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過后,安安要上四年級了。我們等候已久,系統學習導圖跟圖像溝通的時間到了。本來,早上一家子到星巴克一起設計課程,當我們把雙方想要的課程內容寫出來,發現大人與小孩想的真不一樣,這個不同開啟了我們的聊天,我們聊思維導圖要怎么學比較有趣?思維導圖可以用來作什么?聊著聊著安安意外的拿起筆來用思維導圖做了一張讀書筆記。
只是,她做的這張導圖實在簡單,內容也非常”精要”,爸爸在旁邊引導她多寫一點,我看她心不在焉,眼睛盯著下一本書,看來這小女孩心中想著是趕緊收工,好接著看下一本書。爸媽期待的豐富內容,最后終究沒有出現在這張導圖上。
中午,我們去聽了一場演講,馬不停蹄的活動行程到晚上有空坐下來時,我想起了那一張思維導圖,我把導圖拿出來,請她看著這張圖跟我介紹這本書,只見他看著導圖開始說:
這本書的書名叫做《芒果冰棒日記》,它的作者是林佑儒,這本書的內容一開始講的是他們全部的人都被偷拍了,中間是他們在想辦法解決問題,他們想出來最好的方法是躲起來不要被發現,結果這個方法行不通,所以他們改變作法,學習等待,在被偷拍的樹下等,終于等到偷拍那個人了,就跟他講說這樣偷拍是不好的行為,他就接受他們的意見了,最后他們就寫了一個日報給偷拍他們的人。我看了這本書的感受是很好玩,我很喜歡這本書,看的感覺是很驚訝、很驚喜,而且很有趣。
安安講完,我發現她講的內容遠多于導圖中寫出來的量,我問他幾個故事內容的細節,她很清楚的一一說明給我聽。最后我問他,讀完這本書,你有沒有發現什么以前不知道的事情?她說一時沒有想到。我再問:如果你以后遇到問題需要解決的時候,這本書有沒有給你什么想法呢?她偏著頭想了一會兒說”不要太急,要耐心等待”。我笑著讓他把這個想法補上去。到這里,這張導圖暫時性的完成了!
思維導圖創始人東尼博贊曾說:
思維導圖沒有結束的時候,只有暫停的時候。
追求豐富的盲點
不知道有沒有當爸媽的也發生過這種狀況:帶孩子做導圖時,總是希望孩子的內容能多一點,再豐富一點。導圖的內容讓我們看到孩子心中所想的,但我們卻經常忘了導圖的內容是孩子想寫下的重點,但并不等于孩子所有的想法。如果我們想知道孩子對這本書的理解及掌握有多少,可以試試下面這兩個步驟。
如何知道孩子的理解度
第一步 看圖說書
我們可以試著讓孩子看著導圖,請她介紹這本書,看孩子說出來的內容有多少。
以這本書的導圖為例,內容真的算少的,但當孩子看著導圖介紹這本書時,我發現她說的好多內容都沒有寫在導圖上面,也就是她說的遠多于她寫的,這也是關鍵字技術在發揮效用,用精簡的字詞,代表豐富的資訊。
第二步 提出問題
孩子說完書后,我們可以提出跟這本書相關的問題,看孩子能否回答出來。安安說完這本書之后,我問了幾個問題,包括「內容」這個大項的細節,發現她對故事的發展細節還挺清楚的,那些她沒寫出來的,是她覺得不用寫。我還問了他為什么書名叫芒果冰棒日報,他馬上回答:因為那個偷拍的人叫芒果乾,他寫的那個日報叫芒果日報。這有問必答的過程代表了他對書的內容已經有了相當不錯的掌握了。
今年讓日子的節奏慢下來,花了更多時間陪伴孩子,除了踏實開心,在陪伴中的對話與發生,總是能提醒自己一些知道但遺忘或忽略的事,難怪,陪伴孩子長大,也是陪伴自己再次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