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們小時候
我小時候每天下課后的日常是和幾個小伙伴去抓蟋蟀,下課鈴一響,我們早已收拾好了書包,在人群開始擠攮之前,沖出了教室。我們的目的地可以是青磚綠瓦的殘垣,也可以是不太高的灌木叢。為了探尋蟋蟀的藏身,大家一改往日的喧鬧,屏氣凝神,捕捉蟋蟀的聲音。偶爾小伙伴之間信息交流也全靠眼神。在靠近目標的時候,我整個身體需要貓著,右手拿著捕蟲器,眼睛一眨不眨,隨時準備獵物出現時雷霆一擊。
不管是小時候捕“獵”的時候,還是和小伙伴逗彈珠這種競技游戲的時候,這種調度全身感官的心流狀態在小時候會高頻出現。但當人已長大,卻與那種專注力集中的心流狀態越來越遠...
這是為何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成為觀察者
隨著人慢慢長大,我們進入了越來越復雜的社會系統中,我們的時間被切割成很多碎片。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我們的注意力被進一步分散。留意下馬路上,地鐵里人們在做些什么...一邊手里看著手機,一邊有一茬沒一茬和旁邊的同事聊著天。而心里面可能還時不時想著下一個約會會不會遲到...
之所以人們關注力不能集中,一方面是由于外部因素變得越來越復雜,信息大爆炸,而且各種信息又在動態變化與交互之中;另一方面是人們隨著經歷增加,反而有了更多慣性下載的習慣,因此喪失了專注于當下的能力。
在上一篇文章我談到為了更新自身操作系統,人們要意識到自身有慣性下載的習慣以及反面闡述了其四個障礙(《你準備好更新自身操作系統了嗎》);那怎樣我們才能打破慣性,重新拾回自己的注意力呢?《U型理論》給出了一套進入觀察的有效辦法:
1.澄清問題和意圖。做一件事情前,捋清楚問題到底是什么?我是否真的希望解決它?找到那個目標,一心想抓住的“蟋蟀”。在成人的世界里,不要試圖一下子能同時關注幾件事,只專注手上的那件事。
2.融入情境。人在竅子里,讓全身感官專注于當下的事。我還記得有些情境:自己抓蟋蟀的那時刻;和稍微長大一點和小伙伴pk彈珠的時刻;第一次和女孩子約會的時候...
3.暫懸評判,保持好奇。無論是學習新知識,還是與人溝通交流,如果能保持像小孩子一樣的好奇心,我們一定會發現很多過程中小驚喜。這可以是找到一個工作流程中忽略掉的問題,也可以是在每天朝九晚五遇到的小趣事。
個人實踐中的體會,以上三個原則并不是時間軸上的一二三。而是相互關聯的。給自己澄清問題同樣需要有顆好奇的心;而我們一直在情境中切換,希望跟著自己每次帶來的也包括意圖以及好奇與融入之心。
我以前總是借口忙忙忙,甚至有時陪女兒玩耍心里面也裝著事,專注力渙散。借著學習《U型理論》的觀察三原則,我嘗試對于陪女兒這件事做了些改變:
1.意圖是陪伴女兒玩好當下的游戲,女兒獲得快樂,獲得成長的同時,我又何嘗不是呢?澄清提問:我希望我女兒從中學到什么?在玩的過程中我該如何發問?遇到困難,我該如何引導她?
2.脫離手機和其他電子產品,我將感知器官全部放在女兒與互動的游戲身上。她和我比賽搭樂高時,自己先搭了個"媽媽與客廳"的場景;看到我搭的“媽媽與廚房”有墻壁,她會試圖模仿我,改造自己的模型...搭完之后她一直問媽媽誰搭的好,并且她一直預期媽媽給她肯定的答復,期間她會試圖貶低我的作品,“爸爸的人仔手里怎么是一把劍,應該是把菜刀,太搞笑了吧。”
3.因為之前明確的意圖和提出的問題,我和女兒全情的比賽互動,感受到了專注的心流。這樣子的活動特別好,我很好奇女兒的想法,她是怎樣的價值觀,所以我迫不及待的把這個經歷寫下來;我也很好奇自己會如何根據這個觀察進入U型理論的下一步。
你們又是如何改變自己的觀察呢?
????????????????????????????????????????????????????????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