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丨名家本色是師者——透視“人民教育家”于漪的成長之路

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涌現出許多優秀教師,他們守初心,擔使命,在三尺講臺,用愛心和知識照亮學生成長之路。

今天,我們與您分享“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師的“成長路徑”與“為師之道”。

于漪老師自述

我生于長于一個風雨如磐的年代。“七七”盧溝橋事變后,日本侵略者鐵蹄長驅直入,家鄉危在旦夕,我就讀的薛家巷小學即將解散。一天下午,音樂老師教我們唱《蘇武牧羊》:“蘇武留胡節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飲血,饑吞氈,牧羊北海邊……”盡管曲調溫柔敦厚,節拍緩慢,但老師教得那么激動,邊解釋邊打著節拍唱,邊唱邊一句句解釋,眼中含著淚水,我們這些七八歲的孩子被深深感染了,心中第一次闖進了“祖國”“氣節”“亡國奴”這些大字眼,似乎一下長大了許多。從此,這首歌不斷在我胸中激蕩,構成了生命的一部分,年輕老師眼含淚水教唱的形象經常在腦中縈繞。現在想來,在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老師是用“心”在歌唱,喚起我們幼小心靈的覺醒。當年的我,幼小的心靈第一次受到如此的震動。就像都德《最后一課》中的小弗朗士一樣,這一課,我永遠忘不了。

國家被侵略,遭災難,普通老百姓家同樣遭殃,受罪。童年快樂美好的生活被炮火打得煙消云散。社會現實的教育歷歷在目,難以忘懷。后來輾轉求學,投考到鎮江中學。學校離市里幾十里路,不住校無法就讀。當時,物質條件極其艱苦,無電燈照明,無自來水,住宿的地方是日本鬼子留下的軍營,宿舍里沒有一張桌子、一張板凳,面盆、漱口杯都放在泥地上。

晚自修是學校一景。教室里每張課桌上一盞煤油燈,兩個同學合用,盡管油燈大大小小、高高低低,但排列整齊,星星點點,遠遠望去,簡直有納蘭性德《長相思》中“夜深千帳燈”的味道,尤為動人的是年輕學子伏案讀書求知的情景。既要求知,就不怕艱苦,同學中無人言苦,而是苦中有樂。知識大門打開,某一定理、某一定律終于理解時,某篇文章、某個問題悟到真諦時,自控能力好的會莞爾一笑,無所顧忌的就手舞足蹈,千姿百態,生氣勃勃。

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之時,三五同窗好友總要去踏青。鎮江北固山是寒暑假必去之處。老師教的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旋律常在腦中激蕩。北固山就其高度而言,不過是一座小丘,由于有厚實的人文背景、傳世的詩詞,在我的心目中高大巍峨,有說不盡的滋味。登臨山頂,回顧歷史風云,遙望滾滾長江,不僅“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詩句會脫口而出,而且會立刻聯想到《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大家感慨系之,憂國憂民的思想充盈胸際。

每當此時,鎮江中學校訓“一切為民族”五個大字總凸現在眼前。“求學為什么?從愚昧走向文明,就要立志為解救苦難的民族于水深火熱之中……”老師激昂的話語揭示了求學的目的,樹立起做人的標桿,詮釋了校訓的內涵。為此,我們風華正茂的學生孜孜矻矻,努力進取,把物質生活的貧乏、艱難踩在腳下,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實與歡樂。“一切為民族”這五個大字擲地鏗鏘,鐫刻我心,成為我鑄造師魂的基因。

學生(1989屆錢新宇)感言

2006年,我參與于老師教育思想和成長軌跡的課題調研,那次調研過程對我而言,就是一次學習的過程。在收集、整理資料的過程中,我問自己,我要向于老師學什么?就像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不同的人學習于老師會讀出不同的味道來,同一個人在不同的階段也會悟出新的感受來。

當時我特別羨慕于老師身上散發出的那股子“激情”。于老師對工作“好像一團火”,只要靠近她,就要被她感染。我不斷自我追問:“于老師的激情源自哪里?”答案:“事業心態,把職業當作事業來做。”追問:“事業心態源自哪里?”答案:“使命感,讓生命與使命同行。”追問:“使命感又源自哪里?”答案:“憂國憂民,對民族的憂患意識。”追問:“憂患意識又源自哪里?”答案:“愛國情懷,民族精神”……在不斷的自我追問中,我漸漸清晰了,激情源自于老師心中的那份“大愛”——愛祖國,愛民族,這份“大愛”,構成了于老師一輩子奉獻教育的信念。

