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呂東平
(本文部分資料由《連云港日報》主編張學賢提供)
一? ? 天資聰穎性善良
我的二叔一一呂景淮,比爸爸小兩歲,出生于一九三一年冬。二叔自幼天資聰穎,深得爺爺寵愛。
爺爺意識超前,非常重視對后代的教育,希望兒子長大后能德才兼備,成為有用人才,尤其寄望于二叔。在爸爸和二叔小的時候 ,爺爺便把他兄弟倆送到“吉康私塾”那念書。
爺爺尤其寵愛二叔,交代吉康先生說,此子將來能有出息,請先生用心教導,我晚年就指靠他了。還時而送些銀圓給吉康先生,以示托付之意。
后倭冦入侵,兵荒馬亂,私塾關停。爸爸入“抗日模范小學”,爺爺又特聘教師到家,教二叔讀書學習,還治辦了各種樂器,培養二叔藝術技能。二叔之所以才識過人,多才多藝,除天生聰慧之外,更是得益于幼時的訓練培養。
幾年后,時局變化,“抗小”解散,私塾先生辭退。爸爸和二叔都步入社會。二叔積極參加社會宣傳活動,表現出色,深受鄉親喜愛。爸爸較其大兩歲,一九四八年便參加了淮海戰役的支前。
我們家上幾輩家境富裕,頗有名氣,更素有愛國情懷,太爺因辦八路軍兵工廠遭日偽殺害 ,英勇捐軀。太爺德高望重,遠近聞名。爺爺受革命思潮的影響,思想開明,始終對后人灌輸愛國為本,清正做人的道理。直到我輩,仍受父輩教誨,深知以國家利益為重是做人之本。我現在也告訴我的兒孫們,優良傳統,當應代代傳承。
爺爺一生與人為善,威望極高,深受本莊及周邊人的尊重。盡管因家庭富裕,土改后社會地位急轉直下,但在人們的心目中還是受人愛戴的。
解放初期,政府重視培養知識人才,莊上計劃保送一人到臨沂初師學習進修。由于爺爺的與人為善和村中父老的信任,目標自然是爸爸和二叔。由于爸爸離不開家,更因二叔天資聰穎,多才多藝,條件優于爸爸,因此經莊上研究,保送二叔到臨沂初師學習。
二叔在校期間品學兼優,并且始終不忘家鄉。為了豐富家鄉文化生活 ,常編導文藝節目 ,利用假期業余時間,回莊上和青年們同臺演出。
二叔吹打彈拉,樣樣精通,可謂是多才多藝,并且頭腦靈活,善于應變。
記得爸爸說過,有一次演節目 ,二叔扮演“老貧農” ,開場亮相時,別人都到齊了,唯二叔因事遲到,正在大家手足無措時,二叔氣喘吁吁地趕到說:“我老貧農又遲到了……”,一段隨口編的幽默的道白成為序幕臺詞,銜接得嚴絲合縫,顯得真實生動 。
由于二叔較高的道德素質和優異的學習成績,于一九五二年七月從臨沂初師又被保送到海州后師繼續進修。
二叔在海師學習期間思想進步,學習用功,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于一九五四年七月畢業并留校工作。
二? ? 無奈忠孝難兩全
二叔留校工作后,工作上兢兢業業,和同事之間和睦相處,在師生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二叔參加工作后,爺爺心中欣慰,甚感自豪。高興之余難免時而想念,畢竟對二叔從小手把手的培養教育,如今兒子有望成才,其喜悅心情可想而知。
自古忠孝難兩全 ,在那個年代更是如此。二叔既然加入了黨組織,就得忠于黨,和家庭劃清界限,這是當時的普遍“規矩”。
一九五四年秋,爺爺念子心切,親自到連云港看望二叔。父子相見,悲喜交集,二叔見到昔日望子成龍、為培養自己費盡心血、而今已變得憔悴不愖的父親,感恩欣喜。爺爺眼見二叔長大成人,工作進步,心中無比欣慰。遺憾的是,當時的政治環境使二叔不能與父母共同生活,難盡贍養孝道。
爺爺也硬挺二叔與家庭斷絕關系,只要二叔能闖好就心滿意足了。古今如此,可憐天下父母心!
臨別時二叔把僅有的幾塊錢給了爺爺,并表示自己身不由己。和爺爺說:聽說哥哥在村中創得很好,你就回家先依靠他吧!此話說出,心如刀絞,明哲保身,迫不得已。從那個時代走過來的人,都是深有體會的。
爺爺安慰二叔不要難過,也不要掛念,免得工作分心。并告訴二叔,要全心全意為黨工作,努力鍛煉自己,以后可以從政,為國家作出更大的貢獻。
即便是如此正常的父子相見 ,也引起學校黨小組會議的上綱上線,批評教育 。因為當時把思想上劃清界限已延伸到經濟生活上了。盡管后來的《連云港日報》回憶說,黨小組會議批評過分,但當時的社會氣候確是如此。
據說還有一次,爺爺、爸爸、二叔爺仨的私下會面。我在二0一八年寫的《父母祭》一文中,作了描述:
連云港,西山房,后事商談,
朔風起,降嚴寒,誰主冷暖,
兄友弟,寧自擔,不二子寒,
惜手足,孝父母,心地坦然。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一晃,七十年過去了!
