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Maco。
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有兩種家長,一種是“包辦式”的家長,一種是“甩手掌柜”的家長,這兩種家長的教育方式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包辦式”的家長是把孩子當成了自己附屬品,而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覺得孩子沒有自己就是不行的。
所以想控制孩子的一切,最終導致孩子不具備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著名詩人紀伯倫在一首關于孩子的詩中寫道: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在你身邊,卻并不屬于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有研究發現,在包辦式家長的教育中,孩子的執行力非常差,缺乏獨立自主的思考,難以集中注意力去完成事情,也可能患有注意力缺陷障礙。
作為家長,對孩子真正的關愛,不是包辦孩子的未來,而是教會孩子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
還有一些家長在孩子上學后,就開始做起了“甩手掌柜”,什么也不過問,甚至有些家長會直接把教育的責任推給學校。
其實,這些都是非常錯誤的想法和做法。在孩子上學后,家長依然需要關心孩子的學習、生活、情緒等各方面的狀態。
作為家長,首先不能撒手的是對自己的要求。孩子小的時候,他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強的。
而家長就是孩子的模仿對象,所以家長的言行舉止,甚至是心理健康等都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孩子有時候就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如果孩子出現了什么問題,側面也會映射出家長的問題。
所以家長在對孩子提要求前,先反省一下自己:
自己在要求孩子的時候,自己能不能做到呢?比如要求孩子不能玩游戲,身為家長自己是不是也能做到不玩游戲呢?
還有一個不能撒手的是培養孩子一些良好的習慣。好的習慣對于孩子的一生都會有積極的影響。
良好的語言表達習慣,對孩子的人際溝通和交往起到重要作用。
愛閱讀的習慣,會使孩子受益終身。閱讀除了能增長知識,還能增強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堅持運動習慣,可以讓孩子強壯起來。在體育運動中培養團隊意識、規則意識和情緒控制能力,可以塑造人的毅力,這是其他學科學習和活動所無法替代的。
除此之外,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家長也必須重視,并不是說孩子吃飽穿暖不生病就可以了。
尤其是在學業壓力比較大的環境下,學校和家庭應該達成共識,充分關注和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
家長不管工作多忙,也要時常關心一下孩子的情緒,盡量為孩子創造一個相對和諧寬松的家庭氛圍。
當感覺到孩子有情緒方面的困擾時,要及時了解原因,幫助孩子走出心靈困境。
其實,不少家長也明白對孩子的愛要有一個“度”,但實際是“關心則亂”,最后演變成控制,使孩子喪失成長的空間和獨立自主。
家長或許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克服自己的控制欲,學會適當放手。
一、不包辦孩子的學習。
大多數家長關心孩子的學習,總是想盡最大努力幫助孩子學習。
但是提供幫助一定要有界限、方法要得當。
即使是家長具有較高的教育背景,有足夠能力輔導孩子學業,也不能越俎代庖,對孩子的學業過于包辦代替,或是嚴密監控。
讓孩子獨立完成學習任務,防止孩子變得依賴,喪失學習的動機和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可以幫助老師掌握孩子真正的學業水平。
二、不要替孩子決定他的興趣愛好。
在培養孩子的興趣和特長時,很多家長往往根據自己的喜好和功利目的,去設計和確定孩子的興趣方向,而沒有考慮孩子的天賦特征和真實的興趣,最終導致孩子喪失興趣,痛苦不堪。
家長應為孩子提供豐富的機會,讓他們廣泛接觸各種興趣。
在嘗試的過程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年齡的增長,孩子們會專注于尋找他們真正的興趣。
三、不要過多干預孩子的學校生活
家長應尊重學校教育的專業性和規律性,對學校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議,但不要過多干預。
即便是出于對孩子的關心,也不要在沒有充分了解情況,就隨意批評學校老師,這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
家長要及時關注孩子在學校遇到的問題,但不要反應過度。
比如孩子如果遇到了校園欺凌,家長要及時提供保護和支持。
如果只是和同學發生了一些小矛盾,就不要反應過激,把矛盾擴大化。可以給孩子提供合理的建議,鍛煉孩子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
家長不要因為對孩子的保護欲,而處處沖在前面,因為孩子總有一天要學會獨自面對風雨。
教育孩子是一個漫長而艱巨的過程。做父母并不容易,但應該承擔起做父母的責任,把握好親子關系的界限。
總而言之,不能撒手的地方絕不撒手,應該放手的地方要舍得放手。
【美可玩故事】,用夢想點亮孩子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