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節目《朋友請聽好》中,何老師說的那樣,朋友就是處細節,不論友情,親情還是愛情,一句關心的問候,一個體貼的舉動,都會讓雙方的關系升溫,可是有時候,細節真的那么重要嗎?
身邊有很多對朋友都會有這樣一個狀態,一方覺得自己一直在照顧另一方的感受,不斷的理解和包容,卻始終感受不到平等的回應,另一方覺得自己已經為對方付出很多,對方卻總好像并沒有理解自己的付出。
其實雙方都知道對方已經付出很多,只是每段關系,總有人會多付出一些,長期的多付出,愛情都有累的一天,更何況是友誼呢。
對待友情,我也一樣,總是為對方多付出一些,其實我也明白,對方為別人付出40%的回應,對自己付出60%的回應,對她而言,已經對自己很好了,我不怪她,只怪自己太貪心,剩下的也想得到回應吧...
很多時候,覺得很憋屈,為什么我是那個會把對方的感受放在第一順位的人?
每當遇到問題,因為我把你當朋友,所以會把你的那份也考慮進來,只是每當看到對方遇到問題,先想到ta自己的樣子,失落也好,無奈也罷,不是你不好,而是我們真的不太合適。處朋友,處對象,處的是細節,合的是三觀。
從小,我就受到嚴格的教育,好的東西要學會分享,考慮問題,要先考慮別人。
講兩個小例子吧,我還記得,大概是上小學的時候,有個年紀很小的妹妹看上了我最喜歡的一個父親送我的瓷娃娃,她抓起來玩,我怕她拿不穩摔碎了,就一直在旁邊關注著,后來一個沒注意,還是被打碎了,妹妹一哭,大人都圍過來安慰她,父親為此教育了我一頓,當時的我覺得莫名其妙,我一沒哭二沒鬧,到底做錯什么了?
后來別人都離開了,只剩下我和父親,父親對于剛剛教育我的事情表示抱歉,只是東西摔碎就摔碎了,可以再買個新的,之所以哄妹妹,是因為她是客人,所以要讓著她些。
我的個性就是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中,不斷養成的,從小我就被灌輸一種觀念,自己喜歡的東西不重要,別人的感受必須放在第一位。
后來有一次,是中國舉行世博會那年,我和父親買了好幾個掛件帶回家掛在魚缸上,有個大人的朋友來家里串門,說那掛件好看,能不能給她一個,父母說,問我同不同意,因為這些掛件是我的,長輩問我可不可以,我說可以,長輩對父母說,真懂事,一般的孩子都不肯的,父母說,是啊,她從小就懂事。
事后我來到魚缸前,那位長輩拿走的,是這些掛件里,我最喜歡的那一個。
其實我很壓抑,正是因為有父母對我的這般尊重,才讓我有種如果不分享,我就不再是個好孩子。
性格,早已一步一步養成現在的樣子,漸漸的,我發現,自己不再有什么很喜愛的東西了,好像一旦很喜歡什么,總會有人將它從我的身邊帶走,我變得對所有事都看似心大,實則敏感,我不再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或許是因為,忍著忍著,也就習慣了。
只是,我也漸漸的發現,我被“孤立”了,這種孤立,更多的來自于我對外界的不信任,我無法將內心的想法與人分享,有陣子還以為是自己的表達能力有限,其實,是因為太久沒有說出口,想開口,卻已不知該從何提起了。
朋友覺得,我很神秘,好像身上總有他們不知道的故事,都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有位朋友曾看著我的眼睛說,“我猜不透你在想什么”,其實,我什么也沒想,大概是內心藏了太多的事情吧,所以,全都呈現在眼底了。
就像電視劇《不完美的她》中,誰都會喜歡這位惹人疼的小朋友,只是,一個本該調皮搗蛋的年紀卻被貼上懂事的標簽,大多,都是被迫經歷過些什么,才會無奈長大的。
