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期間,微信朋友圈里面很多人都曬了去旅行的照片。有的做好功課,去旅游景點,吃特色菜,拍了景點的照片,然后就回來了,或者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我們都知道,隨著經濟飛速發展,出門旅行的越來越多。
可是,也發現越來越多的人的旅行只是旅行而已。只是看了某個景點、吃了某些特色菜等等而已,而美國心理學家杰弗里 科特勒寫的《改變》一書,里面提到的把旅行當作治療,提倡“改變之旅”。
讀完科特勒的這本書后,才發現原來我的很多旅行,有些只是一般的旅行,而不是改變之旅。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遇見問題或者困惑的時候,想快速改變現狀,都首先推薦心理治療。可以肯定的是,這個方法比較方便,只需要每個星期去一趟,在咨詢室待一會。你只需要跟別人說話你的問題,也許有點貴,需要花一些時間,但這畢竟是一種先進的方法,通常治療效果也不錯。
但是生活中,有很多人不太愿意走進心理治療室。如果你也不愿意走進心理咨詢室,不妨試試旅行,旅行會帶給你很大的沖擊,完全改變你的自我認同和世界觀。
有意思的是,旅行不一定會讓你面臨道德困境,卻會制造點挑戰讓你去解決。實際上,似乎越是給生活帶來轉變的旅行,就越涉及一些不太舒服的東西或者創傷性的事件,讓我們不得不去增長自己的才智,提高自信,用新方法解決問題。
為什么說改變之旅有治療效果呢?
真正的旅行是殘酷的。你不得不信任陌生人,遠離熟悉又舒適的家和朋友。你總是找不到平衡。你一無所有,除了空氣、睡夢、夢、大海和天空這些基本的東西,這些永恒存在的東西以及存在于我們想象中的東西。
強烈的情感刺激有助于我們接納新事物。能夠喚起強烈情感刺激的旅行往往摻雜有刺激的冒險成分,也就是說,旅行中發生的最好的事情是我們計劃和預期之外的。
假設你一直待在旅游大巴上,住舒服的酒店,吃熟悉的食物,緊跟導游和行程計劃,你的旅行可能也挺好,但是你很可能會錯過改變生活的重要機會。
不按照預期出行,強迫自己解決有建設性的危機,探索未知,隨性而至,更可能導致好事情的出現。當然,前提是旅行者不會受到太嚴重的心理創傷,能夠有條不紊地完成這場旅行,而不會發生危險。
那到底哪些屬于改變之旅呢?科特勒提出了以下類型:
陌生城市里舉行的專業會議;
入會儀式;
服務學習;
短期叢林流浪;
實地調查;
文化沉浸;
冒險性質的旅行;
攝影之旅;
旅行寫作;
外國游學;
隱居;
迷路的商務旅行;
義工旅行;
朝圣之旅;
野外探險;
體能征服;
失控的觀光之旅;
當然除了以上這些,還有其他類型。無論你喜歡哪種改變之旅,如果你懷著開放的心態,內心期待著奇跡,改變發生的可能性就會增加。而旅程反過來也有利于保持開放的心態,為改變提供機會。
由此可見,準備旅行不只是打包行李、閱讀旅游指南或者咨詢旅行社。而應該準備:全心全意地期待改變發生;出發前在跟家人和朋友的聊天中透露自己在旅行結束回來之后會有不同;通過記日記或者更新博客寫出自己希望收獲什么,尤其當你堅持時就更能增加改變的可靠性。
或許有小伙伴會問,那我應該如何進行改變之旅呢?
首先是你打算帶什么,不只是行李還有同伴。做什么樣的計劃,要看你要尋找什么,希望達到什么??铺乩樟_列了一些人們計劃旅行的動機:
逃離日常壓力;我們日常的節假日出行主要是為了放松。
追求樂趣;主要是為了純粹的刺激。
專心思考;為了思考未來的出路或者啟動行動計劃。
社交;為了遇見別人或者加深與家人或者朋友的關系。
冒險;為了考驗自己或者獲得成就感進行各種各樣的挑戰。
教育或學習;為了看風景、參觀博物館,或者學習藝術、建筑、文化、歷史。
服務;進行義工服務幫助他人。
不同的旅行動機,有不同的收獲、機遇和挑戰。如果旅行者有機會解決問題并因此建立自信、增加才智、提供新技能和行為選擇,那么這樣的旅行更可能促進成長。
期待我們都能更好地進行改變之旅,和未知的自己面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