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才算成功?是平步青云名揚四海,還是富甲一方,衣錦還鄉?是得到富可敵國的財富,還是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可能這些都不是!
大家好,我是發姨。
今天我要寫的就是莊子·達生。我們在讀道家尤其莊子的文章時,之所以會感到分外平靜,是因為他們習慣用一種更高更遠的視角來描繪萬物。比如《莊子·則陽》中的蝸角之爭,說是在蝸牛的左觸角上有一個國家,在右觸角上也有一個國家,這兩個國家經常會因為爭奪土地而掀起戰爭,每次都打的血流成河,餓殍遍野。想象一下這個場景是不是有些可笑?
在我們看來,這兩個國家爭來爭去,爭的也不過是一處針尖之地,這有什么意義呢?但轉念一想,和整個世界相比,我們每個人不也是彈丸之地嗎?和整個宇宙相比,這個地球不也是滄海一粟嗎?可能還不如一粟。再例如《莊子列御寇》中的莊子之亡,莊周的弟子想厚葬他,莊子說,我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陪葬,這難道還不夠嗎?弟子們擔心的說,我們是怕野外的烏鴉啄食先生的遺體。莊子笑道,野外是有烏鴉,但地下也有螻蟻,為什么要奪走烏鴉的食物,轉而去送給螻蟻呢?你們和這些螻蟻有什么特殊的交情嗎?也就是說,當我們的視角足夠宏大,當我們的眼光足夠長遠,就會發現任何問題都不是問題。所以在莊子看來,這個世界什么都是假的,只有快樂才是真的。而且快樂不分先后,不分大小,你此刻能感到快樂,那此刻就是你人生之中最大的快樂。我們常說努力才有回報,人生要先苦后甜。但莊子卻說,難道眼前的快樂就不是快樂嗎?你以為你能得到長遠的快樂嗎?你以為長遠的快樂就一定是你想象中的快樂嗎?莊子穿著破衣在茅草屋中夢蝶的快樂是錢財多少能夠決定的嗎?以上就是莊子的思想,后人將這種思想總結成為了四個字,達生忘我,達指的是通曉,生旨的則是生命。
今天我就通過莊子的《達生》篇來寫一下在道家眼中,人們通曉生命,領悟命運的方法。達生之情者,不悟生之所無以為;達命之情者,不悟知之所無奈何。意思就是通曉生命的人不會追求那些生命中無法得到的東西,也不會堅持去做生命中那些無可奈何的事情。我們想要身體健康,就必須具備一定的物質,然而有的人物質豐富,但身體卻朝不保夕。我們想要精神健康,使其完全貼合于形體,然而有的人形體雖然無恙,但精神卻已經消亡。
接下來是“生之來不能卻,其去不能止。”人們不能控制自己的降生,也不能阻止生命的消散。明明擁有了很多,卻好像什么都沒有得到,這多么可悲啊!人生在世的首要條件就是活著,但人們卻不知道該怎樣活著。他們在迷茫的世界中度過余生,似乎一直都困在無奈和苦累之中。那應該怎么辦呢?辦法就是:“夫役免為行者,莫如棄世。棄世則無累,無累則正平。”意思就是世間的大多痛苦只是來自于各種外物,假如我們能忘卻這些外物,也就沒有了那些由羈絆帶來的痛苦。沒有了羈絆和痛苦,自然也就找到了生命的意義,這就叫“棄世則形不勞,遺生則精不虧。”不想要得到更多,身體就不會虧損,不總是瞻前顧后,精神就不會消散。這樣一來,我們就能隨自然變化而變化,真正做到與自然相輔相成。
以上就是《達生》的主題思想,但因為這個概念太過復雜,所以為了方便人們理解,莊子又講了這么幾個故事來闡述《達生》的意義。
第一個故事叫做(醉酒)。有一天,列子問關尹子:我聽說那些得道之人能夠常潛水底而不感到阻塞,能夠助力火中而不感到炙熱,請問這是為什么呢?關尹子說,這是因為守住了純和之氣,不是什么智巧能夠做到的。往下這句話是重點:“凡有貌象聲色者,皆物也。物以物何以相遠?夫奚足以至乎先。”意思就是在這個世界上,大凡具有外形、面貌、聲音、顏色的東西,都屬于是一種物,那既然都是物,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如此多的區別呢?為什么有的物好,有的物壞,有的物受人喜歡,有的物遭人厭煩呢?言外之意就是物與物之間沒有區別,說到底,他們只不過是形狀和顏色不同罷了。我們作為“人”這種物也存在自己的形色之分,如果我們能懂得萬物齊一的道理,如果我們能忘記自己的形色,他物又怎么能威脅到你呢?無欲無求,無牽無掛,沒有任何的束縛,一切都隨自然而變化,他物又怎么能控制得了你呢?這里要注意,不管是在水底還是在火中,都只是一種比喻,可以將其看作是人生之中的苦難和困惑。我們之所以會有苦難和困惑,是因為我們都有所求。如果你的眼中別無他物,又有什么能讓你感到困惑呢?關尹子繼續說,一個醉酒的人不小心從馬上墜落,他的滿身都是傷痕,但是卻沒有性命之憂,這是為什么呢?難道是因為摔的不重嗎?關尹子說:很重,換做旁人可能當場去世!難道是因為他的骨骼結構和別人不同嗎?關尹子說,相同,就算他們受到一樣的傷害,那造成的傷痕也大不相同。這是為什么呢?接下來,這就很關鍵,“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墜亦不知也,死生驚懼不入乎其胸中,是故迕物而不懾。因為他的精神高度集中,他乘坐在馬上毫無感覺,跌落馬下也毫不知曉,不管是生是死,是驚還是懼,全都不能進入他的思想之中。這句話很奇怪,醉酒的人不是精神渙散嗎?為什么還說他的精神高度集中呢?這也是一種比喻,意思就是因為他已經醉酒,所以在遇到危險時才不會產生任何懼怕的想法。換句話說,我們遇到的大多危險和困難都不是來自于危險本身,而由危險帶來的恐懼、緊張、膽怯等負面情緒,對我們來說才是最大的危險。醉酒之人忘記危險的狀態,不就像是圣人忘卻外物的心態嗎?他將自身藏匿于自然,將天下藏匿于天下,還有什么?能夠傷害他,傷害天下呢?復仇成功的人不會去折斷那把曾經傷害過他的寶劍,心存恨意的人也不會將怒火隨意的發泄給他的鄉鄰!他們看似隨波逐流,但精神卻與整個自然相通,這不就是人最理想的狀態嗎?
