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今日頭條:跟我一起去追劇
1、孩子的世界,和我們看到的不一樣
很久以前看到過一個故事,一位年輕媽媽一直無法理解,為什么自己兩歲的孩子死活不愿意和大人一起去逛超市,超市里的商品琳瑯滿目,對小朋友來說應該有很大的吸引力呀。雖然孩子不愿意,她還是經常帶孩子去超市,她甚至覺得,必須讓孩子喜歡上超市。
直到有一天,孩子的鞋帶掉了,這位媽媽蹲下來給孩子系完鞋帶后抬頭一看,一下子就被嚇到了。
人潮擁擠,她看到了無數雙腿從眼前經過,來去匆忙,仿佛一個個行走的怪獸,正在尋找自己的獵物。
從那以后,她再也不會強迫孩子和自己一起去超市,哪怕去了,也會抱著孩子,因為她知道,孩子和自己看到的,并不是同一個世界。
因為這個故事,當我看到這本書時,一下子就被吸引了。
2、教育經驗豐富的媽媽,寫了一本實用性強的書
《蹲下來,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的作者谷卓是一位高中老師,目前有兩個孩子。
她在母親創立的蒙特梭立幼兒園當了20年的助教,求學歷經中國臺灣、澳洲、加拿大、荷蘭的教育滋養,主修文學,輔修中等教育,受過兒童情緒力和專注力的培訓。
潛移默化的成長背景與親身體驗多元文化,讓她形成了獨到的教育觀。
再加上老公是荷蘭人,婆婆又是荷蘭大學教授。所有因素綜合在一起,讓她對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這本書主要圍繞作者的大兒子Jivan展開,孩子的世界總是有各種各樣的事情發生,作者一邊記錄、一邊總結,很多經驗不僅適用于育兒,在與學生相處時也可以很好的用到。
3、生活教育,讓孩子能自律有自信
現代人對兒童教育已經十分重視了,但他們真的用對方法了嗎?
越來越多的父母把孩子送到各種早教中心,期待從那里走出一個天才寶寶;當孩子開始讀小學,又把他們一股腦塞進各種特長班,夢想著有朝一日自己的孩子可以多才多藝……
從表面上看,這樣的父母確實付出了很多,但他們似乎覺得自己做得已經足夠多了,所以當孩子在身邊時,他們反而從來不去教育。
這種情況下培養出來的孩子,可能確實帶出去倍有面子,但一些最基本的東西,可能并沒有擁有。
作者在書中列舉了小Jivan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事情,他和所有小朋友一樣,遇到新鮮事物可能會好奇,但更多的卻是害怕。當爸爸興奮地想帶他去下海時,他被嚇得哇哇大叫。
這時候,作者不會想“這么美的大海,兒子卻不敢去玩,他簡直就是一個膽小鬼”,而是溫柔地陪伴著孩子,一點點去引導他:先隔著毛巾坐在沙灘上,再試著去玩沙,接著媽媽牽著孩子一起在沙灘上走,然后慢慢地靠近大海,看浪花打在媽媽腳上,允許孩子玩水,直到他自己愿意下海……
作者采取了“i+1”鼓勵法,即有把握之外,再多一點點就好。她理解孩子的害怕,她愿意和他一起慢慢去克服,這需要花費極大的耐心,但以后不管孩子再遇到什么,他都會自己慢慢去嘗試了。
問題每天都會發生,但這是很好的教育機會,當孩子吵鬧著要出去玩,我們可以教給他等待,是為了更完整地被滿足;在孩子第一次吃飯時,就要告訴他規矩,然后不斷重復、直到形成習慣;放手讓孩子去游戲中探索,在無形中培養孩子的“游戲力”……
孩子如果可以這樣慢慢長大,總有一天,他可以成長為一個自律自信的男子漢。
4、情緒,比智商更重要的事
“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在孩子的人生觀還沒有形成的時候,家里的大人一定不能成為反面教材。
