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 冒
感冒是小兒最常見的外感疾病,由外感風邪引起。臨床以發熱惡寒、頭身疼痛、鼻塞、流涕、打噴嚏、咳嗽等為主要癥狀。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病,體弱年幼小兒尤多罹患。包括現代醫學所稱的上呼吸道感染和流行性感冒。
1藥物外治部分
方1:香豉3克,蔥白頭3根
用法:將香豉研末,蔥白頭搗爛如泥,2味混合,加入滾開水少許調和,敷貼于勞宮穴。
按語:此方實源于《肘后方》蔥豉湯,系內服之方,后世改為貼敷劑,同樣能疏散風寒,治療風寒感冒,手心勞宮穴臨床常作為治療上焦疾病的輔助穴位。
方2:薄荷32克,大黃、當歸、赤芍、甘草各15克,炒僵蠶6克
用法:將藥用麻油熬,黃丹加六一散收,貼敷胸口。
按語:本方有疏散風熱、清瀉內火之功,用于小兒外感風熱感冒,且可通治小兒五臟蓄熱。
用法:用本品10克,研粉,過60目篩,以雞蛋清與梔子粉調成稠糊狀,做成藥餅(如3個重疊硬幣大小),攤于布上,敷于涌泉穴,外以繃帶纏裹包扎,每日1次敷8小時左右,連用3天。感冒夾驚加敷內關穴。
按語:生梔子苦寒泄熱,用于感冒發熱較甚者最為適宜。
方4:蔥白30克,生姜30克,芫荽30克,食鹽6克
用法:上藥搗如糊狀,加白酒30毫升調勻以紗布包之,擦洗前胸、后背、手心、足心、腋窩、肘窩等處,搓涂后,令患兒安臥,保暖半小時后當出汗。
按語:本方所用諸藥氣味辛溫,疏散風寒之力頗強,用于感冒高熱,邪在衛分之證者。
方5:蘇葉、防風、荊芥、薄荷各10克,柴胡15克,板藍根、菊花、桑葉各30 克,蚤休40克
用法:煎湯外洗,2~3小時1次。
按語:本方集疏風清熱解毒之品,風寒、風熱感冒皆可用之。
方6:食醋(用量以房間每立方米5~10毫升計算)
用法:關閉門窗,將食醋用1~2倍清水稀釋,加熱熏蒸。每次1小時,每日或隔日1次,連用3~6天。
按語:此法可用于室內空氣消毒,感冒流行期間使用,可起到預防作用。
2非藥物外治部分
方1:點按法
取穴:風寒型取列缺、風門、風池、太陽、合谷、百會;風熱型取大椎、風池、曲池、合谷、外關、太陽、百會。
方法:患者取坐位,風寒型先點按列缺、風門;風熱型先點按大椎、曲池, 然后醫者左手拇指點按百會、右手示指點按雙風池,用重手法;余穴辨證取穴。均點按36下,以得氣為度。每日1~2次,3次為1個療程。
按語:風門、風池均為祛風要穴,取之可疏調太陽經氣,以祛風散寒解表;列缺為手太陰之絡穴;合谷為手陽明原穴。取2穴以宣肺利竅解表。
方2:灸法
取穴:大椎。
方法:患兒俯臥或端坐低頭,醫者在其大椎穴用艾條溫和灸,每次20分鐘,或用隔姜灸,每次3~5壯。每日2~3次。
灸大椎
按語:大椎屬于督脈,督脈為陽脈之海,主一身之表。大椎為針科治表證之要穴,溫灸大椎有通督解表之功。近年來又證明針灸大椎具有防病保健和強壯作用,溫灸大椎能提高機體抵抗力。
方3:拔罐法
取穴:大椎。
方法:用三棱針點刺大椎2~3下后,在大椎穴上拔罐,以溢血為度,留5~10分鐘起罐。
按語:大椎穴為督脈與手足三陽經之交會點,可通達周身之陽經,為疏風解表、溫經通陽之要穴,主治一切外感疾病。現代研究證明,該穴有調節機體免疫功能和抑制變態反應的作用,故大椎穴針刺拔罐治療因感受風寒之邪所致的感冒有效。
方4:推拿法
方法:推攢竹50次,推坎宮50次,揉太陽30次,以拿風池為主,掐揉二扇門。
推攢竹
推坎宮
掐揉二扇門
按語:本方以解表發汗為主,前四法為四大手法,按肩井具有疏風解表、發汗之作用,配掐風池加強其發汗解表之作用。若為發汗不足,可掐揉二扇門,該法適用于風寒型感冒。
方5:疏表法
用法:以蔥一握,搗爛取汁,少加麻油在內和勻,指蘸蔥油,摩患兒之五心、頭面、項背諸處,每處摩擦數十下,運完,以厚衣裹之,蒙其頭,略疏微汗,但不可令其大汗。
按語:小兒發熱,不拘風寒食飲,時疫痘疹,并宜用之。此法最能疏通腠理,宣行經絡,使邪氣外出,不致久羈榮衛,而又不傷正氣,誠良法也。
敷貼方法
貼大椎,肚臍《神闕》
簡單,治療效果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