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理想之中,也有著這樣的一個圖景,那就是當我們的孩子長大之后,會真正成為一個地球的公民。消費有度,行為有素,并能夠去和他人共同分享自己綠色的價值觀。
文│靜 博
自從1972年6月5日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通過《人類環境宣言》,“世界環境日”已經走過了43年的光輝歷程。作為聯合國促進全球環境意識、提高政府對環境問題注意并采取行動的主要媒介,每年的6月5日,就像是警醒之音 ,喚起人們過去對環境造成的某種傷害以及為之能夠做出多少不久的自覺與良知。2015年的世界環境日,主題是“可持續消費和生產”。
“環境日”,更多倡導的是一分責任。面對我們所居住的這個地球,我們都希冀著擁有著抬頭可見的一抹藍天,亙古不變的青山碧水。然而,現實看到的世界卻并不總是如此。
印象深刻的是一則2012年CCTV播放過的一則公益廣告:孩子的媽媽問孩子,天空是什么顏色的?孩子回答,是灰色的。童言無忌的孩子與聽到這個答案之后大人們的訝異,印證了我們的人居環境并不美好的現實。用當下互聯網時代的熱詞分析,“可持續的消費和生產”便是如今環境現狀的解決方案。
看過一本名叫《體悟當下》的書,作者講到了失衡而充滿危機的世界。令作者更為憂慮的是,環境被破壞的同時,其他的一些很重要的東西也正在消失:在美國當下的電視媒體上,新聞被利益集團所控制,幾乎看不到科學、人文的節目;在學校,人文、藝術教育也逐漸地消失了,從教育的途徑來解決這些問題的路徑也被關閉。
“人們不停地購買,企業不停地生產,經濟不斷地發展,問題不斷地出現……,得到的越多,拋棄的也越多,包括人們的積極的價值觀……”
作者的這種擔憂并非空穴來風,正如我們和我們的孩子知道“天空是灰的”而不知道如何使之重新變成藍色的一樣。當我們身處這個污染嚴重的地球,作為一個她的公民,該如何反饋我們對她的責任和義務?這是每一個公民應該自問的難題??沙掷m的消費和生產,便成了我們的理想和亟待踐行的使命。
穹頂之下何處所安,這已經不是一個遙遠中的居安思危。當我們這一代人,把手中這個并不美好的世界傳遞給下一代的時候,總要做點積極的事情。比如,教會他(她)們如何去更加愛護這個世界。雖然我們這一代人已經對環境問題有了警醒,但在大環境中,我們能改變的,可能也僅僅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一些行動。
記得2011年,我參與編輯過一套叫做《神奇校車》的叢書,這套叢書最早的經典圖畫書版系列由原來的10本增加到了11本,最新的一本就叫《氣候大挑戰》。從《神奇校車》系列誕生的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一直處于飛速的發展當中,人們對氣候問題的關注,通過圖書的形式展現在孩子們的面前,這可能體現的是出版者隱含的初衷:“讓孩子們知道這個世界是怎樣的,并學會如何去愛護她?!?/p>
了解氣候變化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諸多問題。整本書從氣候變化的成因,講到這些變化帶來的災難,最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如何來應對這樣的變化,看起來很不起眼的一次改變,積少成多,便是我們希望看到的結果。
其實我從沒指望一本書能夠帶來很大的變化,只希望在孩子的小小心田里,能夠栽種這樣一棵小樹苗,在他們投放垃圾的時候,會不自覺地做好垃圾分類,他們會主動選擇公交出行,知道新能源在節能減排中所起到的作用。書里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這個地球是我們大家的,請發出你的聲音?!?/p>
希望我們當下思考的問題,都能用實際行動去踐行。我的理想之中,也有著這樣的一個圖景,那就是當我們的孩子長大之后,會真正成為一個地球的公民。消費有度,行為有素,并能夠去和他人共同分享自己綠色的價值觀。希望下一代的人們,不再因為孩子們“天空是灰的”這樣的回答而尷尬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