兩三歲的孩子最愛調皮搗蛋,一不留神就可能犯錯誤——在家里翻箱倒柜,媽媽辛苦整理的房間不到一小時又會變亂;什么都想去嘗一口,甚至連媽媽的爽膚水都不放過;最愛爬到很高的地方手舞足蹈,把媽媽嚇得半死他去還得意洋洋……
每次看到孩子的這些“杰作”,頓時就火冒三丈,管它三七二十一,先把熊孩子抓過來揍一頓再說。
停停停,當你情緒不佳時,先別急著兇孩子,一邊收拾殘局,一邊在心里想想待會要怎樣教育。
打一頓是完全沒有意義的,只是單純地傷害了親子關系,小小的人兒不明白為什么自己的天使媽媽突然就變身為了惡魔。
這個年紀的孩子,其實無法分辨對錯,他們只是覺得好玩,就去做了。當父母的,要冷靜下來,好好向他解釋。不要忘了,很多年前,你也曾經做過不少類似的事情。
就像書中的Jivan,把洗手液記得滿地都是,爸爸很生氣,媽媽卻什么也沒有說,直到第二天才詢問孩子為什么要那樣做。
“我要壓、壓、壓,然后就會噴出來。”
你看,他其實只是在進行一次探索,他迫切地想要把這件事情弄明白,但他還不理解什么叫浪費、什么叫把地板弄臟。
不要忘了,沒有人生來就會,這都是需要慢慢學習的。下一次,當孩子犯錯時,不要急著兇他,先蹲下來,看著他的眼睛輕輕地問:“你剛剛是怎么想的?”
5、好好說話,讓親子關系更親近
“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語言的力量遠比我們想象得更加大。
把一句句“你怎么沒有”換成“我相信你可以”;當孩子模仿了其他小朋友的不文明言詞,先不要急著批評,他其實并不懂那句話的意思,你得讓他明白那是不好的;不要不自覺地用條件句來恐嚇孩子,把“你不午睡,我們就不帶你去公園了”換成“你好好午睡,我下午就可以去公園玩了哦”……
孩子表現好,不要總是一味地夸贊“你好棒呀、你真厲害”,試著描述一下他的具體行為“你現在已經會自己穿衣服了,媽媽覺得很高興”、“看到你這樣照顧生病的妹妹,媽媽真的很感動”……
氣極之下不要開口,否則那句話將成為孩子心口上的一道疤,無論過去多久,都能感受到傷疤在隱隱作痛。
6、家有小暖男,到底是如何養成的
作者筆下的Jivan,簡直是個小天使!
出去玩的時候撿到了一朵小花,心心念念要帶回家給外公看,哪怕睡著了還緊緊把花握在手心里;有了妹妹之后開始變得懂事,會體諒媽媽的辛苦,哪怕很想讓媽媽陪陪自己,卻還是安靜地在一邊等待;和媽媽一起去旅行,哪怕已經很困很困了,卻還是緊緊牽著媽媽的手往前走,而不是哭鬧著讓拿著很多行李的媽媽抱……
每一個小故事雖然簡短,讀起來卻讓人覺得溫暖。然后再仔細想想,其實自己家的孩子也有這樣可愛的時候啊。只是我們沒有及時記錄下來,時間久了,便只能看到他的淘氣,而忘了他的可愛。
Jivan是個幸福的孩子,這種幸福,不在于他家有多少錢、他父母有多大的成就,而在于當他長大,翻開那些媽媽記下來的文字,他擁有了很多美好的回憶。
7、媽媽心情手札,找回愛的力量
你以為作者生來就是一個完美的媽媽嗎?
自然不是,她也參加迷茫,也曾經心力交瘁,但她從來沒有迷失過自己。她知道要先好好愛自己,然后才能好好愛孩子。
正如作者所說,“教育是場遠征,無論身為母親還是老師,所有看不到終點的一切,都會經由時間發酵,身教、精神、態度,亦是如此。沒有盡善盡美,只求回顧生命的時候,我沒有愧對那些相信我的人”。
而讀完這本書的人們,也希望你們可以用一顆柔軟的心與孩子相處,當你困惑時,試著蹲下來,用孩子的高度看看這個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