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記得高考結束那天,一個人走出考場,穿過擁擠的人群,穿過校門口一大堆守望著的別人家的家長,獨自走向回家的路。
那一刻,三年的高中生涯的大門在我身后轟然緊閉。
那是十八年的人生中第一次清晰地感受到離別的心情。那一年也開啟了人生里一場又一場離別的序幕。
2
2010年6月,我高中畢業。
2010年9月初,我離開了生活十八年的家鄉去往另外一個城市。
2010年9月下,大學軍訓結束,我們歡送教官。
......
3
像是人生的一個節點,被按下了名叫“成長”的開關,然后“離別”這件事就開始變得走心起來,哪怕是一個微小的情緒都能夠影響自己好久。
即使小時候碰到親戚過世,或者誰離開了之類的,也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感受。而越長大內心反而愈加的敏感起來。敏感到只要聽到哀樂,或者碰到路邊天橋乞討的流浪者,看到那記錄窮苦家庭的帖子、影片......等等等類似這樣的,都會莫名的悲傷,難過,甚至心慌。
很多情緒總是沒來由的來,消失得也很快。但很多感受卻會在短暫的遺忘之后重新冒出來,反反復復地,徘徊在心上。
4
有一次離別是高三的時候。某一天突然聽到姑丈過世的消息,然后上晚自習的時候,抑制不住難過的情緒就趴在課桌上偷偷地掉眼淚,同桌還問我怎么了,聽我說了這件事之后就來了一句:“不就是姑丈而已,有必要傷心成這樣嗎?”語氣里滿是嘲諷的意味。
那一刻整個人有點窘迫,她的話讓我心里很不舒服,但確實也覺得自己的情緒來得太過洶涌了些。畢竟姑丈在我的生命里并非是重要的存在,頂多是一個比較熟悉的看著很嚴肅的長輩而已。
我想我的難受可能更多的來源于我的姑姑吧。我知道姑姑從此失去了一個很重要的愛人,她一定非常的難過。
因為姑姑是除了我父母外為數不多的真心地疼愛我的人了。
5
有一次離別是,第一年上大學,是姨丈陪著我去學校的。幫著我整理宿舍,去超市購買生活用品,再陪著我去食堂吃飯,做完這些,然后他就要啟程回老家去了,臨走還在叮囑著我一個人在學校要注意些什么。
具體說的什么內容我已經忘記了,記憶里只是模糊地記得他那離開時漸行漸遠的背影。
6
每一次爸爸騎車載我去車站,也都是這樣目送著他的背影遠去的。
以前上學時學朱自清的《背影》,只是覺得很平常,談不上多么的感動。而當這幾年離別慢慢地變成生活的一種常態,內心就開始不停地積攢著不舍,悲傷和留戀。
哪怕是經歷再多的分離也無法麻木自己的情緒。其實每次最舍不得走的那個人是我,最想掉眼淚的那個人也是我。
是的,最最孩子氣的,最最矯情的那個人只有我。
7
很多時候,我們觸碰到某一點而產生難受的情緒,只是因為自己心理上有著某種程度的感同身受而已。
就比如每次在候車廳等車時,看著那些前來送行的人,就會想到自己,然后獨自黯然憂傷的心情一樣。
這條路上,除了我爸爸媽媽之外,至今為止并沒有出現一個可以與我認真互訴“道別”、“珍重”的人了。
8
我碰見過形形色色的在經歷分離送別的面孔,我也把很多人從我的生命中送走。更多的時候,我都是在被動地接受那些不告而別的離開。
所以,相比起分離,告別這件事反而顯得輕松些。因為“告別”不會有太多的眼淚和情感,因為說了“告別”,更多的是代表著我們還能擁有下一次的遇見。
9
我們總是喜歡說“再見”,希望能夠“再次相見”。
可事實上,每一次分離之后,才會明白原來我們都無法戰勝命運,我們無法抗拒分離,我們在面對著“離別”時,同樣的無能為力。
始終并不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因為“感覺”總要在經過漫長的遙遠的神經末梢的反射弧之后,才能將悲傷表達,然后在那樣一場“離別”已經過去了許久之后的現在,才發現說了“再見”,原來是“再也不見”,“再不相見”,“再也見不到了”。
10
故事總會有結束的一天,所以愛的時候請用力愛,認真愛,離開的時候也請用力告別。
一定要用力地揮手說“再見”,就像是最后一次相見一樣。
2016.09.19
薰/廈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