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由兩類人組成,一類是“假裝很忙的人”,另一類是“確實很忙的人”。
假裝很忙的人喜歡將10%的忙碌進行濃墨重彩的渲染,以塑造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個人形象,而對剩下90%的懶惰避而不提。
沉迷和標榜的這種低質量的“忙碌”,不過是懶惰的另外一種體現。
“確實很忙的人”還分為兩種:一種是會自我管理的人,另一種則不會。這兩種人忙碌的內容和結果截然不同。
前一種人用20%的時間完成了后一種人用80%的時間才能完成的事情。同樣是忙,但是否忙得有價值,與是否懂得時間管理有重要的關系。
《小強升職記——時間管理故事書》中的5個時間管理技能,將幫你擺脫“時間不夠用”、“效率低”的問題。
技能1:認識時間的黑洞
“時間黑洞”顧名思義,它會永無止境地吞噬你的寶貴時間。
每一段時間的運用都有它的意義,但時間有主動時間和被動時間之分。
做事之前有預期,并且追求預期的結果,這就是主動運用時間;否則就是被動運用時間,而時間黑洞,就是被動時間的集合。
時間黑洞不僅將“被動時間”吞噬,還會破壞“主動時間”。
時間黑洞的產生源于大腦喜歡做簡單的事情這個特點。比如刷朋友圈和寫工作報告,哪個更簡單?答案肯定是刷朋友圈了,所以大腦會傾向于刷朋友圈,因此時間就這么浪費了。
所以,要學會記錄和分析時間,不給黑洞留下任何機會!利用好“時間日志”避開時間黑洞、找到高效時段。
可以做一個時間表,從早上開始,一個小時記錄一次,時間日志就好像記錄自己的支出一樣,忠實地記錄我們的時間花費在什么地方。
要管理時間,得先知道它是怎么花出去的。知道時間的流向,從而達到控制不必要的時間支出,提高時間的投入與產出比,巧妙躲避時間黑洞。
技能2:衣柜整理法
“做事靠系統,不是靠感覺。優秀的人有優秀的系統,普通的人有普通的系統,失敗的人沒有系統。”書中的這句話說得很有道理。要想有效地管理時間首先要建立一套可行的系統。
而衣柜整理法就是這樣一套可行的系統。整理衣柜的五個步驟對應時間管理的五個流程。捕捉、明確意義、組織整理、深思、行動。這種時間管理方法稱為“衣柜整理法”,即David Allen的GTD方法。
1)捕捉:清空衣柜
利用紙質便簽、電子備忘錄等一切工具,將工作事項以及突發、新增事項記錄下來,放入“收集籃”,很多突然發生的事情,并不一定要立即去做。
2)明確意義:為衣物分類
明確每一件事情的意義,再決定下一步的行動方案,將事情分成“可以行動”和“不能行動”兩種。
“可以行動”的事情包括:
a.2分鐘行動(比如:打一個電話是2分鐘就可以解決的事情)
b.項目(需要多個步驟,并且需要多部門協調的事情)
c.任務(由多個行動組成是自己要解決的事情,比如制作項目進度計劃)
d.指派給別人完成的事情
e.特定時間做的事(比如下周三要交報告)。
“不能行動”的事情包括:
a.垃圾事件(浪費時間、浪費生命的事情)
b.將來某時要做的事情(比如:哪天有空一起去打球)
c.參考資料歸檔等。
3)組織整理:將分類的衣物重新儲存
明確事情的意義后,將工作分入3個清單和1張日程表中。
將來清單:記錄未來要做的事,每周翻開來回顧,看看有沒有什么事情可以孵化成行動。
行動清單:這是每天的主要清單,完成一項行動后,就劃掉一項。
項目清單:記錄和項目相關的一切,方便隨時補充。
日程表:存放特定時間要做的事情,比如開會、約會等等。
4)深思:對衣物做到心中有數
每天下班和每周這兩個時間段對任務清單進行深思,至少會獲得三個好處:孵化雜事、產生靈感、提升高度。
每天下班前問自己4個問題:
今天做了些什么?
對哪些比較滿意,哪些不滿意?
推進了哪些重要的事?
明天的規劃是什么?