走近于老師,我們能強烈地感受到:她身上充滿著中國知識分子憂國憂民的優良傳統,充滿著民族的擔當意識。這使她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會想著國家前途與命運:直面基礎教育問題,她憤慨憂思;面對母語教育危機,她鼓呼吶喊;對于理想信念、責任使命,她執著堅守。她一次次發出守住精神家園的吶喊,這是一種“以教育為己任”的教育家的氣度和胸懷。這種民族精神、愛國情懷成了一種滲透在她的血液中、主宰她靈魂的信仰。

記者透視

真正的師者,首先是一個真正的愛國主義者。沒有祖國的強盛、民族的尊嚴,我們縱有高尚靈魂、如云壯志,也無處安身,無從施展。

于漪老師很喜歡宋代理學家張載的一句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因為它深刻地道出,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就在于堅貞不渝地為祖國、為民族奉獻自己的一切。它所傳遞的就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積淀的坦蕩人格和犧牲精神,也是于老師始終堅守的核心價值和生命坐標。

我們在于老師身上所看到的這種執著的、九死不悔的理想與追求,本質上就是中國教師之“魂”,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識和民族精神的高度體現。

今天我們學習于漪老師,首先要學習她做個有魂有根的人。只有體會了于老師身上這樣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你才能理解她的一身正氣,她的奉獻,她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她對教育教學的深切理解以及對學生熾熱如火的大愛。你才會讀懂于老師的所言和所行,才能明白為什么年逾80高齡的于老師還是癡情不改,永不止步。

20世紀70年代的于漪老師

視野:胸中有書,目中有人,身上要有時代年輪

于漪老師自述

作為一名教師,應該具有相當程度的職業敏感,要跟隨著時代奮力前進。我努力這樣去做。時代對教育提出新的要求、新的挑戰,教師要學會認識時代的特征,關心國內外大事,善于接受來自各方面,尤其是教育、科學、技術方面的新信息,使自己思考問題、從事教學實踐具有時代氣息。無論是什么學科的老師,不光要“胸中有書”,而且要“目中有人”,因為我們面對的不是機器,而是活生生的“人”。對我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更新教育觀念。我教了幾十年書,在課堂上站了幾十年,長期以來教學中有“三多三少”困擾著我。第一,是眼前的學生看得多,將來建設者的要求考慮得少。第二,是知識看得多,能力看得不夠。實際上成才的不一定是99分、100分的學生,而是綜合能力很強、思維敏捷的學生。第三,就是分數看得多,實際才干看得不夠。學生各有特點,潛能、才華是多方面的,有時在它萌芽的時候,就不經意地把它抑制掉了,這實在是一種罪過。

長期以來,這“三多三少”困擾著我們,我們因此而目光短淺,其結果是重術輕人,只看到學科知識、訓練的技能技巧,而沒有清醒地看到完整的要培養的人。21世紀我國要在世界上立于不敗之地,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關的因素很多,但最最重要的是人,誰的國民素質高,專業人才多,卓越人才多,誰就能立于不敗之地。人力資源的打拼關系到科技發展的水平、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水平。以學生為本,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本,牢牢樹立“目中有人”的觀念,應是指導一切教育教學工作的指針。

教育的特點是前瞻性和滯后效應的結合,教師要有超前意識,又要腳踏實地耕耘,要教在今天,想到明天,以明日建設者的需求衡量、指導今日的教育教學工作。教師要學會站在教育戰略的制高點上思考一些問題,身上要有時代的年輪。在學科教學發展的重要時刻,我總是直言不諱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20世紀70年代末提出的“水到渠成”問題,認為語文教學只要注意思想教育,質量就下降,只能是“水到渠成”。對于這一說法,我是不同意的。教育是有計劃地培養人,哪兒有什么順其自然,于是我寫了《既教文,又育人》的文章,發表在語文刊物上,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如80年代,乃至前幾年,有人提出“初中語文,三年過關”,也是不科學的。能力、語文素養和認識水平、學習經歷、生活經歷、文化底蘊等密切相關,初中娃娃和高中學生就有很大區別,思維能力、理解能力很不一樣,學語文怎可能過關?除非把語文看作是只識幾個字、寫幾篇短文,只是日常生活中的實用工具罷了。于是,我提出教育教學是有其規律的,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民族語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根,語文是學好各門功課的基礎,將來工作、學習離不開,陪伴人一輩子。基礎打不好,會碰到種種困難。現在學生語文能力下降,錯別字屢見不鮮,言不及義,已成不爭的事實。再如關于語文學科的性質、特點問題,針對教學中的弊端,我寫了《弘揚人文,改革弊端》的文章,剖析了語文學科性質,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關系。新世紀全國進行課程改革,在制訂的語文課程標準中寫入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得到越來越多的語文教師的認同。

