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病室》這部嚴峻深沉、震撼人心的小說無疑是作家契訶夫一生所寫的最富反抗精神的作品之一,它揭露了沙皇俄國像監獄一般生平履歷
安東 巴甫洛維奇契訶夫(АнтонПавловичЧехов1860~1904)俄國小說家、戲劇家、十九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短篇小說藝術大師。1860年1月29日生于羅斯托夫省塔甘羅格市。祖父是贖身農奴。父親曾開設雜貨鋪,1876年破產,全家遷居莫斯科。但契訶夫只身留在塔甘羅格,靠擔任家庭教師以維持生計和繼續求學。1879年進莫斯科大學醫學系。1884年畢業后在茲威尼哥羅德等地行醫,廣泛接觸平民和了解生活,這對他的文學創作有良好影響。他和法國的莫泊桑,美國的歐 亨利齊名為三大短篇小說巨匠
特點
契訶夫是19世紀末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的偉大不同于托爾斯泰的宏大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殘酷,契訶夫日常的樸素征服了讀者。在契訶夫那里,沒有宏大的氣勢,也沒有驚心的殘忍,他有著自己的藝術主張,他認為藝術就是要真實地提出問題,因此我們能從他的文字里感受到他對現實存在問題的憂思,以及蘊含在文字底下一絲溫暖的情思。
劇情
彌漫著污濁空氣的第六病室,與其說是病房,還不如說是監獄。陰森的鐵窗、殘酷的毒打,這就是病人的“待遇”。這些不幸的“瘋子”,其實就是囚徒,他們都是來自社會下層的受壓迫受侮辱受欺凌的人們。引人注目的是,其中一個姓格羅莫夫的病人,似乎頭腦很清醒,而且很有見地,他是病人?還是受迫害的囚犯?讀者不禁產生這種疑惑。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主持這家醫院的善良正直的拉京醫生也被當作瘋子抓了起來,關在這里。這真是驚心動魄的悲劇。契訶夫正是以這樣犀利的筆觸,通過兩個知識分子的悲劇,以極大的憤慨,高度概括地描繪了沙皇俄國的黑暗現實,深刻地揭露了專制統治的罪惡。 [1]
格羅莫夫是一位小職員,他受盡生活的煎熬,他熱烈誠摯,充滿智慧和理性,對黑暗殘酷的現實有著清醒的認識。一次他看到一隊押解而過的犯人而深受刺激。他一下子明白過來:他原來就生活在沙皇俄國這個大監獄里,而且永遠無可逃遁。于是他再也不能安然地生活下去了,他每時每刻都感到被壓抑得透不過氣來。在這里,在第六病室里,他憤怒地叫喊:“我透不過氣來啦!”“開門!要不然我就把門砸碎!”格羅莫夫的遭遇,概括了富有正義感的下層知識分子的遭遇。他的憤怒抗議在黑暗中震響,宣布殘暴的專制制度再也不能存在下去了。
拉京同樣是一個正直的知識分子,他剛來醫院時,也想在周圍建立一種合理健全的生活秩序。但是他深深感到在黑暗的現實里自己是多么軟弱無力。于是他干脆采取了逃避生活的途徑,躲在家里喝酒,看書。但是作為一個有思想的知識分子,他需要獲得內心的平衡和寧靜,并且要為自己的生活態度找到一種解釋。久而久之,他就形成了一種對現實妥協的自欺欺人的完整哲學。然而殘酷的現實,使拉京內心越來越苦悶和矛盾。在和格羅莫夫的爭論中他不由自主地被對方的激烈言辭和憤怒的抗議所吸引,漸漸覺悟和清醒過來。但是他很快也被當作瘋子關了起來。拉京的悲劇表明:俄國專制制度不僅毀滅格羅莫夫這樣對現實強烈不滿的知識分子,而且對于溫馴善良不謀反抗的人,也同樣加以迫害。
