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7_14 20:47
作者:采銅,35歲。第一次講知乎Live。上課的方式是在課前、中會提一些小問題。
課間思考:在聽離線音頻的時候,沒有必要事無巨細、一板一眼的去聽每個細節,而應該在講到每個細節之前,自己先有個判斷,可以先記錄下來,然后快速聽,如果和自己所想的一樣,就跳過。
25歲正是學習的大好時光。雖然這個年齡段的人生存壓力很大,但是越是壓力大越需要學習新的技能,才能保持自己的競爭力。如果這時候放棄了學習,隨后職業的發展會越來越受限制。
怎么樣去學習新技能呢?第一,不要制定太高的目標,而要制定一些能夠 夠得著的目標。第二,最好是工作中能夠用得到的技能。使得學習和工作是相互輔助的關系,而不是相互競爭的關系。
如下所示,是采銅老師寫的三道pretest(預測驗)題目。預測驗增加學習效果的方法。
情景測試題一:假設你準備用四個月時間學習A、B、C、D四門課,每天有8個小時用來學習,那么你會怎么安排學習進度呢? —種是類似學校里的排課法,每天都各花兩個小時學習這四門課,持續四個月,另一種是每個月集中力量攻克一門課。請問你愿意選擇哪一種?
情景測試題二:假設你正在學習一門數學課程,老師拿出兩本數學習題冊供你挑選,一本是每題之后緊接著提供答案和解題過程,另外一本把所有的答案和解題過程都放在最后。你會選擇哪一本呢?
為了保留涂抹的效果,所以這里用圖片來表示。
第一個關鍵的知識點:測試效應。
研究一:在相同的可利用時間下,測試比重復再現的長期學習效果要好。實驗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先學習(讀一段文章,隔幾分鐘以后,再讀第二段文章)。第二種是先讀一段,然后做測試(默寫讀的一段中的詞匯)。然后在三種不同的間隔下(后兩種稱為是延遲測試),進行final test。(很像機器學習)。可見延遲測試的結果先比短時測試而言,結果是一個反轉的情況。
研究二:在相同的可利用時間中,測試越多,長期學習效果越好。
第二個關鍵的知識點:分散效應。
在相同的可利用時間下,分散時間的學習效果比集中式學習的長期學習效果要好。很多大學的同學會在考前進行突擊,并最終獲得及格或者不錯的成績。這往往會給他們帶來一個錯覺,也就是說會誤以為集中學習的學習效果會很好。但實際上學習效果必然沒有長期堅持學習(每天認真學習、做作業)的效果好,這些人可能畢業之后還能將學過的東西學以致用。而前者往往是考過以后,一倆個星期就會將考試內容徹底忘記。
集中學習和分散學習的例子:假如你有總共100h的學習時間,如果是集中式學習,可能最開始集中學習占用80h,然后剩余時間進行復習。而分散學習是一開始只用到30h,留給后面很充沛的復習時間。
第三個知識點:生成效應。
有遮擋的詞語,需要深加工,所以會記得更加牢固。
選擇題和填空題。其中選擇題是再現式的,而填空題是生成式的。從長期的效果來看,做填空題越多,對記憶會越有利。所以不能做太多的單選題。
第四個知識點:交錯效應。
交錯效應指的是學不同的知識點是融合在一起進行學習的。
例子:交錯效應就是先把6個知識點一起學完了,然后再做4個題目(不同知識點混在一起,不同題目也是混在一起)。而block學習指的是學完一個知識點,進行測驗一次。學完一個測一個。
交錯效應來源于學習心理學的研究,如果一個東西過于容易,真正的學習效果肯定不扎實。增加了學習的挑戰,需要動的腦筋就會更多,最后的學習效果就會變得更好。
學習內容的分類,有不同粒度、不同層次的。可以是同一學科內部的不同方面的學習(比如看小說),也可以是不同學科。交錯效應主要的是學習時間的交錯,而不是類別的差錯。類別的交錯并沒有嚴格的限制。
如果知識點之間有遞進關系,最好是按照遞進關系進行學習。
心理學的定律只是統計學定律,符合絕大多數人,但不能保證適應所有人。
上面講述的效應,只是提供了學習的方向,具體怎么規劃,需要自己的摸索。
心理學中有個心流的概念,也是非常重要的。需要一個沉靜的時間進行專注的學習,比如一到兩個小時。而如果以一天為一個單位,只學習一個東西,那往往就效果不好。每天學習3~4個事情比較好。
聽到29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