其實,用懂事這個詞,我更偏向于用體諒,小的時候哪里能懂大人之間復雜的事啊,只是見到他們每日辛苦操勞,想為他們做些什么吧,盡可能不為他們惹麻煩,而意識到麻煩的前提,自然是曾經惹父母不開心過。
不想看到他們不開心的樣子,所以壓抑住自己頑劣的天性,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為,我們與父母之間互相體諒。
我想,每個人的記憶里,總有讓你長大的瞬間,節目《我家那閨女》中,王鷗說,她小時候每日等在路口,聽著高跟鞋的聲音就想著是媽媽來了,而我的小時候,也總是在等待中度過。
那時放學早,母親下班晚,這中間大概幾個小時的時間,同學們早已一個又一個離開,因為有一次和同學在別處玩,害得母親找不到我而著急,我便一直等在校門內,哪都不去,那時候沒有手機,我就在離校門內最近的走廊上來回走,每當有路人經過,我都會抬頭望去,那種一次次的失落感,以及見到母親的喜悅,大概這輩子都不會忘。
后來長大一些,可以自己一個人回家了,每次聽到樓梯上的腳步聲,都會跑到門口,扳起一把小凳子看向貓眼外,每天最開心的,便是看到母親上樓的身影,以及打開門,喊一句媽媽。
不過這些,也都是懂事后的記憶了。
懂事,被帶到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只是生活,似乎并沒有因為我們的懂事就讓我們走的順利,不管是人際,事業還是愛情。
因為變的心大,便不再有上進心,很多時候不是不想,只是習慣了處理事物無關緊要的態度,自然成績也就好不到哪里去,愛情也是同樣,即使來到身邊,也因為變的敏感,看待感情過于謹慎,無法表達真實的內心,也就都有始無終了。
有段時間,我特別注重細節,不論是自己,還是對別人,都嚴格要求達到讓自己舒適的標準,所有人的言行會被不斷放大,自己開始變得極度挑剔,覺得規矩,教養才是最重要的,而自己也因為太注重細節,變成了道德綁架的標桿,雖然不至于去評判別人,只是時間一久,好像只看得到對方的缺點了。
好像現在的一切,都與幼年的懂事扯上關系。
對身邊人來說,我們是值得依賴的好友,只是我們很難打開自己封閉的內心,害怕受傷,害怕分離,害怕用真心換來的只是失望。
但其實,你們知道嗎,我們都是相當端正的孩子,在受到周圍人的價值觀影響時,因為愿意做個好孩子,所以漸漸的就不太了解自己的內心了。
其實不論把自己保護得多好,也還是會受傷,不如從現在開始,放開包裹住自己的層層保護,就以最赤誠的真心來面對生活的種種,或許,你會發現原來你一直感受不到的,生活帶給你的熱忱。
有一次,朋友為我買了一杯奶茶,因為很冰沒有直接喝,朋友并不了解什么情況,對我說,喝口唄,我甚至有點反感,覺得對方過于強勢像是在逼我喝這杯奶茶,但是人也總在不知不覺中改變,后來的某一天,同一個人,同樣是冰奶茶,同一句喝口唄,只是,我不再反感,因為,我突然覺得,對方并不了解我不喝是因為太冰,只是出于熱情罷了,我禮貌性的喝了一口,再與對方說,等冰化了再喝,對方很理解,還說可以帶回去微波爐加熱啊。
所以大膽的從懂事的“束縛”中走出來吧,我也不再糾結朋友到底回饋了多少,不再在意對方處事的細節,不再要求把每個獨一無二的人都變成與自己一樣“懂事”的樣子,接受所有的好與壞,這是世間帶給我最美的禮物。
「最后不講道理,是許愿環節」
我的愿望是,愿你不再害怕受傷,勇于說出自己的心。
希望所有孩子,可以不用那么懂事。
??
/ 圖片均來自電視劇《不完美的她》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