總之,作為一名教師,肩負育人重任,必須與時俱進。幾十年的教學生涯讓我深深懂得:只有視野寬廣的老師,才能教好教活學生;只有與時俱進的老師,才能領略時代的風采,才有資格跟上年輕人的步伐。

20世紀70年代的于漪老師

學員(上海市復旦中學教師孫宗良)感言

在師從于老師學習的日子里,我們耳濡目染了她許多的業余愛好。于老師喜歡辛棄疾和陶淵明的詩,喜歡那“白發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的少年英邁之氣到老不衰,也喜歡那“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質性自然。

于老師喜歡賞畫,當年巴黎盧浮宮藏品到上海舉辦畫展,她不知道去看了多少次,每次都流連忘返。從藝術作品中,于老師不僅僅得到了美的熏陶,同時汲取到對抗人生苦難、創造美好生活的精神力量。

她也深愛國粹京劇,大學時,于老師就是復旦大學學生國劇社的社長,并登臺演唱《女起解》《鴻鸞禧》等經典劇目。她說:“藝術的本質就是美。對于真善美的東西,我從來都是傾心向往、矢志追求的。只有愛美的人,才能創造美好的生活,才能在教育園地里彈奏出美的樂章。”

于老師能從京劇藝術的唱念做打“四功”中,領悟到課堂教學同樣要有堅實的基本功;從“手眼身法步”的“五法”中,領悟到教學手段同樣要豐富多彩,自成章法;從板式轉換和銜接中,領悟到課堂結構的節奏性和連貫性。

對于現代流行的事物,她同樣充滿了好奇與興趣。為了弄清楚現在的中學生為什么崇拜周杰倫,她專門研究《菊花臺》《青花瓷》《雙截棍》等流行歌曲的歌詞和旋律,發現周杰倫的創作才能以及歌曲中東方古典文化與現代搖滾樂的巧妙結合,才是令青蔥少年喜歡迷戀的原因。為了解決一名籃球迷學生上課開小差問題,她關注籃球運動,并觀看學生參加的比賽,敞開心扉與其論球、評球……

開闊的視野,豐富的興趣,使于老師在教育教學的天地里游刃有余,揮灑自如。

記者透視

“胸中有書,目中有人”,“身上要有時代的年輪”,是于漪老師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提煉出來的兩句很重要也很樸實的箴言。仔細捉摸,應該包涵了教育教學工作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胸中有書”。這“書”,首先當然是教科書,教師要對教材做到爛熟于心,“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但這“書”不僅僅是教材,還應包括與其相關聯的其他書籍,教師爛熟于心的書越豐富,他的教學就會越自如。

第二,重“目中有人”。上課要目中有人,備課要目中有人,所有的學科都為了育人,這是教育最本質的目標。課不能只教在課堂上,停留在課本上,課要教到學生身上、學生心中,使其萌芽、開花、結果,才能成為他們良好素質的基因。

第三,重“身上要有時代的年輪”。一個優秀的教師必須時時把握時代的脈搏,了解時代的需要,熟知專業的發展。教學要立足于時代的高度、專業的高度、育人的高度;辦學要站在時代的制高點上、戰略的制高點上、與基礎教育先進國家競爭的制高點上。

