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不同觀點 ? 中醫 ?認知升級 ?
不同的人對于某一事物的看法常常千差萬別。
比如:我是小米粉,而作為蘋果粉的舍友卻對小米手機很不屑;比如有知名大V建議談戀愛先牽手后表白,而現實中很多人覺得先表白再牽手更合適;又比如中醫粉們篤信中醫中藥效果好,沒有副作用,而中醫黑們則會反駁說包括中國傳統醫學在內的所有傳統醫學的大多數理論和實踐幾乎都不可靠,說中草藥沒有副作用更是扯淡。
你可能會說了,這都司空見慣了,不是很正常么?確實如此對于某個事物或某件事情,不同的人在價值層面和事實層面的認識都多少存在差別,行動上的選擇也各不相同。這很正常。
雖然我們的價值取向常常各不相同,但買蘋果機的同學跟買紅米Note4的我都只是各取所需,各有所得。這里不做進一步論述。
更值得探討的是彼此在事實層面認識上的差異、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以及彼此觀點與事實的匹配度。現實世界是紛繁復雜的,同一事物有著多個不同的側面,而很多人常常沒有辦法對事物的每一個側面都有準確的認識。這就是事實層面上的認知不全。這種認知不全會影響我們的價值取向和具體選擇。
比如,作為普羅大眾的我們都聽說過中醫中藥是“國粹”,歷史悠久,博大精深。但卻不知道中醫只是“中國傳統醫學”的簡稱,它跟已經基本退出歷史舞臺的古希臘醫學、印度傳統醫學是同一類事物,太不可靠。因此中醫粉們往往比較認可中醫中藥,更有可能選擇去做針灸、拔罐和吃中藥。雖然他們生病時一般也不會拒絕吃西藥或做手術。
由于人與人的經歷、閱歷、思維方式各不相同,對于同一件事看法不一是自然而然的。太多的糾結和相互爭吵既浪費時間有傷感情。
但花點時間圍繞這些不同的看法搜集資料進一步研究和探討卻有助于升級認知,并且在重要的事情上做出更明智的選擇。假如能像個孩子一樣充滿好奇地對一些重要事情、關鍵選擇的不同意見進行對比、提問和研究討論,我們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還是舉關于中醫看法的例子。
記得在高二時,鄰桌微胖的短發女生曾說我很適合做醫生,而我當時剛好在語文試卷上看了一篇文章,文章極力頌揚我們的傳統醫學,說中醫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是國粹,要傳承和發揚光大。因此我幾乎是本能地迅速回答:“我要學中醫”。那個時候我對中醫和西醫的認知還停留在某電視廣告上的那句“中藥好,西藥快”和某鼻炎藥“西醫治標不治本”等類似的觀眾水平里。而且,西醫=西方人的醫學,中醫=中國人的醫學。多么“簡單純粹”。
2010年高考,我只考到了比二本線高一點的分數,報了個心理學專業,家里人知道我報了這么冷門的專業幾乎要瘋掉,同村的長輩們知道了也都非常驚訝。當然,學校也不上檔次。最后我選擇了補習。
補習班的化學老師請了他的得意門生——在北大從本科讀到博士的一位化學系博士給我們做演講。劉博士直言不諱說自己反中醫。劉博士博學多才,談吐風趣幽默,他對中醫的看法引起了我巨大的興趣。后來我加了他的qq,邊看他發在qq空間里的反中醫文章邊跟他聊。他很激進,但是我卻找不到破綻,對其觀點幾乎完全認同。我為自己對祖國傳統醫學有了更多了解感到高興。
第二年高考我真的選了臨床醫學。大學四年里從解剖學、生理學到病理學,我越來越感覺到現代醫學的基礎學科的腳踏實地與實實在在。病理學通關在顯微鏡下觀察患者器官組織的形態來診斷患者是否有某種疾病,這是可以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基本改變,所以病理檢查結果成了診斷疾病的金標準。
而在學了一個學期的中醫課之后,我深刻認識到了傳統醫學的虛無縹緲與不可捉摸。
《醫學統計學》則讓我我懂得了有一種科研方法叫“隨機雙盲對照實驗”。當年的詹姆斯·林德醫生正是用類似的方法找到了壞血病的可靠治療方法(吃檸檬、橙子和新鮮蔬菜來補充維生素C)。
在臨床不同科室輪轉的我真的遇到了一些由于篤信中醫而延誤治療的腫瘤患者,同時也逐漸明白了跟他們爭辯多是徒勞的,更重要的是讓他們認識到科學療法的效果,及時接受最優的治療方案。
實習后的臨床經驗讓我認識到人體和疾病遠比自己想象的復雜。現代醫學對于一些危重病人仍然會經常心有余而力不足。雖然我們的現代醫學發展迅速,救人無數,但我們對很多疾病的控制仍然非常有限。在生命面前,或許保持謙卑和積極上進同樣重要。
人與人認知不一致很正常,我們可以通過認知差異引發學習興趣,開拓視野,擴大交流,總結提問,從而時我們的認知像細胞分化和生物繁殖一樣跟新迭代。這將有助于我們活的更加明白,過得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