為了形容這種狀態,莊子還創造了一個成語,叫做呆落木雞。說是有一個叫紀渻子的人,曾為周宣王馴養斗雞,剛剛訓練了不到十天,周宣王就著急的問,雞,訓練好了嗎?紀渻子說;不行,它還正虛浮驕矜,自恃意氣呢!十天之后,周宣王又問紀,訓練好了嗎?紀渻子說:不行,它還是聽見聲響就叫,看見影子就跳。就這樣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又問,訓練好了嗎?紀渻子說:不行,它還是動作迅捷,意氣強盛。一個月后,周宣王又問紀渻子,這才說:差不多了,現在這只雞即使聽到別的雞打鳴,也不會做出什么舉動,就像是木頭做的雞一樣,只要他出現在斗雞場,別的雞就要抱頭鼠竄!這是為什么呢?大家發現沒有?訓雞時最開始的馴服驕矜,自恃意氣,不就是人們年少時的狀態嗎?什么聽見聲響就叫,看見影子就叫?不就像是我們看到各類新聞資訊,被這些信息和情緒左右的狀態嗎?我們義氣強盛,從不屈服,但這真的有什么意義嗎?除了能讓人自我感動,除了能讓你被現實敲打之外,還有什么別的用處嗎?
下一個故事(善游者)。顏淵對孔子說,我曾在一個叫觴深的地方渡船,那里的擺渡人劃船的技術十分巧妙,于是我就問他,劃船可以學習嗎?擺渡人說,可以。善于游泳的人很快就能學會,善于潛水的人,就算他沒有見過船,那他也能熟練的駕駛船。我問他其中緣由,他卻不再回話。請問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說,“善游者數能,忘水也,若乃夫沒人之未嘗見舟而便操之也。彼視淵若陵,視舟之覆猶其車卻也。”之所以會游泳的人很快就能學會,是因為他忘記了水的存在,之所以會潛水的人其實沒有見過船,也能劃船,是因為他把深淵看作丘陵,把劃船看作駕車,不管遇到什么狀況,他都不會放在心上。對他來說,在水中和在陸地并沒有什么區別。這是什么意思呢?莊子又換了個打賭的說法,他說,用瓦器作為賭注的人,就會心地坦然,就會技術高超,但用絲綢作為賭注的人,則會心存疑慮,會錯誤百出,要是有人用黃金作為賭注,基本上都會頭腦發昏,意亂神迷,因為只要有所顧忌和惋惜,那就是以身外之物為注,只要是以身外之物為重,那其內心必然要紛亂如麻。接下來這句話是重點:怎么才算達到自然的狀態呢?叫作:“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不知道為什么這樣,但卻依然還想這樣,這就叫做自然。比如說善于繪畫的工匠,就算不借助任何工具,他隨手畫出來的圖形就勝過使用圓規和矩尺。忘足,屨之適也。忘要,帶之適也。知忘是非,心之適也。忘掉了腳,是因為鞋子的舒適,忘掉了腰,是因為腰帶的舒適,忘掉了是非,是因為內心的舒適。如果能再忘掉舒適,這也就是自然的狀態。
最后一個故事(祭祀)。有一個專門主持祭祀的官吏,穿戴好禮服,來到了豬圈旁邊,他對著柵欄里的豬說:你為什么厭惡死亡呢?我精心的喂養你三個月,用十天為你上戒,用三天為你作齋,然后鋪墊上白茅,把你的肩胛和臀部放在雕刻有花紋的機器上,我用如此高貴的禮儀來解決你的身后之事,這樣的做法你愿意嗎?莊子說:為彘謀,曰不如食以糠糟而錯牢之中,自為謀,則苛生有軒冕之尊,滅得于殯車之上。意思就是從豬的視角來看,那你用再高貴的禮儀,也不如讓它好好活著,繼續關在豬圈中吃糠咽糟。但從人的視角來看,就希望生前享受榮華富貴的地位,死后享受精妙的柩車和棺槨。為豬打算就要舍棄富貴,為人打算卻要追求富貴,所以他們之間為什么不同呢?那些為了財權損傷身體,為財富不擇手段的人和這些作為祭品的豬到底有什么本質的區別呢?在莊子看來沒有。
那么今天就到這里,我是發姨,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