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這個村子的時候,已錯過了種菜最好的季節,趕緊讓隔壁鄰居讓了一小塊地給我,小暑都過了,也沒什么可種的,就是兩畦紅薯,一畦豇豆,一畦小白菜。又到遠處小河邊砍了些竹竿,把豇豆的架子搭好了。黑黝黝的地看上去還是挺肥的,應該不需要另外施肥。
有的時候鄰里會叫我到他們家拿點菜,我沒去,這不能白拿,我怎么跟人家算錢呢?這又有些生分了,干脆謝絕了。
下圖是村里買菜小店的門口。店主進貨通常是去太平縣城或黟縣縣城,距離都差不多。店主進貨也很難,農村一般都有自己的菜園,蔬菜消費量不大。夏季溫度又高,生鮮商品不易儲存。今年的蔬菜、肉類和水果價格漲幅都不小,我的恩格爾系數值加大了。
一日三餐是件挺麻煩的事,只能想辦法簡化,比如,立了一個菜譜,都是最基本的家常菜,什么番茄炒雞蛋,土豆燒肉,紅燒豆腐之類的。到時候就照本宣科,省略了“今天吃什么”這個頭痛的問題。
店主家的狗看上去比一般的狗來的威武,還不知道它叫什么,估計是整個村子所有狗的老大,它平時總這么趴著,看著街上來來往往的人和狗,企圖從中發現點什么新鮮的事。村里還看到另外兩只大型犬,一只叫“皮皮”的拉布拉多,另一只叫“小五”的金毛,也很有個性,我見著它們通常也會打個招呼。
后院角落這塊花池,我來的時候幾乎成了垃圾堆,草長得有人高,清理了兩次,把垃圾撿干凈,雜草拔除,留下幾棵觀賞植物,最后,再噴灑了一遍除草劑,還可以在上面東西。
今年的梅雨季好像比往年長,我拍下面這張照的時候已是陽歷七月中旬,當天的最高溫度僅22度,夜晚要蓋兩床薄被,真是個清涼世界。
下邊這條村邊的石板路是最近幾年鋪的,不是以前留下的。你看石板的鋪法太過規整,村里這幾年鋪了不少這種路,和村中的石板路連成了一體。
村子周圍有零散的住戶,荒地很多,本來種水稻很好,但是村民算一下賬劃不來,情愿撂荒。你看那兩只鷺鷥和水牛相處的好像很愜意。
下圖是鄰近村的一家豆腐干作坊。我每天在村子附近的荒野徒步差不多4—5公里,這里進那里出,村民已經認識我了。
長年呆在鄉村,我已經聽慣了大自然的聲音,看慣了簡單的生活。城市的模樣忘的差不多了,有的時候會想,要是現在忽然混跡在廣州的天河一帶,恐怕真的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微張著嘴,一臉的驚恐和茫然,兩只手都不知道往哪兒擱。
有網友留言,說喜歡看我的東西,我也不知道我寫的怎樣,看閱讀量好像不算少。我比較喜歡簡書這個平臺,頁面干凈,白紙黑字,像紙質的書。其實,我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寫作,而是把我在皖南鄉村的生活點滴記錄下來,做飯,洗衣,鋤地,村間漫步,和村民聊天,羅里吧嗦的,沒有轟轟烈烈的激蕩人生,以其說是寫作,倒不如說是在記流水賬,讓歲月的流沙在指間慢慢溢出,讓枯燥的時光蔓生出一點溫馨的記憶,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