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用鉛筆卷磁帶的歲月

最近電腦下載了新的音樂播放器,不經意聽了幾個歌單,都是21世紀初,也是90后的小孩的青蔥記憶,聽著這些歌曲,一股懷舊的情緒涌上心頭,很多很多小時候的畫面都出現了,先截幾個歌單的圖給伙伴們分享下:

歌單簡介

這是部分歌單,相信90后小孩都聽過的,不管哪個時代,歌曲都有自己獨特的魅力,在時間的長河中特殊存在并且跟隨著時代變化,每個時代都有屬于自己的歌曲,也是那個時代的人們獨特的記憶。那時候的流行歌曲,并不在乎是不是高雅,只覺得郎朗上口,容易哼唱,并且廣為流傳,大街小巷都在傳唱。

現在聽之前的歌曲,可能會覺得那時聽的歌太俗太土了,但是我想說的是,那些是我們成長歲月的一部分,歌曲也沒有高尚和土俗之分,只要我們聽到這些歌能帶出一段記憶,那就是很珍貴很難得,就是最好聽的歌。歌曲是給我們漫長的生命做個記憶點,每首歌的背后都有我們每個人不同的故事,那就是我們很珍貴的東西,不管怎樣就是它們陪伴我們度過那些美好的時光。

在那個互聯網和手機等電子產品還沒普及的年代,二十一世紀頭十年。記得初次接觸歌曲是通過小小電視機的電視劇片尾曲插曲片頭曲,很迷戀,和小伙伴們會準備個小本子整整齊齊的抄寫喜愛歌曲的歌詞,跟著電視劇播放一遍一遍的抄寫著,直到抄完整首歌,歌曲也就會唱了。幾乎每個女孩都會有這么一個抄寫本,上面還會貼著各種當紅明星的貼紙,那可能也是我們小朋友追星的第一步。我們會整齊的抄寫著歌詞用自己最認真最好看的字體,還會在伙伴們之間傳閱互相抄著自己沒有并且也很喜歡的歌詞,友誼也是這樣建立起來的吧!

記得還會聽收音機里的歌曲,記得那時候經常抱著收音機放著歌曲,收聽各種音樂節目,記得自己也寫過幾封聽者信給電臺主持人,特別天真特別傻,但是都沒有寄出去過。后來快初中的時候,會去商店里去買各種各樣的卡帶,放在收音機里聽,那時候卡帶對于我們小朋友來說不算便宜,通常我們會攢好幾禮拜的零花錢然后去精挑細選自己最喜歡的,為了能聽到更多好聽的歌曲,通常會和小伙伴約定不買一樣的,然后互換借著聽。也會用復讀機播放,復讀機是當時每個小朋友都會有的“奢侈品”吧,因為當時學英語時學校會發英語聽力的磁帶,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買個復讀機,后來更多的是被我用來放音樂卡帶了,現在的孩紙肯定沒有這個,是我們那個時代的特殊的產品。備注:我家的家庭條件不是很好,小時候爸媽在外打工,和爺爺奶奶在鄉下長大,恩~~這是背景,所以我所說的是我這種情況的經歷,不能排除家庭條件的好的小孩肯定和我感受不一樣。

后來初三的時候吧,是我第一次接觸MP3,我初中是寄宿在學校,大部分學生也都會住校,晚上下過晚自習在宿舍里的時候,看到幾個女生聚在一起討論什么,我湊過去一看原來是一個女生帶了個MP3。雖然我沒有這個但是我是知道的,對于當時的我們肯定不便宜,所以大家都很新奇興奮,那個女生當時把耳機塞到我耳朵里時,頓時歌曲就在耳朵里就綻開了,開花的綻放,很奇妙的感覺,那是我第一次在耳機里聽到音樂,直到現在我還忘不了那個感覺,當時在想,能有個東西能隨時聽到音樂聽到歌曲那真是太棒了太幸福了,對,當時的感覺就是幸福,覺得在枯燥的學習生活里有歌曲的陪伴那肯定是幸福的。現在的我有手機有各種隨身帶的播放器,可以隨時聽到喜愛的歌曲,但是沒有當時的那個驚喜的感覺,當時覺得難得的幸福,現在輕而易舉擁有了卻不覺得有什么,習慣了。

之后有了小的隨聲聽,和小MP3差不多,不過很便宜,只要十幾塊就可以買到還附帶耳機,可以隨時收聽電臺的歌曲,在上學的路上,在自習的教室,在寫作業的桌子前,那時候這個小東西陪伴我很久。

后來到高中有了自己的MP3,會到學校門口的小商店里下載很多很多喜歡的歌曲,會自己寫好歌單然后交給店主用電腦下載,記得當時是一首一毛錢吧。很多同學都會去下載,幾乎每個人都有mp3,歌曲就是當時是流行曲。后來高二有了MP4,不僅可以聽歌曲,還可以玩游戲下載電影等,但是從來沒有脫離過音樂歌曲,那時候應該是精神食糧,陪伴我度過花季雨季,也是時代的發展,那些流行歌曲陪伴我們90后度過那么長的時間,雖然流行歌曲更新換代快,現在已經聽著另一些歌曲,之前的歌曲也不再繼續聽,也是因為這樣,那些流行歌曲是獨一無二,一聽到熟悉的旋律就馬上會想起我們的中學時代,專屬于我們年代的歌曲,歌曲的背后都附有我們每個人的獨特的記憶。

現在聽著以前的歌曲,會覺得為什么自己會聽那么通俗的歌曲,也許那時的我們耳朵還不那么挑剔,也沒有聽過更好聽的歌曲,所以會覺得那些直白的朗朗上后旋律簡單通俗的歌曲是那么好聽。現在歌曲越來越多,好聽的歌曲會唱歌的人越來越多,但是對歌曲的熱情卻沒有之前濃厚了。

文章獻給我們那個時代的流行歌曲,感慨,懷念!

????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