三? ? 探索改革搞調查
二叔先后從海州師范調連云港工業專科學校、市委宣傳部,后調市委辦公室并任市委書記田誠的秘書。所到之處都踏實優秀,贏得上級贊揚和群眾的好評!
六十年代初期在市委辦這段時間,是二叔和他的同事們工作最緊張、生活最艱辛,磨煉最刻苦的歲月。他們長年累月地加班加點,節假日也很少休息。但他們始終充滿激情,干勁十足,為連云港的發展而努力奮斗著。
當時,市委辦工作環境很好, 市委領導作風民主,平易近人,常與辦公室商討工作,促膝談心,毫無架子。與二叔相處的歷屆秘書十幾人也都是真誠相待,情同手足。他們對二叔的人品和工作能力都持極高的評價。
市委書記田誠同志,實踐經驗豐富,理論修養很深,是一位頗具水平的領導,他選拔秘書的標準自然也是很高的。二叔虛心好學,刻苦鉆研,被市委書記選中,并為他起草過不少好的報告和講話提綱。
也就是在這個時期,二叔協助田誠書記代表市委完成了一份深得人心的調查報告。
一九六一年夏天,二叔陪同市委書記到墟溝西墅漁業大隊調查,隨同的還有水產局長王太綱和市委農工部的武新鐸,他們歷時半個多月,走訪調查了幾十戶漁民,開了六、七次座談會。通過討論,上下一致認為,現行的以漁業大隊為核算單位的管理體制,不利于調動漁民積極性,不利于生產力的發展,利少弊多,必須改革。在充分醞釀討論的基礎上,起草了《關于改漁業大隊核算為生產隊核算的調查報告》。
初稿交市委書記審閱后 ,二叔和有關同志又去多次補充調查、幾經修正完稿。上報后很快得到省委的重視,并由省委報請中央辦公廳審閱。
半年左右,中央下達文件,在全國范圍內劃小人民公社核算單位,把以生產大隊為核算單位改為以生產隊為核算單位。市委的和辦公室的同志們看到這個文件后,異常興奮,沸騰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中央的這個文件,對于減輕大躍進帶來的損失,調動農民的積極性,發展農村生產力起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市委上報的調查報告,對中央調整農村決策、糾正左的錯誤能起多大作用,不敢妄議。但市委領導對人民負責,冒著與“三面紅旗”、“一大二公”相左的風險,不顧個人安危,大膽反映漁民群眾的要求,這在當時確是難能可貴的。二叔在協助完成這份報告的過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 嘔心瀝血謀發展
三年大饑荒剛過,就開展社教四清運動 ,緊接著又開始了文化大革命,正常的工作秩序被打亂。但市委不忘振興連云港經濟,不忘大抓生產建設,決定籌劃創建連云港化肥廠和磷礦廠。
一九六六年九月三十日 ,二叔臨危受命,負責籌劃創建連云港化肥廠。 對于市委的信任和重用,二叔心情激動,深感責任重大。
辦完調動手續后,曾于同時調到磷礦任礦長的張學賢在公園暢談宏偉理想,并互相約法三章。一:不管文化大革命搞到什么程度,都要忠于人民,忠于黨,忠于毛澤東思想。二:不論地位有啥變化,都要堅持“三老”“四嚴”,以大慶鐵人為榜樣。三:要活到老,學到老,終生為人民服務。
從此,扎根化肥廠,與工人同吃同住同勞動。在文革內亂的大氣候下,二叔始終務實地抓籌建,抓生產,抓設備訂貨,調運安裝和人員培訓等。時常冒著武斗的炮火,奔走在海州 ,天津,大連之間。同事們都為他高度的事業心所感動,工人們從心里敬佩這位忘我工作的廠長。
在化肥廠十幾年的歲月里,二叔始終以國家利益為重,以工廠的發展壯大為己任。想工人之所想,急工廠之所急,與工人同吃同住同勞動,同甘共苦,很少回家。十幾年來,化肥廠幾經擴建,已成為連云港市的骨干企業 ,為工農業生產作出了極大的貢獻。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全國三大堿廠之一的連云港堿廠已在墟溝臨海建成,產品暢銷大江南北,成為連云港市臨海工業的一大支柱。
二叔參加工作后,仍然保持艱苦樸素的作風,廉潔勤政。調化肥廠后,更是夜以繼日地工作,根本無暇顧及家庭。工廠搞得生機勃勃,家庭卻是簡陋不堪。
? ? ? 二叔當了十幾年的廠長 ,還是機關的正處級干部 ,但無論從住房到家具,比一般工人的條件都差。
住房仍是機關分的兩間平房,非常簡陋,除了早年從機關借用的舊床、舊木椅外,沒有一件新家具 ,更談不上沙發睡椅之類了。