唯其如此,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才能順應時代前進的步伐。

20世紀70年代的于漪老師

敬業:三尺講臺是我生命閃光的舞臺,我是用生命在歌唱

于漪老師自述

我22歲大學畢業做老師,不知天高地厚。做了老師以后我發現,學歷水平不等于崗位水平。有件事情一直讓我刻骨銘心。有一次講到“陽春白雪”“下里巴人”,我和學生講,“下里巴人”就是通俗的,而“陽春白雪”是高雅的。后來讀宋玉《答楚王問》才發現,原來它不是這樣的。有客到楚國都城郢唱《下里》《巴人》兩首曲子的時候,屬而和者數千入;唱到《陽春》《白雪》兩首曲子的時候,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而到了引商刻羽、雜以流徵的時候,屬而和者數人而已,因此曲彌高和彌寡。我由于治學不嚴謹,誤把第二等的當作最高等的。基礎教育是不能有半點差錯的,因為它是伴隨人終生的,小學學的字、對數字的概念,一輩子都在用。當時我非常內疚,對學生講,我講錯了。我是改行來教語文的,因此我要用五倍、十倍的力氣來學。我用了三年的時間,把大學中文系全部課程學完。天天明燈陪我過半夜,晚上九點以前工作,九點以后自修。我想,做教師非常重要的一條,就是要謙虛謹慎,好學不倦。

當時,我們語文組有18名老師,我是唯一的女教師。我們那個老組長很有學問,有一天他來聽我的課,我清楚記得上的是王愿堅的小說《普通勞動者》,講的是將軍和士兵的故事。課上完后,我向他請教,他先表揚了我幾句,接著說道:“不過,語文教學的大門在哪里你還不知道呢!”我簡直像五雷轟頂一樣,暈了。他說:“人物分析有像你這樣分析的嗎?將軍‘平易近人,熱愛勞動’,這是貼標簽。”他的話激勵了我一輩子:既然做教師,我不僅要把大門找到,而且要登堂入室。從此,我下定決心要拜眾人為師,以兩把尺子伴隨自己的人生。

一把尺子量別人的長處。每次教研組開會,我都拿本子記。每個人思考問題都會有很精彩的地方,我用心聽,認真記。我體會到教師要學會借腦袋,要博采眾長,把別人所有的長處、思考問題的結晶都學過來。別人會從各個不同的方面給自己以啟發,所以我向教研組所有的老師學習。我不斷地“照鏡子”,尋找自己的不足。

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每一次課上下來我都寫“教后”,每堂課都要反思。“教后”記兩點,一是記學生的閃光點。當孩子全神貫注學習的時候會超水平發揮,往往超過我備課時的所思所想,這是孩子創造的火花,我要把它記下來。二是記自己的不足。不管備課的時候多么認真,但是當孩子的主動性發揮出來以后,就會發現自己的準備總有這樣那樣的漏洞,因此我就記下自己的不足。不用長篇大論,一二三四五寫下幾點,這樣長期下來就掌握了教與學的規律。

教育事業是實踐的事業。教育不是說出來的,是做出來的。我一輩子上了近2000節的公開課。1978年第一批評上特級教師,堂堂課有人聽,少則幾十人,多則幾百人。在眾目睽睽之下做所有的事情,也有個好處,那就是使我養成了嚴謹的習慣,不敢有絲毫的懈怠。

我所寫的幾百萬字的文章,都是教育教學中學生幫我提出的問題。針對教育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我要思考、要學習、要探討、要試驗。有一次學校請人作報告,報告內容很好,我跟學生說,今天報告很好。誰知一個學生說:“好什么呀?”我看他的筆記,一個字也沒有記,畫的全是“正”字。他說這個人一共講了一百五十多個“這個”,我都給他統計了。我聽了很震動,沒想到,這樣的一個語病竟影響了孩子對報告內容的吸收。我馬上反躬自省,我有沒有?我是江南人,也有語病,腦子轉不過來時就來一個“呶”,或者“但是”,其實是不要轉折的。我想,既然教語文,不僅要帶領學生學習規范的書面語言,而且課堂就是活的語言場所,我自己的語言必須規范、生動、優美,詞匯豐富。怎么糾?當時我年紀輕,有股勁,就用以死求活的辦法,用比較規范的書面語言改造自己不規范的口頭語言。我寫詳細的教案,把自己上課要講的每一句話都寫下來,然后認真修改,把可有可無的字去掉,把不符合邏輯的地方去掉,然后把它背出來再口語化。我每天上班要走一刻鐘才能上公交車,于是就利用這一刻鐘在腦中過電影。怎么用精彩的導語激發學生的興趣,然后這堂課怎么鋪開、怎么發展、怎么掀起高潮、怎么收尾,一個個環節都考慮好。這樣用“以死求活”的辦法大概搞了兩年,力求“出口成章,下筆成文”。

