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看武志紅的《感謝自己的不完美》,我想起了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
于東輝說:朋友關系和配偶關系一樣,是相對平等的關系,是付出和接受相對平衡的關系。
故事發生在多年以前,那時候,蘭蘭還是我的好朋友,我們家境相仿,學習的努力程度也相當,自然而然的玩到了一起。
暑期一個英語夏令營,我們住在一起。某天下午六點多,我們準備洗完澡再去吃飯,我動作比她快,衣服也洗完了。為了快點吃晚飯,我打算幫她洗衣服,她進去洗澡的時候我就說:你洗澡,我幫你洗衣服,這樣我們就快一點了。她沒說話,我也真的幫她把衣服洗好了。
她出來的時候看到洗好的衣服有點不爽:你為什么要幫我洗衣服,我的事情我可以自己做!,你以后不要再幫我洗了!結果就是不歡而散,我自己去吃飯了。對于這件事情,我并沒有多在意。
幾天后,類似的事情再次發生,就讓我納悶了。我們有午睡的習慣,我起得比較早,外面驕陽似火,我起來就把陽臺掛著的衣服收回來了,順便把蘭蘭的一起拿回來疊好,放在她的床頭。她醒來之后火冒三仗:你不要幫我做事情,你這樣子什么都幫我做,讓我感覺自己是一個廢人!因為這件事,她兩天沒再跟我說話。當時的我,一直不明白,我好心好意幫助她,為什么要如此生氣?
直到今天,時隔多年的躺在我心中迷終于解開了,當年,還真的是我錯了。可能我是一直扮演著“付出者”的角色,我的付出讓她有了壓力,而她本身也是一個“拒絕接受”的人,她不想從我這里得到什么,所以才會對我的付出心生抱怨。
確如余東輝所說,朋友間有一種平衡,我能不能隨意打破這種平衡,最好的關系是彼此慷慨地付出和坦然地接受,通過這種交換,雙方的接受和付出達成了一種平衡,且彼此都感到自己在這個關系中的富有價值。
原來,并不是一味地付出就是對別人好,還需考慮他是否需要,不要讓自己的付出成為別人的負擔。你一廂情愿地付出,或許只是是為了問心無愧吧!
不管是配偶、戀人還是朋友,相處的巧妙之處就是:我給的恰是你需要,我需要時恰好你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