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習字竟能安頓靈魂。
學習書法不僅能讓自己安靜下來,浮躁飄忽的心得以沖淡疏朗,乃至安頓。
漸漸覺得,這時的時間才是你真正的朋友,這樣的時光是有意義和有機會的瞬隙。
猶如從“東床快婿”那兒來,故事就有了“風骨”和“瘦勁”的意趣。
02
譬如此刻就想起了右軍第二故地“金庭”。這幽靜和曠達之地,原本就在我少時長大的故鄉不遠,五六公里的樣子。對于我,書圣離我何等鄰近,卻要“老之將至”時才成行“仰觀”,何等鄙陋不堪?!
原想既然是右軍福地,總是“庭院深深深幾許”的,現在變成一個“景點”,也難免黛瓦圍墻高筑、瓦棺篆鼎古雅之地,一派高處不勝寒的景象。與自己想得不一樣的是,書圣福地居然就在路邊,“親民”得不像個羲之隱居之所。
03
與別人參觀感受不太一樣,總覺右軍這個隱居之所,后人“打扮”得過于“松柏”。如果是我,毫不猶豫地要種上很多品種各異的竹子,既符合作為隱士的脾性,又十分應景而抒情。
為何不為之?可能沒有真正理解《蘭亭集序》中所描述的: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此段關于羲之有關生死表達,看起來是平常想法,實際正像“蘭亭序”最后指出的,“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乃書圣遺愿也,"死生之大",豈是“翠翠松柏”所能言語焉哉!
相比之下,幾十公里以外的"蘭亭",就出落得青翠如竹,才是"今昔格調統一"的風貌和樣子。
04
至此,又想起蘇軾貶居黃州時的《定風波》來了: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竹林穿葉聲,
何妨徐行且沉吟。
竹杖芒鞋輕勝馬,
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
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來時蕭瑟處,
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是蘇軾筆下讀書人“人間至味是清歡”的模樣。這“竹杖芒鞋”、“茂林修竹”,無不與蔥翠的竹子有關,通過這一根根竹子,仿佛能聞見書法透過歷史時空撲面而來的墨香。
有時曾想,這古雅的氣息是從何濫觴的呢?今天似乎就有了答案。
最能"空谷傳音"的自是王摩詰的這首《鹿柴》: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
復照青苔上。
只要你能靜下心來,拋開“血雨腥風"、"愛恨情仇",就能真正體會"萬籟俱靜"的“虛空辟谷"、猶如不食人間煙火的境界。
05
曾料想弘一法師圓寂前寫下的名品“悲欣交集",揣測那是怎樣一種既悲又欣的慈緣博懷,凡夫俗子若能參悟一二,亦是廣結福緣,可得慈悲眾生之大情懷、歡欣自娛的自在我。
而經過妙手,擇得文房四寶之一,最能穿過歷史聞其“語響”、抵達性靈的,竟是這一管毛筆。
只要靜靜地傾聽這竹林的瀟瀟聲,遠離嘈雜、喧囂和瑣碎,就能在“清歡"中,對晤舊經典、享受舊時光。
06
看右軍《樂毅論》小楷作品,已達曠達俊逸之境,令所有食古高手神而往之。
幾乎所有的小楷經典都講求“寬博",此《樂毅》亦是。也許聽過“寬可走馬、密不透風"這樣的句子,小楷最難做的也正是這虛空般的"寬余"。
希望在關注觀察其"虛空寬余"的小楷中,體會字法:
上下結構中如帶有斜捺,得將單字看成"梯形",穩重而寬博,此小字重要技法也!
無戒365極限挑戰日更訓練營第1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