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神、肢體動作和表情都是我們內在世界的外在投射,看上去是這些的連接、實則是心的連接。當然,有的時候,一定要透過外在的行為表現出來,讓對方可以感受得到。
很多時候,家長覺得教育就是給孩子講道理,有時候孩子會和我說:“
我爸媽就會給我講那些大道理,但是我根本感
不到他們愛我!”
道理是無法將人與人連接在一起的,愛卻可以讓彼此相互連接!
眼神和肢體動作,往往是一個人內心世界的外在呈現。當我們與人交流的時候,如果想了解他,聽他說話的內容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去覺察他的動作和眼神。語言可以是謊言,而眼神和動作往往都會透露出內心所想。由此可見,連接需要通過眼神、肢體動作和表情。在現實中,你有沒有發現,如果一個人眼神兇狠、肢體僵硬、表情麻
木的時候,周圍的小動物,都不會靠近他,因為這些小動物能夠感受到能量!
孩子對能量也是有感應的,越小的孩子感應能量的能力往往越強。
如果家長可以經常輕柔地抱著孩子,眼神中流露出滿滿的愛,微笑地看著自己的孩子,那么孩子就會被愛滋養。讓孩子收獲正能量,一個被愛包圍的人才懂得如何去愛!
我在蔡敏莉老師的薩提亞課堂中見到一個30多歲的爸爸。他說著他小時候的經歷:“從小,我的父母信奉兒不打不成器,對我的教育很是嚴格。對于我的教育,父母總是很舍得,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也要供我上學。在這樣的教育下,我也很努力地學習,成績一直都不錯,但是我的內心總覺得缺失了什么。我知道我的父母很愛我,但是我感覺不到愛。現在我長大了,我也不知道該怎么去愛我的孩子,好像我還在重復著我父母的模式。”這個爸爸說著說著就哭了,蔡老師引導這個爸爸回憶自己小時候的經歷,發現父母給了孩子很多標準和要求,但是沒有給該有的愛。最后這個爸爸終于找到了內心缺失愛的原因,他對蔡老師說:“蔡老師,你可以抱抱我嗎?在我的記憶中我的父母都沒有給過我一個溫暖的擁抱。”當蔡老師將這個30多歲的爸爸擁入地懷抱的那一刻,全場很多人都哭了。我感受到了他內心的悲涼!蔡老師輕輕地拍著這個大男孩,大男孩哭著哭著,卻很放松,也許他在那一刻找到了自己一直想得到卻沒有得到的東西。
所以,家長們,多給孩子眼神的鼓勵,多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擁抱,多給孩子美麗的微笑,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愛!
當家長和孩子交流的時候,不要看著手機,不要高高在上,請蹲下身來,面對自己的孩子,眼睛看著孩子的眼睛,流露出對孩子的欣賞和信任。孩子一定可以感受到你對她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