結局
小說結尾,拉京被迫害致死。格羅莫夫和其他人仍然被禁錮著,受著折磨,專制仍在延續。盡管作者相信沙皇俄國這個大監獄一定會被摧毀,但是由于世界觀的局限,他不可能指出通往光明未來的具體道路。由于作家看不到出路,所以在猛烈批判時,流露出憂郁低沉的調子。
編輯本段作品分析
思想特點
和契訶夫的許多作品一樣,這部小說沒有眾多的人物,沒有復雜緊張的情節,以一間病室為主要場景,以一對知識分子為主人公,以他們的爭論作為主要情節,卻揭示了極其深刻的主題思想。
場景作用
病室這個主要場景,具有雙重作用,一方面是具體的病室,另一方面是沙皇俄國暴政的一個縮影。作品一開始描寫了病室外部的環境:生銹的屋頂、半歪半斜的煙囪、毀壞的臺階,完全是一種悲慘陰沉的氣氛。病室里面是:腐爛的惡臭、鉛灰色的地板、冰冷的鐵窗。這一切構成陰冷、壓抑、恐怖的調子。令人感到這就是沙皇俄國的典型環境。小說有意讓人物活動在病室這個有限的空間里,暗示第六病室就是俄羅斯大監獄的縮影,而這里的“病人”則代表著全體受苦受難的俄羅斯下層人民。因此,小說具有極大的藝術概括力。
情節分析
小說以拉京與格羅莫夫的辯論為主要情節。在拉京的心目中,格羅莫夫并不是精神病人,而是有深刻見解的人,因此格羅莫夫的怒罵痛斥,并不使他難受,相反贏得了他的好感,使他那套本來就十分虛幻的人生哲學發生了動搖。正是通過這一主要情節,作家批判了拉京那種“勿以暴力抗惡”的主張,肯定了格羅莫夫的清醒和反抗。同時也真實描繪了拉京一方面不滿于黑暗現實而向往光明另一方面深感自身軟弱而企望自我麻痹的復雜心態。
編輯本段作品思想
伊凡德米特里奇是一位優秀的知識分子。他愛憎分明,出身貧寒的他對榮華富貴不感興趣,他向往的是高尚的情趣與美德,哲學家一樣的智慧與交談,以及真正公正的社會秩序。社會的渾渾噩噩和達官貴人的腐化生活使他義憤填膺。然而,沒有力量的他又不能改造世界。由于不能無視外界的黑暗卻又無能為力,他對世界的印象完全變成了仇恨與恐懼,于是他選擇了逃避,整日生活在自己虛構的危險中,他終于瘋了。而進入第六病室后,他才真正意識到逃避的無用。他智慧而激進的言辭正是對《第六病室》這個大監獄的反抗,而對拉京醫生的斥責不僅是反抗的一部分,更是告誡他不要步自己后塵。拉京醫生是個正直的人。醫生的天職和人的良知使他反對第六病房這種陰暗荒唐的存在??墒牵橙醯男愿窈退苟喔僚烧軐W使他深感自身軟弱而企望自我麻痹。他對世界的逃避筆法風中的伊凡更甚:她已習慣了在自己虛構的自欺欺人的世界中生存。既然人必有一死,那么生存就毫無意義;痛苦、嚴寒只是生命體對世界的一種印象,努力克制便自然無事;一切都是由物質構成的,物質會在自然的新陳代謝中存在,人和石頭沒有區別;無論環境多么黑暗,只要自己內心光明,那么,無須斗爭,邪惡會自行消亡,真理將自己來到。自我麻痹使他逃避現實,對醫院的骯臟置若罔聞。而對光明的向往使他一次又一次與伊凡暢談。他被關進病房并慘死其中的結局,徹底證明拉京那種第歐根尼幻想的破滅和“勿以暴力抗惡”理念失敗的必然。在這黑暗的環境下,郵政局長和其他病人依然繼續著他們渾渾噩噩的生活。他們是麻木的國民的代表。正如魯迅筆下的中國大眾一般,他們的愚昧成了黑暗的幫兇,與院方一道形成扼殺主人公的網羅。在黑暗的現實和世界觀局限的影響下,作者沒有給出一個光明的未來。但伊凡和拉京遭打時憤怒的吼叫,其實正是這座監獄毀滅的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