每周回顧時要5件事情:
整理辦公桌或收拾家里的環境;
檢視將來清單、行動清單和項目清單,瀏覽一下看看下一步應該做些什么;
檢視日程表,看看下周有哪些會議或約會;
回顧本周收集到的一些資料;
回顧年度目標。
5)行動:選擇最佳方案來執行
David Allen提出:我們的工作和人生可以劃分成6個高度去進行檢視和規劃,具體如下:
原則(五萬英尺):思考自己的價值觀、原則和目標,這是工作的靈魂所在。
愿景(四萬英尺):包含3-5年的工作目標,可以是職位的,也可以是組織能力、協調能力等。
目標(三萬英尺):比愿景更細化的東西,通常是在一年內可以有一個階段性的成果。
責任范圍(兩萬英尺):要想把生活中和工作中的每一個角色扮演好,需要執行一些任務,拉近現實與期望的距離。
任務(一萬英尺):要將注意力放在眼前的任務上。
下一步行動(跑道):將以上所有的任務放入清單,逐一完成。
技能3:學會臣服
要想告別拖延癥,學會高效管理時間,要學會臣服。臣服精力、臣服環境、臣服天性。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并且隨著持續的工作精力會越來越下降。
人的大腦有兩個天性:第一,大腦喜歡做簡單的事情;第二,大腦對有時間底線的事產生緊迫感。
所以,可以利用番茄工作法來改變工作節奏,這是對精力的臣服,不和精力直接對抗,而是讓精力還沒有透支的時候就休息、恢復。
番茄工作法如下:
1)選擇一個行動:一個明確的可以立即執行的行動。
2)倒計時25分鐘作為一個番茄時間,你預估完成行動需要幾個番茄時間(即吃掉幾個番茄),然后在番茄時間內不間斷工作。
3)每吃掉一個番茄休息5分鐘,連續吃掉3個蕃茄休息15分鐘。
技能4:培養一個好習慣
在職場中,培養一個優秀的習慣將有助于我們成為一個出色的職場精英。首先我們養成習慣,然后習慣改變我們。無論天才還是普通人,習慣都是從笨拙到熟練的過程。
通過三步法幫助我們培養習慣:
1)首先找到驅動力
驅動力大于約束力。
養成習慣就是打開一扇從里面鎖住的門,用約束力在外面猛砸有時也管用,但不如用驅動力從里面打開那樣優雅、有效。力量來自于你的內心。
2)再微不足道的成就都要大肆慶祝
完成任務的時候要給自己獎勵,讓生活充滿儀式感。任何東西的價值,來自于我們賦予它的意義。
培養習慣要用階段性激勵代替強制處罰。激勵的力度要逐漸增加,不能剛堅持十天就給自己一趟出國游,要確保成就和獎勵程度之間的匹配程度。
3)培養習慣不是一個人的事
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來培養一個良好的習慣,互相監督互相鼓勵。比如想要早起,就加入早起打卡群。
技能5:讓想法落地
1)用S.M.A.R.T法則厘清目標
SMART原則是制定目標的5個法則:
S-Specific:目標要明確,不能模糊不清。
M-Measurable:目標要可衡量,是否有一個實現目標的標準。
A-Attainable:目標可實現,是經過努力可以實現的。
R-Relevant:目標要與其他目標具有相關性,完成此目標對其他目標有幫助。
T-Time-based:目標要有明確的截止期限,在一定的時間內達成才有意義。
2)用思維導圖梳理計劃
用思維導圖來發散和梳理思路。
制定目標后,項目框架、工作計劃、頭腦風暴都可以用思維導圖來梳理。
先考慮影響項目的因素有哪些,然后針對每項因素進行發散性思維,之后精簡想法,從可行性角度對這些想法進行篩選和過濾,形成一份計劃。
3)用甘特圖來掌控進度
甘特圖是用來評估總體進度的。
制作甘特圖,首先要了解項目有哪些關鍵節點和任務,任務超前或滯后完成關系不大,但是關鍵節點進度滯后,就需要重新調整計劃;其次要把控關鍵節點和任務的截止時間;之后分工明確,每項工作都要有專人負責,多人負責的要標明主要負責人。
4)用九宮格來平衡人生
九宮格的作用是讓我們更加均衡地去看事情。每個人都身兼多職,既是白領,又是妻子或丈夫,也是父母的兒女,如何做到家庭和事業的平衡,可以參考作者的九宮格,活學活用,改造成自己的模板。
大多數人對時間管理的認識仍停留在不浪費時間、抓緊每分每秒、在同樣的時間內做更多的事這樣粗淺的層面上。
事實上,時間是不能用來管理的,能管理的是我們的精力。
時間管理并不是追求在1個小時內能做3件事或者是5件事,時間管理的目的應該是充分利用時間來創造最大的價值。
時間的流逝都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我們能做的是在不停流逝的時間中把握好工作和生活的節奏,保持平和的心態,對自己的成長和發展負起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