緩時,果凍還流露出輕松的神情,沖我們微笑。
一場秀75分鐘,果凍專注的欣賞了45分鐘,在劇情變得黑暗時刻,終因坐不住而退場。這樣的表現,徹底顛覆了我的認知。
02
為什么女兒不是我想象的那樣,對她看不懂的東西不耐煩,甚至哭鬧?為什么她可以專注這么長時間而不溜號,甚至表現的很愉快?
核聚老師對學習兒童心理學的意義有一個非常深刻的認識:
學習學前教育、學習兒童心理學,最直接最大的意義就在于,恢復自己的天性,進而激發自己強大的潛能,順便正常化(是的,相對于自己生命本來應該有的樣子,許多人都是不正常的)。對兒童心理認識的足夠深刻,會幫助我們深刻的洞察自己的心智和認知過程,于是,我們終會發現,與我們能做到的相比,我們只是半睡半醒而已。
或許女兒在45分鐘的時間里,實現了傳說中的“心流”。
- 專注眼前。一場女兒從沒見過的場景,吸引了她的全部注意力。黑壓壓的人群,不斷變換的色彩,或舒緩或高昂的音樂,奇裝異服的演員,都是她從來沒見過的,自然讓她變得專注。
- 目標明確。果凍要弄懂到底發生了什么。這些人在干嘛?為什么能從高空降落?屏幕為何產生了不同的顏色?水柱是從哪里噴出來的?兒童有兩個深刻而簡單的動機:強烈希望了解這個世界的每一樣東西,強烈希望自己變得強大。
- 即時反饋。一旦女兒疑惑的望向我們,馬上就會得到解答。這個叔叔是從高空用繩索溜下來的,那個姐姐是從舞臺中央升起來的。雖然我并不確定她是否聽懂,但她的內心一定形成了某種因果關系,獲得了秩序感。
- 全神貫注,屏蔽了其他瑣事。1歲孩童,能讓她煩惱的,或許也就是餓了或者困了的生理需求。所以為什么孩子更容易專注某件事情,或許就是能讓他們分心的事實在太少了。
- 進入忘我境界。果凍沉浸在光影世界里,忘記了哭鬧。而我, 一邊顧忌果凍的反應,一邊籌劃要早點離場開車,觀賞這場秀的愉悅,恐怕遠沒有女兒感受的多。
03
自從知道了“心流”這個概念,我就總懷疑自己到底有沒有真正體驗過。直到觀察了女兒對傣秀的反應,我才忽然意識到,我不可能沒有這種經歷,甚至我們每個人都在特定的時刻擁有過心流的幸福體驗。比如完成酣暢淋漓的一場球賽,解開一道數學難題,打贏一場電子游戲......
只不過我們忘記了這樣的感覺,忘記了我們是如何做到,并且覺得它很難再復制、重現。
越長大,我們知道的越多,感受能力也越強,副作用就是越焦慮,越苦惱。尤其是當我們以他人(父母、領導、愛人、朋友)的獎勵作為自己的目標時,自我就被操縱和控制了(大多數獎勵的動機,都是為了控制你)。我們變得不幸福。
《心流》作者米哈里給出的藥方是——找到一個能長久凝聚自己注意力的活動,拒絕外部獎勵,建立自我滿足目標的自我(像巴菲特“內部記分卡”一樣),并且努力追隨它。他說:
真正的幸福,是你全身心地投入一樁事物,達到忘我狀態,并因此得到內心秩序和安寧。
而實現忘我的路徑,就是心流。
下一次,當各種“信息”再次困擾我,讓我變得煩躁、焦慮時,我可以試著回憶一下女兒是如何欣賞傣秀的:
- 控制自己的意志,關閉其他信息通道,只專注于眼前需要做的事。
- 把大目標細分成一個個可實現的小目標,讓自己的能力與挑戰匹配。
- 明確自己的目標,在追逐目標的過程中,及時自我獎勵,獲得內心秩序。
- 像孩子一樣任性,懂得及時放下,不以他人的獎勵作為評價自己的標準。
- 尋找下一個更鍛煉自己,更復雜的挑戰。
跟著女兒學習,或許我能更早實現人生的小目標呢!
圖片來自傣秀官網:http://www.daishow.cn/webpage/ch/cms/index/about.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