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熱氣氤氳之中,茶香四溢,我擺弄著茶具,講究著水質,細細對待著茶葉……一個聲音卻突然出現:“喝茶就是解渴,你怎么這么矯情?”
? ? 矯情嗎?我一時竟語塞起來,其實,我想,這不是矯情,而是儀式感吧!
? ? ?儀式感,這個詞兒不新鮮,卻往往被人曲解,什么是儀式感?矯情唄,會有人這樣理解。而在我看來,儀式感卻是對生活的深深的熱愛!
? ? ? 儀式,如果追溯的話,我理解為最早的祭祀,祭祀是華夏禮典的一部分,是儒家禮儀中的主要部分,祭祀的對象即神靈,古人認為,萬物有靈,因此,人應該對萬物都抱以尊重和敬畏的心理!敬畏感,或許就是最初的一種道德規范!
? ? ?所以才會有各種祭祀時的禮儀規范,虔誠整肅,齋戒……嚴苛到極點的各種細節,我想,這就是敬畏感、儀式感!
? ? ?時至今日,科學發達,信息通達,萬物似乎都在人類的掌控之中,敬畏感沒有了,儀式感也就淡漠了。我們的生活還需要儀式感嗎?什么是現代的儀式感?
? ? ?在煩亂都忙碌的生活中,坐下來,把手洗干凈,燒一壺開水,凈一套茶具,認真細細地為自己泡一壺茶,讓茶水游走于我們的口腔,讓茶水滌蕩我們的靈魂,讓茶水喚醒我們的美悟,這就是我的儀式感。當然,這絕對不會是炫技,不會是茶葉店的泡茶美眉翹起的蘭花指,也不會是故作風雅的附會。而是我們執著于對生活的熱愛!
? ? 也可能是,在春雨的夜晚或秋風起的下午,鋪開一方宣紙,蘸好一方濃墨,懷著對王羲之的敬意,臨一次《蘭亭集序》。或許筆力幼稚,或許字跡粗糙,或許不成章法,但我有著對博大精深的書法文化的深深敬意,這也是一種儀式感!
? ? ?也可能是,趁著兒子熟睡,趁著時間還不算太晚,趁著月色正好,凈手焚香,端坐古琴桌前,遙想魏晉時期風流肆意灑脫高潔的大家士子風范,有些笨拙有些緩慢有些雜亂地彈奏一曲《秋風詞》……對我來說,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儀式感呢?
? ? ?或許也有人會說,你到底還是著相了,你舉的例子都是風花雪月的,生活中誰有空都像你這樣附庸風雅?不,不,不,儀式感處處都在,只是我們都忽視了。
? ? ?學生認真地完成每一次學習每一次學業每一次考試,這就是儀式感。教師認真備課認真上課認真批好作業,這也是一種儀式感;菜場賣菜的阿姨認真地整理菜熱情地賣掉菜,這也是一種儀式感;掃街的環衛阿伯細細打掃不肯放過每一片紙屑每一個煙頭,這也是一種儀式感;街頭修鞋子的老者將手里的破掉的鞋子當成藝術品那么執著,這也是一種儀式感……
? ? ? 所以,到底什么是儀式感?在我看來,對待自己的本職工作,對待自己的生活,對待親人朋友,都誠摯地懷抱敬畏、認真、努力,這是對幸福的一種敏感。
? ? ? 我想,我們對于生活的付出與熱愛,值得我們這樣莊重地對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