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網紅全面爆發的一年,為此而真格基金的徐小平推出了讓我們為之震驚的觀點:每一個創業者都應該成為網紅,因為網紅能夠體現一個創業者的能力、潛力、魅力和影響力,如果創業者都缺乏這些魅力和影響力的話,那就不要創業了。這樣的觀點似乎聽起來有一些道理,但是卻往往能夠誤導更多的創業者!讓更多的創業放棄踏實做事的作風,一味贏取網民的心理。
早在2008年網紅早已經出現了,例如芙蓉姐姐,天仙妹妹、網絡小胖、齙牙哥、鳳姐甚至犀利哥都可以算網紅。那時候的網紅沒有今天成為一個極強的概念性的話題現象,在于當時期的網紅,被網民消費病毒式傳播,成為一種文化現象,緣于社會轉型期間網民情緒的一種自然表達,繼而被病毒式傳播,彼時的網紅往往成為大眾嘲諷和解構的對象。少有背后資本方推動與利益摻雜其中,顯得更為純粹。
但是今天的網紅不一樣,網紅的背后的目的都是為了賺錢,斗魚直播在3月剛宣布完成新一輪1億美元(約6.7億元人民幣)B輪融資。緊隨其后的是王思聰的熊貓TV。知名時尚博主gogoboi、影評界網紅毒舌電影等也紛紛將首個自頻道落戶優酷,其背后都有團隊與產業鏈資源在運作。
與此同時,通過資本市場的運作,將網紅的概念不斷地進行操作和翻新,與此來帶動影視文化,動漫音樂,電商等多個板塊,以此來實現股價的飄紅,同時帶動粉絲經濟這些概念。
于是我們經常可以在新聞,媒體看到又有什么機構評估網紅市場規模過千億了!某某美女網紅在哪個平臺火了,積累了幾十萬的粉絲就是開始融資,開始粉絲的變現了。背后其實無不是體現資本推動網紅經濟的快速變現。
但是對于創業來說卻未必是一件好事,自從2014年年,國家鼓勵萬眾創新之后,眾多的創業者一窩蜂地扎到互聯網里去,留下的一大片尸骨,隨著2016年我國整體經濟低迷,更多的投資人彌漫著一股悲觀的氣息,許多的創業者在關鍵時候并沒有得到融資,也沒有足夠的資源滿足其基本需求,而網紅創業更是滿足了當前創業者快速致富的內心訴求。
其實網紅經濟的發展非常符合金字塔的規律,從pipa醬到咪夢,基本屬于本身在細分領域緊扣粉絲心理訴求的內容創業者,她們的特質不具備可復制性。因此更多的創業者依靠燒錢,又沒有前景的盈利模式,無非都是浪費時間和經理。
另一方面,網紅經濟目前也都是燒錢模式,不具備可持續性,當前大多數直播平臺仍處于燒錢階段,并沒有商業化的手段。
不久前,文化部對斗魚、虎牙直播、YY、熊貓TV、戰旗TV、龍珠直播、六間房、9158等多家網絡直播平臺被列入查處名單。而背后的諸多資本方也浮出水面。顯然,直播平臺與主播之間的存在高度契合的利益關系,對于打擦邊球的游戲,資本方自然心知肚明。因此由資本驅動的網紅的背后,就是整個網紅經濟病態式發展的根源。而大多數的燒錢的網紅直播平臺依靠色情起家,雖然捧紅了幾個知名的美女主播,但是一直卻處于燒錢的狀態,與此同時一些知名主播的簽約費用也水漲船高。
一旦大批的創業者涌入到網紅經濟中來,陷入各種成名博眼球的誤區之中,而忽略本身的產品戰略與用戶經營。創業者要脫穎而出,品牌與定位差異化是核心,但當創業者太多,網紅不夠用的時候,就會走入同質化,繼而網紅會逐步蛻變成為一種負面詞匯與形象,而且創業者是網紅的這種標簽反過來還將可能傷害產品品牌本身。所以說創業者也應該成為網紅,而缺乏品牌話和差異化,最終將導致許多創業者紛紛倒下。
其實很多的明星,看到網紅這么賺錢,也開始涌入到網紅經濟的浪潮中來,例如像林志穎,周杰倫,韓庚等明星也紛紛投資創業,其實無一不是以失敗而告終,其實網紅經濟的背后,其實最難做到的提升客戶的精準營銷的問題,因為更多的網紅往往承擔更多的是一個意見領袖,或者向粉絲賣廣告或者經驗自己的電商網站,一旦拉的戰線太長,就沒有辦法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歸根到底,其實真正的創業者需要從產品本身的定位,資金和技術,以及創新的商業商業來獲取用戶的關注,而不是一開始就打造良好的個人形象,通過各種博眼球的手段吸粉,所以我們也可以看到,其實大多數的網紅往往還趁自己比較紅的時候,撈一筆錢就走人了。這是暴發富的心態,而不是創業者的心態。從這一點來說,網紅更像是一陣風,風吹過了,便不再有了。
尼爾·波茨在《娛樂至死》這本書中說,一切公眾話語權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未來一切行業都是娛樂業”,其實網紅就是娛樂至死的最好體現,一旦娛樂至死成為一種病態,就會開始慢慢腐蝕創業者的機體,缺乏像俞敏洪,陳歐那樣追求品牌的長期決心,一味地迎合,企業一旦倒下將很難爬起來。
創業者更多的應該將自己的工作本質放在用戶的產品體驗,應用場景的開發,數據分析,依靠產品本身的設計不斷有優化和迭代產品,這樣子才能夠實現企業的長遠發展,而不是一開始就抱著一種網紅的心態,圈錢完了就溜之大吉!
【公子義】80后,90后心理研究專家,9年大數據研究,專注于移動互聯網,熱愛寫作。原創文章,未經許可,嚴禁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