教師的思路十分清晰,教課才能一清如水。我自己的體會是,當我對問題有透徹理解的時候就能一語中的;如果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有些含糊的時候,也是我廢話最多的時候。廢話一多,學生就倒霉了,如墜五里霧中。我一直和年輕教師講,你一路走過去,教育腳步有深有淺,你要停下來,深入思考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哪些是不足的,久而久之就能摸到規律了。

改革開放以后,我多次面臨著調工作,包括從政、到高校,但我舍不得這三尺講臺,我說三尺講臺就是我生命閃光的舞臺。上課,我是用生命在歌唱,因為我覺得每節課都影響到孩子的生命質量。

學生(1966屆王厥軒)感言

老師的課,真的很精彩。兩分鐘預備鈴,她在門口一站,我們54名學生,像迎接節日一樣,迎接老師的到來。她的課文導入,往往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極富創意;她的板書內容,鞭辟入里,往往能把整篇課文的靈魂串連起來。老師善于剪裁,一篇課文,何處是經絡,何處是骨骼,非常清晰。講課時,旁征博引,信手拈來。老師的教態嫻雅和悅,生動準確的語言,華美而深刻,清晰嚴密的思路,像山澗流水般,清新、流暢,潺潺流入學生的心田,把學生引領到一個令人神往的世界。在這美妙的世界里,我們這些十七八歲的青年學生,胸中升騰起對理想、信仰和未來不倦的追求。

說出來許多人會不相信,我們四十六七年前學的語文,至今印象深刻。老師講的《小石潭記》《白楊禮贊》,至今還能背誦;老師講文天祥的《(指南錄)后序》,一連用了18個“死”,氣勢澎湃,蕩氣回腸,老師眼中含著淚水的形象,仿佛仍在眼前。同樣是《海燕》,講高爾基的《海燕》,激昂高亢,催人整裝待發;講鄭振鐸的《海燕》,低回吟唱,鄉思鄉愁,繚繞不絕。

老師的作文講評課,最令年輕的中學生激動。當老師用抑揚頓挫、舒緩徐慢的語言讀學生作文,或讀學生精彩的片斷章節時,被讀學生的臉會漲得通紅,其他學生有的屏聲斂氣,有的為這位學生的文章喝彩叫好。整個課堂氣氛肅靜,牽動學生的思緒,叩擊學生心靈。老師非常善于點撥那些平時作文不怎么好的同學,讀他的一個片段,剖析好在哪里,把這些學生寫作的熱情點燃,從而喚起他們的自信心。

老師有個絕活,就是能即興開講座。那時,報上經常發表精彩華章。我記得的有:穆青的《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徐遲的《哥德巴赫猜想》、趙樸初的《某公三哭》。往往,上午廣播,下午于老師就開講座。學校大禮堂可坐上千人,座位全部坐滿,門口、過道、窗沿,學生或坐或站,黑壓壓一片。老師慷慨激越的聲音在整個禮堂回響。此情此景,盡管已過去近50年了,都仿佛就在眼前。

記者透視

師以教為本。一個老師留給學生最初的印象就是從上課開始的,老師的語言、板書,老師的服飾、教態,老師的習慣動作、甚至口頭語,都會讓學生津津樂道。一個優秀教師的人格魅力的展示,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舞臺就是課堂、校園,學生也許會忘記曾經聽過的許多大報告,卻會時時想起每個好老師在課堂上的精彩細節。所以,要做一個稱職進而成為優秀的教師,就必須在專業上敏思好學,在教學上精益求精。

好教師不是天生的,好教師也不是評出來的。真正的好教師是勤學出來的、苦練出來的,是在學生殷切而嚴格的眼光里成長起來的。于漪老師大學讀的是教育學,工作剛開始教的是歷史,半路出家改行教語文,靠的是勤學苦練,才百煉成鋼;然而,她還是遺憾:“我教了一輩子的課,一輩子沒有上過一堂十全十美的課。”這樣的自律、這樣的境界,實在值得我們好好學習,用心感悟。

