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理財,尤其是這一次新冠之后,很多人可能都要思考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問題,到底是要明天的錢今天花,還是今天的錢明天花?
在我們父母或者祖父母的那一代,人們都是精打細算過日子,心中唯一的信念就是要攢錢。攢了錢好翻蓋房子,好養兒養女,好為自己養老。所以她們總是把當下的日子過得緊緊巴巴的。
到后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一些西洋派的文化思想迅猛地傳入,然后人們就開始逐漸接納了一種叫提前消費的觀念。這種說法認為,人這一輩子時間不長,你可能攢一輩子錢都不一定能換來一套房子(現實也確實越來越能證明這一點),那還不如我們先貸款先享受生活,然后一邊工作一邊慢慢還,這樣無論多久才能還清,都已經提前享受了好多年。想想也是,畢竟30歲就住上新房和60歲才住上新房的差距還真是挺大的。
這兩個觀點,用對了就都沒錯,用過頭了就都是禍。使勁存錢吧,眼前的日子是會緊巴,但沒有外債負擔小一身輕啊!而且,看到別人的恣意瀟灑,誰要說心里沒一點點難受的感覺,那肯定沒人信。
再說提前享受提前消費,雖說能給人帶來很大的滿足,但這個容易上癮呀,今天貸款買了房,明天又想換輛車,就算感覺資金緊張了,還是忍不住要花點小錢換部手機,畢竟錢可以慢慢還嘛。
然而這次疫情告訴我們,提前消是一定要有個度的,適當儲蓄是一定不可少的。當我們都沒有辦法出門工作賺錢的時候,提前消費的弊端和儲蓄的好處就表現的淋漓盡致了。
所以很多人就會想,是不是在提前消費的同時也要存下一部分錢?可是存錢利息比貸款利息低多了,一邊貸款一邊存錢,值當的么?這個時候懂得理財就顯得至關重要,因為通過理財,我們就能弄清楚應該如何分配資金,如何平衡我們的負債。
這個時候,你會發現,理財理的并不僅僅是錢了吧?它能幫我們梳理我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說到價值觀,其實很多人都不清楚自己的價值觀是什么。現在,你可以通過一個問題來找找自己的價值觀。
這個問題就是問問自己,錢為什么對你如此重要?
當我們準備回答這個問題時,首先要拋卻一些多余的心理活動,比如說有些人覺得“我掙錢就是為了大吃大喝,為了穿好衣服買奢侈品”這樣的想法羞于出口,也有人可能覺得自己欠了很多外債所以自己很失敗也羞于出口。
這些想法都大可不必,誰賺錢不是為了享受生活呢?你覺得吃了喝了穿了很幸福,他覺得捐了做慈善很幸福,這很正常,沒有誰對誰錯誰高誰低。賠錢負債更不必自責,人這一生,誰不犯幾次錯呢?所以一定要大膽回答,弄清楚錢為什么對你很重要。這不僅僅是為了梳理我們的價值觀,更是理財能否成功的關鍵。
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有人可能一分鐘就給出答案了,有人可能需要多問幾個問題,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給出答案。
比如經常有人回答“錢對我很重要,是因為我想要更多的自由”,他覺得錢可以換來自由,他向往自由。
可自由是一個泛泛的概念,你要自由做什么呢?所以要接著問“自由為什么對你很重要?”
“因為自由了我就能擁有更多的時間。”有人可能會這樣回答,那時間它也是個泛泛的東西,你用自由換時間,但有了時間你想干什么呀?
所以我們繼續接著問:為什么時間對你很重要?“
那這個時候有人就會說,嗯,有了時間我就可以去旅游了,或者說。嗯,有了時間我就能夠多讀一點書了......
答案到“旅游”和“讀書”這種程度時就可以告一個段落了,至少在這一步,你知道了掙錢是為了什么,但這些是不是你最終最想要的,還不能完全確定。比如你想旅游可能是因為旅游能跟家人或朋友多相處一段時間,也可能你就是單純喜歡外面的風景和放松的心態等等。
順著這樣的思路思考下去,最終你會弄明白你最在乎、最想要的是什么,你的價值觀也就明確起來。找到了價值觀,就等于找到了方向,你在制定理財規劃的時候才不會跟你的價值觀相悖,才更容易理財成功。
目標明確是成功的一半,正如2020年春晚上的小品《快樂其實很簡單》所表達的一樣,現在讓你焦慮的,未必是你真正想要的,而你真正想要的,說不定早就在你眼前存在著。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