二叔為人正直,光明正大,從不以權謀私。一家三代五口人擠在兩間平房里 ,臥室連個門都沒有。二嬸曾多次督促二叔寫個申請,買點木頭,做點家具,但直到最后,二叔也沒寫出這個申請。
化肥廠的工人們看不下去,有位好心人給買了兩棵木頭,但因是基建用材,也被二叔謝絕了。
直到文革結束后,二叔才趕集買了一張大一點的桌子,以前連張桌子也沒有。
一九八一年,二叔病重,原來市委辦的同事們經常去看望,見二叔只能坐在很硬的木椅上,身體難以承受。大家主動湊了百來元錢,買了一套沙發送去,二叔感動得熱淚盈眶。
的確,當一個人確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信念后,就會視黨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個人的任何犧牲都是在所不惜的。
五 高風亮節昭后人
我們家從上幾輩就是名望人家,太爺、爺爺都以好善樂施聞名,所以二叔從小就受到祖輩、父輩的熏陶,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 ,長大后又受到黨的培養,所以二叔的人品是令人夸贊的。
二叔經常無私地幫助別人。在學校當老師時,就經常接濟他的學生,有時把自己整月的工資,資助給他的學生。呂景順就是其中一例,二叔資助他一直到畢業,后分配到貴州工作。
二叔,天資聰穎,多才多藝。上學期間就經常配合黨的方針,自編劇目,回村演出。工作后,曾譜寫《新海連之歌》。
二叔對人謙虛,平易近人,從不發脾氣,視工人為親人 。
二叔文筆過硬,記憶敏捷。工人們都說他是歷屆唯一能脫稿講話的廠長,他的講話很有感染力,凝合力,大家都愿意聽。
二嬸的為人同樣贏得大家尊重,二嬸厲以蘊,出身于書香門第,父親是南京醫科大學體育教授,母親是幼兒教師。二嬸很崇拜二叔,當年二叔在市宣傳部工作時,偶然的機會,二嬸被宣傳部抽去搞展覽講解,當時二叔負責這一塊,他倆巧遇,一見鐘情,后結為伴侶。
二嬸心地善良,經常無私地幫助那些看大門的,拾荒者等弱勢群體。因為從醫,還經常為鄰居看病,給鄰居的雞打針等等,以助人為樂為榮。鄰里相處融洽,大家都拍手稱贊。
二叔的一雙兒女,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二叔二嬸經常教育他們要禮貌待人,與人為善,教育他們勤奮工作,清正廉潔。
子女長大后都一直以爸爸為榜樣,女兒呂曉冬在教育局工作,直至退休,分文不沾 ,任勞任怨做好本職工作。兒子呂在春在法院任職,更是清正廉潔。當今,二叔的孫輩也都在公檢法司單位,恪盡職守,兢兢業業地工作。
二叔不忘家鄉的發展,那時大隊常去連云港買化肥,二叔總是盡力幫忙。事情辦完后,領回自家,熱情招待。鄉親們提起二叔二嬸,記憶猶新,贊口不絕。雖然五十年了,我去年回鄉,老干部呂維昌、丁維瓏等不少人還提起當年的事,夸贊二叔二嬸的為人。
二叔在化肥廠期間,歷盡艱辛,確保完成了化肥廠的基建和生產任務,創造了突出的業績,在第一線積累了豐富的領導經驗,得到市委的賞識。所以在改革開放后,二叔被調到市計劃委員會負責工作,并被納入上一級政府選撥干部的后備人選。
天有不測風云,正在二叔施展抱負,大干一場,決心把文革損失的時間奪回來的時候,病魔無情地襲來。二叔多年來夜以繼日,不知疲倦地工作,身體已被拖垮。日久天長,積勞成疾。 患病以后,仍堅持工作,直到病重在南京手術、被確認為肺癌后,才回家休養。病危期間仍念念不忘如何創辦大型化工企業,念念不忘計委的各項工作。
一直到一九八一年入夏以后 ,病情繼續惡化 ,又住進市第一醫院。終因醫治無效,于一九八一年八月十三日逝世,享年五十歲。
市委為二叔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 在遺體告別儀式那天,二百多工人,還有若干群眾,都自發地趕來參加追悼會,表示沉痛的哀悼,很多人回憶起二叔生前的高風亮節,流下了惋惜的眼淚。
一九九三年五月十八日《連云港日報》再次報道:“我們永遠不會忘懷英年早逝、為連云港化學工業的發展作出無私奉獻的呂景淮同志”。
愿二叔在天之靈安息,我們永遠懷念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