堅守:選擇教師就是選擇高尚,就是選擇奉獻

于漪老師自述

教育家烏申斯基講過,在教育工作當中,一切是以教師的人格為依據的,因為我們的教育力量,它只能是從教師的活的人格當中來,這是特殊的教育力量!不管教育行政機關有多么精細的周密的規章制度,都不及教師人格的力量、人格的作用!因此我在想,要為人師的話,首先是要完善自己的人格。我心目當中有許多榜樣,我不僅牢記漢代韓嬰關于“人師”的教導“智如泉涌,行可以為表儀者”,而且,我一直追求一些光輝的榜樣。

我很幸運,有機會接觸蘇步青先生、謝希德先生。站在他們的面前,就感受到他們的人格的魅力,我覺得他們都是人格高尚、學識淵博,總有“高山仰止”的感覺。他們是巍巍高山,我是一個平凡人,一個普通的老師,所以我總是仰著頭看他們。但是我又想,他們也不是生下來就是這樣的,完美的人格、淵博的學識,也是一輩子不斷地追求,不斷地修養自己的結果!

我們中國有一句古話:“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要登上泰山之巔,也是要從泰山腳下一步一步攀登的。所以我就是以這樣一些偉大的師表為榜樣,從山腳下起步,一步一陟一回顧,走一走,回過頭來看一看,自己提高了沒有?問題在哪里?我想,做人要追求生命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也就是一步一步地攀登。古希臘的柏拉圖在《理想國》中講過,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把人的靈魂從洞穴里頭牽引出來,進入一個“真實”的精神境界,而知識、能力是攀精神世界的階梯。我想我作為一個教師,應該追求的是完美的人格,追求真善美的境界,不斷地學習,以達到人格完美的境界。

我常想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教育的生命是常青的。在退休前后,我先后帶教了一百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的青年教師,經常來聽課求教的老師更是不計其數;作為唯一的一名中學教師,參加了教育部課程標準啟動的評審會;幫助審定上海二期課改語文學科的全部教材;擔當了上海市名師基地和語文學科德育實訓基地培養骨干教師的任務;作為華東師大等四所大學的兼職教授,又擔當起國家級骨干教師培訓的重任;還通過網絡為云南、新疆、三峽庫區等地的教師講授教育教學心得;利用假期,遠赴吉首等地義務支教,培訓教師。

我總覺得,選擇了教師,就是選擇了高尚,選擇了奉獻,選擇了跟我們國家前途命運緊密相連的偉大的教育事業。能為之而盡心盡力,我覺得是此生有幸。

徒弟(上海市楊浦高級中學教師陳小英)感言

1987年1月,我從插隊落戶的安徽回到上海,有幸在于老師身邊工作,至今已有24個年頭了。從一名普通教師到教研組長、區學科骨干到上海市語文特級教師,再到上海市名師培養基地主持人,每一步成長都離不開于老師的培養和扶持,她幾乎影響我的整個教師生涯。

這種影響至少有三點:

一是精神感召。于老師對教育事業滿腔熱情、滿腔愛,常使我想起幾千年來中國知識分子憂國憂民的優良傳統,一種“以教育為己任”的教育家的氣度和胸懷,一種滲透到血液、主宰靈魂的信仰。她三句話不離教育,不顧老之將至,“讓生命和使命結伴同行”,用自己整個的生命去擁抱心中最神圣的事業,她就像一團滾動的、燃燒的火焰,只要靠近她,就不可避免地被她感動和感染。

二是學術引領。來到上海市第二師范學校之前,我還是個眼界狹窄的青年教師。是于老師將我引領到教師專業發展的新起點上,她在很多關鍵時候的點撥指導,使我的眼界和思考逐步跳出狹隘的教材教參,關注整個教育的大背景,關注學科教學改革,關注教育教學理論學習,不斷磨洗匠氣,增長學術底氣,對教育的特質和規律漸漸有了屬于自己的思考與理解,在較高的層次上獲得成長,走向成熟。

三是思想影響。于老師的教育思想寶庫非常豐富,核心的理念就是“教書育人”。為共和國培養合格的公民,為每個公民的終身發展奠基。因為近水樓臺,我們楊浦高級中學的語文教師有更多的機會聆聽于老師的報告演講,觀看于老師的課堂教學錄像,于老師的教育教學思想不僅被大家熟悉,在心里深深地認同,而且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我們教育教學的實踐行為。

