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你說的我都懂,可是做不到!”
“老師,我要怎么樣才能改變自己?”
“老師,為什么我學了完全沒有?”
“老師……”
這是很多學習了家庭教育的家長的困惑,他們學習時充滿激情和力量。覺得老師說的都對,我一定會改。可是回到家后,又回到舊有的模式里。有時呆在舊有的模式中雖然很痛苦,可他們覺得改變更痛苦。于是一直陷入困境,不能自拔。所以就得出結論:我學了沒用!
這就像有的人天天嚷嚷著要減肥,可是你告訴她,減肥就是“管住嘴,邁開腿。”她當時覺得很有道理,想著立馬執行。可是看到自己想吃的東西,又忍不住想吃。一邊吃一邊安慰自己:就吃這一次,應該沒事。結果到了最后就變成了:為了減肥就放棄自己喜歡的美食,這樣的人生活得還有什么意義?于是乎,又回到舊有的飲食習慣中。至于邁開腿嘛,做個運動計劃,貼在家里。第二天早上鬧鐘響起,起來一看,喔,下雨了。算了,明天再去吧。于是第二天推第三天,第三天推到第四天……運動計劃不了了之。
體重和身材,其實都是“日常生活習慣”的外在體現!同樣的,其實你的“親子關系”、“夫妻關系”就是自我關系的外在體現!為什么你學了那么多,懂得那么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原因就出現在執行力上面。你都不去嘗試改變自己,還是停留在以前的舊有模式中,又怎么能奢望處理好“親子關系”、“夫妻關系”呢?
執行力,也就是行動力!沒有行動力,你學得再多,懂得再多都是白搭!
不要一邊抱怨自己胖,穿衣服不好看,又不愿意減肥!不要一邊抱怨孩子不聽話,抱怨愛人不理解你,可是自己又用原有的錯誤方式對待孩子和愛人。不要一邊抱怨自己沒錢,抱怨世界不公平,自己又不去努力,不去奮斗!其實,道理都是相通的,學習和做人都是一樣,先做好自己,再要求別人!
說很難改變自己的人,有兩種。第一種是:把知識停留在頭腦層面。所以在執行時,喜歡去判斷對錯,去分析。每次執行前,都懷疑是否有用,懷疑自己能否堅持。分析、判斷后就會懷疑,懷疑就會猶豫,猶豫就會有阻力,有阻力行動力就弱了!
第二種是:現有的生活模式還沒有真正戳到痛處,痛得不夠深,痛得不夠徹底,所以動力就不足。如果一個痛點真的是讓你痛不欲生了,你就一定會下定決心去改變!因為一件自己喜歡的衣服穿不了而減肥的人,動力不會太足。如果是被自己深愛的人因為肥胖的原因而拒絕了,相信減肥的動力就足夠了。如果還沒動力,那就是說明愛得不夠深,傷得不夠痛。傷有多深,痛就有多真!痛有多深,改變就會有多真!
畢竟,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從現在開始,不要說那么多原因,不要找那么多借口,去行動吧!行動,才是改變自己的唯一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