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不有
----老子《道德經》第二章
創造了但是不占有。
在地球上,可以說我們眼里一切的所見都是地球的環境所創造。有人稱她為造物主,有人稱她為神,或許還有許多稱呼。但是這個稱呼不管是什么,都是她創造了一切,更重要的是從來沒有聽她說過,這一切都是她創造的。
人有兩種情況是比較容易讓自己痛苦的,一種是自己沒有能力創造卻想要擁有,二種是自己創造了沒有能力放手讓其自由成長。比如財富,有的人創造不了財富,就是賺不到錢,可心里卻想要錢,這是比較痛苦的。還有第二種,有能力創造但是放不下來,放不下內心的占有欲,就比如錢,覺得錢都是自己的,我不能花到其它地方,或者不能花在其它地方,會緊緊地占有著自己的錢,無法讓錢在社會上發揮更大的價值。最后也是留給第二代而通常都會被社會重新收割回去的居多。
就像父母生育了孩子,其實孩子就是孩子,他是獨立的個體,雖然孩子只有得懂得了感恩才能活出自己,但是父母如果不懂得放下,那其實也沒有活出自己。一直把自己生孩子的功勞放在嘴邊,覺得孩子就是我的,而指揮著孩子向左,向右。也就是一直占著這個功勞不肯放,內心里,終歸還是讓自己活得很累且讓孩子有巨大的負擔。
這種狀態不是不走心,而是不被物綁架了心。《莊子》里講的是:“物物而不物于物。”就是我可以掌控外物,但是外物不能掌控我的心,就是走心而不留住在心里。如果總是把所有的一切都留在心中那就滿身是傷,處處不快樂。
快樂很簡單,我們看到其他人的手機掉了不心疼,但是自己剛買的手機掉了就心疼了。昨天晚上在聊天,正好我們的峰哥講到自己的老師,說老師買了一輛新車,回來的路上新車被刮了,老師說:“沒事,車子就是為人服務的。”回想一下,我剛買第一輛車的時候感覺風吹過來都會弄臟我的車子,樹上的葉子落下來也會把車漆刮花了,總想拿著抹布擦一擦。這就是生而有與生而不有的不同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