記者透視

人生活在大千世界,總會碰到各種各樣的機遇,如何選擇,是叩問靈魂的事。于漪這大半輩子遇到過許多機會和誘惑,當年,有新辦學校慕名相邀,承諾可以給房配車;有領導關心,希望于漪到人大機關工作,以減輕她的身心負擔;有企業財團干脆拍出60萬年薪,請她去做民辦學校校長,于老師都毫不猶豫地謝絕了。有人出高價請于漪到各地巡回上課,她更不愿做知識的販賣者,她說:“人和金錢之間一劃上等號,人格就掃地了。”

她就是無怨無悔地堅守自己的信念,堅守自己的承諾,堅守她一輩子鐘愛的講臺。

一個教師能否耐得寂寞,甘于清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對生命意義的認識和對職業價值的理解。

于漪說得好,“教師的生命是在學生身上延續的,教師的價值是在學生身上體現的”。她時刻不忘:“我覺得一輩子肩上都挑著千斤重擔,一個肩膀挑著學生的現在,一個肩膀挑著國家的未來。因為今天的教育質量就是明天的國民素質,所以我不敢有絲毫懈怠。”

于老師的忠誠和堅守,正是她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最充分、最真實的體現。

超越: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

于漪老師自述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育者必須要在他自身和自己的使命中,找到真正的教育的最強烈的刺敷。”這最強烈的刺激就是自我教育。故應把自我教育看作終生的任務。做了一輩子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我能否做一名合格的教師,就看我一輩子怎么努力學做教師。我一輩子學做教師有兩根支柱:第一根支柱是勤于學習,第二根支柱是勇于實踐。兩根支柱的聚集點就是不斷地反思。

教育事業,是非常豐富又是非常復雜的,現在做老師一定要有時代活水。“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教師不天天學習、月月學習,哪里來的源頭活水?首先是重要理論反復學,政治理論是精神支柱,專業理論是行動指南,都要學懂、想明白。其次要緊扣業務深入學,有時我覺得對某些問題好像是懂了,其實不然,讀了一些大學者、大專家的文章,才茅塞頓開,才知道自己還沒有登堂入室。作為基礎教育的老師,學問不要求高深,但要求基礎扎實廣泛。再次要拓開視野廣泛學。我們那時學物理是牛頓,后來愛因斯坦做了挑戰,而現在霍金又做了新的挑戰。我想作為老師不僅要有人文知識,而且要有自然科學知識,否則就無發言權,就沒辦法與學生溝通。

教師每天耕耘就是實踐,在實踐中我不斷反思自己的毛病。我在開始教語文時也認為語文是交際工具,就是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但隨著時代發展,我的認識就不一樣了,語言文字和思想、情感同時發生,它就是文化的組成部分。倉頡造文字,“天雨粟,鬼夜哭”,從此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代,我怎么能只把它看作是技能、技巧呢?我就自我否定。語言文字里有民族的情結,我們中華幾千年優秀文化的精華積淀在我們的語言文字中,因此它是民族文化的根,是我們民族的命根子。這樣一個人文的學科,千萬不能把它教成技能、技巧,重術輕人。所以我教了一輩子,一輩子在反思。正如羅曼?羅蘭所講:“這累累的創傷就是生命給你最好的東西,因為它標志著你生命前進的一步。”我確實是“累累創傷”,我隨便打開自己的文章、教案,可以講出很多不足和缺陷,但正是這些缺陷、不足,激勵我向前奔跑。

做老師一定要與學生一起成長,這樣才能成為學生的老師。因此,我要不斷追求,自我超越,達到一個個新的境界。“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目標。開始做語文老師時,為了能在課堂上站下來,我追求八個字:“胸中有書,目中有人。”第二步,我領悟到,要帶領學生學習規范的語言文字,自己要做榜樣,所以下決心鍛煉自己的表達能力,力求出口成章,下筆成文。接著我又追求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樂學愛學。我覺得學生學習太苦,一天坐七八節課,我坐在那里也要累得夠嗆。我想語文這人文學科能否讓學生有點藝術享受,于是我追求教學中春風化雨、充滿藝術享受。20世紀7 0年代末,我就考慮如何用知識含量高、能打開心扉的導語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興趣,入了迷,就不以為苦,不覺得累了。然后我又對課堂教學節奏、講和練的角度、方式以及課結束應該怎樣余音繚繞等做了一番研究。教課是很有趣、很有味道的,它應是師生共同創造的一篇優美散文。

