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最近,以前在中國的吉他老師迷上了學英語,在微信中交流學習方法時,他覺得自己有點著魔了~
? ? ? “昨晚,我聽這段朗誦,都有要流淚的感覺……這就是聲音的魅力吧……我被他們的聲音迷住了,聞其聲見其人,都是享受。”
? ? ? 聽了老師發過來的那段英文詩朗誦,很磁性的聲音,但自己還是更偏愛臺灣演員趙又廷的配樂詩朗誦專輯(也許付費購買的感覺就是不一樣)。最近還在微信讀書中下載了數本趙又廷在“國際讀書日”推薦的書籍,其中有一位英國作家阿蘭.德波頓的書特別喜歡。
? ? 《擁抱逝水年華》是徳波頓作為另一位法國作家普魯思特的鐵桿粉絲,圍繞其書其人寫的隨筆。這也許是讀過最過癮的文字之一,夜晚在床頭讀著,會讓人浮想聯翩,感慨萬千,不得不起床找點好吃的,吃完趕緊睡覺。
? ? ? 德波頓認為普魯思特的書《追憶似水年華》并非一部嘆息昭華已逝的感傷回憶,而是一個切切實實,具有普遍意義的故事。它讓人思考應該怎樣停止生命的浪費,該怎樣去領略生活的美妙。普魯斯特式的幸福生活不重外在的成功,重在對生活的體驗。酒肉穿腸,美食落肚,都不算數。齒上留香,舌有余甘,回味咀嚼,才當得起體驗二字。未加咀嚼的日子,等于白過,未浸透體驗的生命,等于白活。
? ? ? 也許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某些我們自己不得其門而入的角落,碰巧遇到一把打開心靈門扉的神奇鑰匙,就可以將我們內心的生活激活,去細加咀嚼體驗。這把鑰匙,也許是閱讀、繪畫、音樂、電影、美景、某人、某事……就如那塊勾起了心頭回憶、給予普魯思特小說創作靈感的瑪德琳蛋糕……或者象是讓古老師聽了想流淚并大受鼓勵(刺激)的英文詩朗誦。
? ? ? 記得去年夏天剛來溫哥華時,與已在此地定居多年的高中同學聚會,她用一種特別歡快的聲音說起這里的秋天景致,“每天上班路上就如同穿行在一幅幅油畫中。”到秋天,溫哥華的楓樹層林盡染時,在每日不同的時刻駕車經過或是漫步街頭,在光影的魔力下,所見的確如油畫一樣絢麗,奪人心魄。
? ? ? 那段時間,剛好在UBC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和一大群銀發族同學一起上法國印象派繪畫介紹課程。其中,老師介紹印象派畫家莫奈和他的多幅在不同季節、每日不同時刻所畫的干草堆。以前真看不出什么名堂,或者私下里總覺得干草堆這個主題有點平常,難道莫奈是干草堆控?(畫了34幅干草堆!)但籍著同學的那句話和身歷其境,第一次感受到了油畫的光影之美。就象普魯思特所說~“一幅畫的美并不取決于它畫的是什么東西。”另一個人說得更直白~“把小說和藝術當成布道場或者課堂,那是一種陋習。”
? ? ? 在《擁抱逝水年華》中,有一個關于普魯思特和他喜愛的作家約翰·羅斯金的故事。
? ? ? 羅斯金曾細致入微地描繪魯昂大教堂入口處的一尊特別的石雕像,與之相仿、比肩而立的石雕像足有好幾百。這個不大的石雕像頂多有十公分高,特別處在他那苦惱、困惑的表情,他的一只手死死壓著下頦,眼睛下面的臉部肌肉都擠在一起了。在普魯斯特看來,羅斯金在這小小石像投注的巨大興趣,不啻使它死而復生,重現其作為不朽藝術的神采。羅斯金懂得怎樣看這石像,這才能重新賦予它生命。普魯斯特對那石像抱歉自家有眼無珠,若非羅斯金指引,竟看不出它的好來,“恕我眼拙,不能從這里成千塊的石頭中將你發現,辨出你的形象,喚醒你的靈魂,還你以個性,還你以生命”。
? ? ? 這尊小石雕像可說是羅斯金令普魯斯特豁然開朗的象征,“忽然之間,宇宙在我的眼中又重新變得美妙無比了。” 所謂啟蒙,即是回到生活,從被習慣、漠視導致的麻木不仁回到生活,回到值得珍視卻往往被忽略了的種種生命體驗。
? ? ? 讀到這些文字后的一段時間,我似乎覺得自己對所處世界的感受也變得更敏銳了。
? ? ? 每天清晨和孩子一起上學,可以細致地欣賞沿路隨著季節、陰晴而變化的景致,番紅花、櫻花、郁金香……漸次開放,草地上綻放的蒲公英、野菊花在陽光下搖曳;
? ? ? 在教堂聽德國老紳士Heiko分享自己的故事時,從他綻紅的臉龐、如孩童一樣閃亮的眼睛和略為緊張的敘述中,能看見他內心深處渴望與人分享連結的那份善意;
? ? ? 有一天,看到深圳的女友回湖南老家紫鵲界收茶時曬出的湘菜相片,竟然能清晰地回味起去年與朋友們去她老家茶山行那一路上吃過的農家飯菜的味道。隔了一年多,仿佛仍能聞到農家灶臺柴火的煙味和臘肉的香氣。看我愛吃炒黃瓜皮,茶農還從自家廚房的壇子里包了一袋,讓我帶回深圳。茶山一行回味了半天,只能用烤箱烤一只紅薯聊以慰藉下自己。
? ? ? 《擁抱逝水年華》以“棄書不觀”一節作為結束,解讀普魯斯特對于閱讀的態度,很有意思。
? ? ? “閱讀在我們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令人贊嘆。然而另一方面,如果它的功用不是將我們內心的生活激活,而是干脆取而代之,如果真理對我們不再是一個惟有通過自己心智的努力趨赴的理想,而只是些物質性的、存在于書頁之間的東西,如同別人已停停當當釀好的蜜,我們只需舉手之勞,從圖書館的書架上取下,機械地翻閱即可,那閱讀就變得危險了。” 所以,即使是最好的書,有時也應棄之不顧。
? ? ? 真是巧,同期閱讀的另一本書《非對稱風險Skin in the game》中,塔勒布先生在最后的一系列“不要之事”總結中,寫下類似的一句話——
? ? ? “不要沒有價值觀的閱歷。”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