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爾登這本《不必讀書目》,是朋友推薦讀的,作者本名邱小剛,石家莊人,北大中文系畢業,才子。
別被書名迷惑,這書本是專欄集結,每一篇都是類似“不讀《莊子》”,“不讀紅樓”這樣的題目,作者在前言里也說這么起名是“危言聳聽”,只是為了批評,又進一步說,作者不滿的是“今人對這些觀念的態度,而非那觀念本身”。因為古人在彼時只能那么想,而今人固守舊觀念,甚至以此標榜,就不是好事了。
所以這本書,是評價舊書里的觀念,于今人去讀有什么值得注意的。作者說的簡單輕松,卻能看出博學又機智,讀下來頗為暢快。
比如,作者說《山海經》里古人記錄那個時代,充滿了冒險精神值得敬佩,但要是用《山海經》來證明美洲是中國人先到的,就不是讀此書的路數。學多古書受時代限制,再褒獎也不應超越那個時代,過分解讀和分析,不見得是挖掘“傳統智慧”,而是借古人謀私利了。
作者說“世界上最愚昧的事,是允許自己處在愚昧中。”要是非要相信古人用一、二、六十四等等幾個數字能解釋一切,而不相信已經驗證的事實,那就是文明的顛倒,大家就倒退著回到古人的愚昧世界里。
作者說起紅學,也是語言犀利,他說要是我們中間大部分人相信《紅樓夢》不是簡單的小說,而是蘊含著某些超過小說的理論,是“我們的教育真是失敗呀”。作者說,現代教育的要義,在于“傳授知識之外,還要訓練學生掌握辨別真偽是非的一套基本程序。”解釋開就是:我們對外部世界的判斷,除了能親自接觸的就只能依賴別人傳授,通過考察別人如何得出結論的過程,就可判斷自己的立場。在這個辨識判斷的過程,才是教育的目的,是學習的目的。以此方法考察這本《不必讀書目》,就知道作者的用意了,就是死讀書不如學一點邏輯判斷。
書里對教育說了不少,比如“今天文章寫得好的,都是從別處得來營養,語文教育界攘其功而歸諸己,未免皮厚。”以作者的心思,文章能寫好來自教育體系之外的讀書,光靠學范文沒用。書里還說“如當今的作文教學,若說骨子里仍是八股,教育部一千個不答應,人民教師一萬個不答應,若說不是,那又是什么呢? ”不知道要得罪多少人呢。
這本書里散落更多的,是對古人、古書的幽默評價。作者說評價徐霞客的文章中,最好的一句是說徐霞客“無所為而為”,也就是為游而游。剩下的為了寫而游,再或為了寫而寫的,就無趣了。說到《孫子》的智慧被各行業鉆研學習,作者說“不用讀《孫子》,我們就已經擁有了使別人不幸福的種種智慧”,而怎么讓自己幸福呢?作者說一切書里都告訴我們“別人的不幸,就是我的幸福。”,真是大實話。
作者說到茶經,說起他喝茶的經歷,“輪到我時,只能支吾幾聲,不知所云。人家以為我深沉,連換三四樣,最后急了,泡上壓箱底的絕妙好茶,我只好如實贊美:‘這個最燙。’”讀到此處,好茶的讀者不知道作何感想呢?
說到底,那些古書到底是否值得讀呢?我想作者是支持去讀的,不讀怎么親身體驗作出評價呢?倒是這本書,就顯得“不必讀”了。
2016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