20世紀80年代,我拼命探索的是師生互動、綜合效益。課堂里如果單打一,對學生培養遠遠不夠,一定要提高綜合素質。我體會到語文教學是以語言文字能力的培養為核心,有機融合了德育和美育,三育一體,課就立體化了,教學效率、教學質量就能明顯提高。

在整個從教的過程中,我就這樣不斷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總想達到一個合格教師的境界。我所理解的“合格”的“格”不是用量來衡量的,而是國家的要求、人民的囑托。國家把自己的希望交給我們,人民把自己的子女交給我們,這個“格”的要求是很高的。

歲月如歌,往事依依,留下的痕跡有濃有淡,有深有淺,有傷痕有歡樂,有失落有收獲,但更多的是教育征程中自己的不足與遺憾,每想到此,總對學生心懷愧疚。自問當時確實盡了力也盡了心,可悲在就那么點認識水平,那么點業務實力,那么點文化底蘊,用不出力氣。教育事業真正是遺憾的事業,教師責任大如天,追求永無止境。

同事(上海市教研室教研員譚軼斌)感言

魯迅在《摩羅詩力說》中寫道:“首在審己,亦必知人;比較既周,愛生自覺。”這里強調了做事首先要審視自己,同時也必須了解他人;只有相互比較才會周全合宜,才能產生自覺。至此,我明白了為什么每次評課,于漪老師總是能夠將心比心,換位思考;為什么她和教師之間沒有壁壘,沒有對峙,有的只是真誠對話;為什么于老師的每一次講話,都是言者朗然,聽者豁然?

一個平庸之人,經常會處于自我滿意的狀態,但于漪老師總對自己不滿意,不停地跟自己較勁。在這種較勁的背后,不正是對自我的突破與超越嗎?這樣的自我批評,不正是敢于擔當的體現嗎?她敏銳地發現自身的問題,警覺自己的不足,但這絕不動搖她在我們心中的高度。因為她堅持更高的價值觀,愿意為更高的目標去努力,尋根究底,探究本源。這種超越只屬于堅定者。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古希臘神廟上則鐫刻著五個字:“認識你自己!”人正是在這種對自我的叩問中成熟起來。

于漪老師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所以她有堅強的心理力量去反躬自問。于漪老師的叩問,不僅僅是對自己所行之事的追問,更多的是心靈深處的叩問,甚至于是來自靈魂的拷問。于漪老師的叩問,讓我們看到她的清醒、自覺與真率的本性。在這叩問的背后,恰是一種自我解剖,而這樣的自我解剖,難道不正是對自己、對所肩負的人生使命的深沉回應嗎?

慶祝于漪老師從教60周年

記者透視

如果說,“信念”“視野”“敬業”“堅守”,是于漪老師成長的四大關鍵詞,那么“超越”則是她成長路上最具時代特征的第五個關鍵詞。

任何時候,人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當你沒有成功時,你的消極、自卑、懶惰、浮躁就是你的大敵;當你成功出名時,你的驕傲、自戀、守成、功利,更是你的天敵。

于老師從教六十多年,始終堅持自我超越,始終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不斷創新,她的教育理念領先,教學見解常新,不僅引領著語文教學的未來,而且還深刻地輻射到學校德育工作、教師教育等多個領域,甚至對上海乃至全國基礎教育的改革發展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她永不自滿,永遠好學,這就是一個真正的師者永葆青春的最大秘訣。

于漪沒有名片。盡管她的頭上有著“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教書育人楷模”等聲名顯赫的桂冠,但是,她內心最喜歡的始終還是“教師”這個最普通的名字。她說:“如果下一輩子還叫我選擇職業,我仍然選擇教育這多情的土地,選擇我們可愛的學生,選擇這永遠光輝燦爛、青枝綠葉的教育事業!”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8,443評論 6 532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530評論 3 416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6,407評論 0 375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981評論 1 312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759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204評論 1 324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263評論 3 441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415評論 0 288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955評論 1 336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782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983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528評論 5 359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222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650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892評論 1 286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675評論 3 392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967評論 2 374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