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們應該這樣生活,仿佛此時此刻就是我們最后時刻---塞涅卡
前兩天給家里打電話,老媽還是像往常一樣,家里長家里短地跟我拉家常,臨掛電話前,特意壓低聲音跟我說:你財嬸又鬧著要跟財叔離婚了。
財嬸是我堂嬸,今年四十二,跟財叔結婚二十年,從一無所有到現在的家大業大,也算是圓滿。
唯有一點不足的,就是家中常生口角,結婚二十年,鬧離婚鬧了不下十次。
這次的原因是520那天,財叔只給財嬸發了個520元的紅包,財嬸覺得財叔不愛自己了。
小年輕都是又發紅包又送花,又買項鏈又吃飯的,為什么自己的待遇只有紅包沒有花?
于是一哭、二鬧、三上吊,最后鬧著要離婚。
無獨有偶,上周五幾個朋友小聚,席間聊到什么是幸福。
有的說:幸福就是天天能小聚,日日有酒喝。
也有的說:幸福就是一天比一天好。
還有的說:幸福就是一種感覺,就是知足常樂。
是啊,我們不幸福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不知足。
在得到想要的事物后,用不了多久我們就會失去原來沒得到時所渴望的那種興趣,逐漸就會感到乏味。
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叫做“享樂適應”
想要獲得幸福,最關鍵的就是要阻止這個適應的過程,并將它逆轉,學會如何想要我們已經擁有的事物,換句話說就是珍惜擁有。
于是,斯多葛主義提出了一個叫“消極想象”的概念。即:
想象自己失去了所有珍愛的東西;
想象每一件心愛的物品都不可能永久屬于自己;
想象每一天都是最后一天。
就像財嬸跟財叔的爭吵,假如財嬸換個角度想,可能事情的結果就會大不一樣。如:
這老頭子還挺時尚的,520還給我發紅包了,真開心;
還不錯啦,至少還收到紅包,別人可能什么都沒有呢;
發520已經很好了,要是發52或5.2豈不是更氣人。
如果財嬸能事事這么想,也許這二十年的婚姻,會過得更加幸福無比吧。
【2】
任何無意義的事情都是不值得做的----馬可.奧勒留
上個月大馬前夕,我找到一個比較有名的小吃店吃東西,想著還有幾個朋友也在附近,就打電話叫他們一起來吃點。
電話接通后,朋友回復說沒有時間過來吃東西,他們正在一起討論如何PB,跑什么樣的配速?計劃跑進多少時間?能否拿到名次?又討論第二天是下雨還是陰天或者出太陽?
我只好笑他們太認真,然后自顧大快朵頤,好好享受這難得的美食,然后再美美的睡一覺。
比賽結束后問朋友成績如何?他說浪費了一晚上的規劃,現場完全沒能按“套路”出牌。
首先,天氣預報說會下雨,結果沒下,準備的雨衣等用品完全沒用上。
然后全程破3小時的計劃,也因為前面跑得太快,在35公里處抽筋而沒能達成。
配速倒是達到了正常的預計范圍,可惜抽筋影響了最后的時間。
就這個事件,完成可以適用于斯多葛主義的三分法,根據這個三分法,就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精力和時間應該放在哪里。
斯多葛哲學把所有的事情分成三類,一是能夠完全控制的事情;二是完全不能控制的事情;三是不能完全控制的事情。
我們的時間和精力最應該花在自己完全能夠控制的事情上,這樣才有意義。
如果把時間花去擔心那些完全不能控制的事情,那是最愚蠢的。因為,把時間和精力花費在完全不能控制的事情上,對事情的結果不會有任何的作用。
【3】
追求快樂就像追逐一只野獸一樣,當野獸被追上時,它會轉過身來撲向我們,并且把我們撕成碎片。---塞涅卡
很多年前,家里雖然不怎么愁吃了,但爺爺奶奶偶爾還是會做一些粗糧土菜給大家吃,邊吃還要邊講講當年的艱辛和不易,我總嫌他們天天講著煩。
直到有一回,我才知道這種行為有一個名字,叫做“憶苦思甜”。
幾年前,還記得有一個客戶,突然之間把QQ頭像改成了四個大字:“憶苦思甜”。
我問他為什么改成這個名字。他說,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但是自己的子女們并不知道這樣的生活來之不易。
將名字改了,一是可以讓孩子們常常看到,二是也常常以此警示自己要懂得珍惜。
同時,他也會經常帶孩子們上山栽栽樹,下地種種田,還會回農村吃幾次憶苦思甜飯。
斯多葛主義把這種情況叫做“自尋不適”,即定期“體驗貧窮”,讓自己滿足于最微薄廉價的食物,或最簡陋粗糙的衣物。
那么,偶爾體驗一下貧窮或者吃一次粗茶淡飯,能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好處呢?
斯多葛哲學認為至少有三個好處:
自尋不適能夠使自己變得更堅韌,對將來可能降臨的厄運會有更強的抵抗能力。
自尋不適讓人時不時經歷一點微小的不適,從而會讓人變得更加有信心,未來能承受更嚴重的不適。
自尋不適能幫助我們享受我們已經擁有的東西。
【4】
最好的生活藝術,就是做真實的自己---小白
百度百科顯示:哲學是有嚴密邏輯系統的宇宙觀,它研究宇宙的性質、宇宙內萬事萬物演化的總規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問題。
但老子又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大概意思是說:能說的道那都不是真正的道,能定的名那都不是真正的名。道這個東西,就是無中生有,有中現無。
用俗話就是:說不得、說不得、說不得...
有書友說這本書的文末部分,作者好像也在反對推翻前文所述,或者至少是不能完全確定的。
其實看這本書,總可以聯想到很多生活的場景,或者我們聽過的很多“古語今言”。諸如中庸之道、物極必反,還有做管理時經常說的走出舒適區等等。
就我個人的想法,我認為哲學本身就是來源于生活的,是對各種生活方式的一種歸納與總結。
所以,我們才會在各種各樣的書中,找到似曾相識的影子。
為什么不能安寧? 那都是因為欲念太重,當欲念大于當下時,就會不得安寧。
當然,我不知道這么說對不對,但我是這么認為的。
但是這個“欲”,在當下社會,好像又是一個少不得的東西。
要不會被批評不思進取,自甘墮落,更有甚者,會被丈母娘訓斥一番。
常聽人說要上善若水,能裝才能大。
但是水無常態,我認為生活哲學應該也無常形。
不同時代,不同年齡,不同身份,不同地位,都會有不一樣的活法。
最好的生活藝術,就是做一個真實的自己。